進攻敵方碉堡時,向射擊孔裡射擊的情況會不會發生?效果又如何?


進攻敵方碉堡時,向射擊孔裡射擊的情況會不會發生?效果又如何?

這個問題在戰爭中,已經以血的事實證明了,向射擊孔射擊不但是壓制碉堡火力的重要方法,而且從射擊孔射入的子彈打死的人不在少數。為了解釋這個問題,筆者在這裡主要採取實戰中發生的戰例來進行解釋。

我先解釋一下射擊孔的問題。有人談到,射擊孔是外八字的。但是,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射擊孔要做成外八字的。這是因為,如果將射擊孔做成內八字的,就會造成打在射擊孔上的子彈發生跳彈,對碉堡裡的人員產生殺傷。


進攻敵方碉堡時,向射擊孔裡射擊的情況會不會發生?效果又如何?

碉堡的射擊孔

在解放戰爭時,時值冬天。我們一支部隊在民房裡開射擊孔時,因為偷懶,在屋裡挖射擊孔,使得射擊孔成了內八字形狀。結果被敵人射來的子彈打中射擊孔,產生的跳彈打死打傷多名官兵,付出了血的代價。

射擊孔是對方主要的控制射擊的目標。據我一名開國將軍回憶,當時他在觀察所透過射擊孔觀察敵人在城牆上的情況。在他轉身去拿地圖時,他的警衛員好奇的去射擊孔看了一眼,結果被敵人的冷槍打死在射擊孔旁。

將軍見狀到觀察所外仔細觀察,發現是觀察所內有燈光,如果射擊孔有人,就會遮蔽燈光,給了敵人射擊的目標。於是為了給警衛員報仇,他如法炮製。他組織了一批神槍手,命令一旦敵人城牆上的射擊孔被敵人遮蔽就射殺敵人。經過一夜射擊,打死一批敵人,剩下的敵人再也沒有敢在射擊孔露頭。


進攻敵方碉堡時,向射擊孔裡射擊的情況會不會發生?效果又如何?

碉堡

在進攻作戰時,攻克碉堡時,壓制碉堡火力,主要是採取射擊射擊孔的辦法。在這裡,我舉一個著名的戰例,百團大戰中的榆社攻堅戰。

榆社是日軍在榆遼公路上的重要據點。守敵為日軍片山旅團板津大隊的藤本中隊。該中隊除派一部分遣王景、沿畢守備外,其餘主力二百二十餘人留守該城。城中還有偽軍和偽政權人員六十餘人。日軍以東關榆社中學的險要地形和文廟等堅固建築物為核心,構築了大小八個碉堡,構成了它的防禦體系。

我八路軍由陳賡將軍指揮,他命令以七七二、十六團,附山炮一門主攻榆社。但是,經過一夜的激戰,攻擊未能奏效。


進攻敵方碉堡時,向射擊孔裡射擊的情況會不會發生?效果又如何?

陳賡將軍

面對這種情況,陳賡專門帶領各級指揮員對敵人的防禦工事進行了偵察。偵察仔細到敵人碉堡有幾個射擊孔,每個射擊孔的射擊角度都一一落實。最後,陳賡根據自己的兵力、火力都數倍於敵人的情況,決定一改過去的習慣,白天進行強攻。

陳賡命令組織強大火力掩護強攻。他命令山炮轉移東門樓的西北約九十米處(東門樓西北沒有槍眼)抵近射擊,機關炮轉移至城北土堆,射擊西北角及東北角,兩個團的迫擊炮,分佈於北面山地射擊敵各重火器陣地及中心地區,輕重機槍數十挺及各團特等射手,分佈於城牆土堆及北面山地。同時具體指示作戰連隊:以兩挺重機槍對付敵人一挺重機槍,以重機槍或兩挺輕機槍對敵輕機槍,以輕機槍及特等射手對敵步槍眼,要在攻擊開始前,並由幹部檢查瞄準。

進攻規定的信號是:山炮開火後,其他火器同時射擊。還規定了嚴格的紀律:如果某一槍眼射出敵彈,即歸該壓制火器負責,如火力發揚時,步兵不接近衝鋒者,以臨陣脫逃論處。


進攻敵方碉堡時,向射擊孔裡射擊的情況會不會發生?效果又如何?

百團大戰

結果,在進攻開始後,日軍的火力被完全壓制。經過激戰,我軍全殲榆社日軍守敵,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這次戰役是採取火力壓制敵人射擊孔的戰術取得勝利的典型戰例。當然,我軍在戰爭中培養了大批神槍手、神炮手,通過敵人碉堡的射擊孔打擊敵人是家常便飯。

在華北平原的一次作戰中,我八路軍的一發炮彈從日軍碉堡的射擊孔打進了碉堡,但是沒有爆炸。日軍對這發炮彈目瞪口呆,因為這是一發迫擊炮彈!日軍將這發炮彈送交研究部門研究,最後的結論,這還是一發迫擊炮彈。


進攻敵方碉堡時,向射擊孔裡射擊的情況會不會發生?效果又如何?

迫擊炮

這個謎底是我軍為了適應打碉堡的需要,發明了迫擊炮打平射的戰術。用迫擊炮就能從日軍的射擊孔打進炮彈,可想而知,我們的戰士高超的軍事素養了。

因此,在戰爭中,用火力壓制碉堡的射擊孔並打進子彈是常見的事。這也使得後來的防禦工事相應的做了一些改變,這些就不在這裡贅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