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肠法则”给出发展建议

生命的诞生,是这世间最爱描绘的美好,但谈及怀孕及生产过程,妈妈们大都要承受孕吐、身材走形、行动不便、产后恢复、甚至产后抑郁,还有就是顺产过程中撕心裂肺的痛苦。

每每问到刚生完宝宝的妈妈“要不要再生一个?”,多半的回答都是,太受罪了,不想再经历那个过程。

但在一项由某媒体,对555位早教期妈妈们的“是否想生二胎”的调查中显示:92%表示如果条件允许想生二胎,只有8%表示“生孩子太痛苦,不生!”

从悲观抑郁,到乐观积极|“香肠法则”给出发展建议

对555位早教期妈妈的调查

这难免会让人觉得“好了伤疤忘了疼啊!”。其实,比起孩子所带来的喜悦,与希望他们得到更多同龄的陪伴来说,母亲们是宁愿“忘记”怀孕和生产的过程的。

二胎政策的放开,是中国人口比例朝着良性发展的需求,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生二胎都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靠对美好的追求向前发展的,而不是沉溺在痛苦的过程中。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还有很多的事都是靠“向往美好、淡化过程”去驱动的。比如法律的建立。

众所周知,世间本无法,为了控制不好的事物才一步步的形成法律,并且在后期,还有些冲突引起的调整。这个过程实在是不好细品的,但结果却平衡着社会发展。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曼有一句名言“世上有两物,爱好者不当去观察它的过程。两物者,一为香肠,一为法律”

为什么会提及香肠?出处是因为德国香肠非常著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德国人那样喜欢香肠食品,风味、款式、品种更是千变万化。但是德国人喜欢吃香肠,却没几个人愿意去了解香肠的制作过程。

从悲观抑郁,到乐观积极|“香肠法则”给出发展建议

好好享受美味的香肠

因为香肠制作过程看了实在让人倒尽胃口,甚至让人对自己至爱的香肠的卫生和美味产生怀疑,于是,以后每次吃香肠时总是不禁浮现香肠的制作场景,不免胃口全无。慢慢地,吃香肠的嗜好就丢掉了。

正是这种说法,诞生了香肠法则。

一、什么是香肠法则

在香肠成为成功人士、准成功人士的至爱食品,而大吃特吃之时,有好事者阿瑟• 布劳里克在他的《墨菲法则第二卷—―再谈为什么事情会不对头》中推出了一个香肠法则:大意是警告爱吃香肠的人,绝对不要去了解香肠的生产过程。

这一法则的提出,在当时,让人有了“一语惊醒梦中的人”的全新思维角度。阿瑟• 布劳里克当然不是提醒人们去关注香肠的制作过程,而是建议大家—―对于和香肠一样的一切结果美好而过程糟糕的事物,大家只需注意结果就可以了。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不只是香肠的加工过程不能看,很多食品的制作过程,都是“脏不忍睹”的。同样,食品之外的各个领域、各个生活角落也都存在许多有碍观瞻的是事情,

如果我们事无巨细地都要看个清楚,看个透,恐怕会失去活着的信心。

相反,“香肠法则”的思维模式,则带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

二、在人类发展中,“香肠法则”的思维有哪些观点

1、别苛求尽善尽美

2020年初,中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病毒“袭击”,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速度,使得中国走进了停滞发展,全面抗疫的阶段。此时此刻,全世界的期盼焦点无疑是疫苗的诞生。

从悲观抑郁,到乐观积极|“香肠法则”给出发展建议

病毒战争

在人类发展史上,与病毒的斗争从未停止过,疫苗接种使我们具备了越来越多的抗体。那么疫苗接种是怎么诞生的呢?

据记载,疫苗接种方法最早应用于天花。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就有采用“种痘”(人痘法)方法预防天花的记载。当时,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4种。


把天花病人或涂有天花疤浆的衣服给小孩穿,称为痘衣法;用棉花蘸天花患儿的新鲜痘浆,塞入被接种对象的鼻孔,称为痘浆法;把痂皮烘干、研成粉末吹入鼻子里,称为旱苗法;把痘痂研为粉末,裹所调痘苗在内,捏成枣核样,塞入鼻孔内,称为水苗法。


此方法经印度、西亚逐渐西传,18世纪初传入欧洲。


1796年,英国医生詹纳将患者身上的牛痘脓液接种到一个8岁健康男孩身上,堪称医学史上最冒险的一次实验,世界上第一支疫苗由此诞生,詹纳也被后人誉为"免疫学之父"。

从1796年至今,疫苗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不管是起初的中国土法,还是英国的冒险一试,都非尽善尽美、十足把握。包括后期每一种疫苗的研发过程中,动物实验、临床观察,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到100%预防。

从悲观抑郁,到乐观积极|“香肠法则”给出发展建议

疫苗的研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经历漫长的岁月

假设我们一味的苛求过程的尽善尽美、万无一失,人类估计就不是现在的生存状态了。

直到今天,我们都明白“是药,三分毒”。疫苗的毒性尤其明显,因为它们是由病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制成的,进入我们体内,是一个“陪练”的存在,也有导致危险的可能。

每次妈妈带着宝宝去接种疫苗,其实都清楚,宝宝大都会哭,接种后可能会有不良反应。但仍然按时按点的,坚持接受疫苗接种。

在这里“香肠法则”发挥的作用是“要结果,不苛求过程的尽善尽美”。

香肠法则”的思维之所以能推动人类的发展,还因为它符合人类的与生俱来的条件反射

2、拒绝接受不利信息的本能,引发出了各种发明

条件反射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它使我们天生具备保护自己的意识。对那些会让我们不舒服的事、物,我们会产生应激反应。

应激是指个体身心感受到威胁时会产生一种本能的紧张状态。应激反应是一种本能,分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生理方面: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垂体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和呼吸加速等


心理方面: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正是因为这些天生的思维模型,人类作出了很多抵御“不舒服”感的发明:

比如:晕车、晕船是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为了防御这种“不舒服”,人们发明了晕车晕船药,解决了我们长途出行的尴尬。

还有,我们的旅行,在去到类似西藏这样的高海拔地区,因为与生活环境的悬殊,会产生高原反应,严重的甚至威胁到生命,于是发明了预防高反的药物,在去之前吃上减少了我们的痛苦。

从悲观抑郁,到乐观积极|“香肠法则”给出发展建议

美丽的高海拔风光,伴随着高原反应

再比如:在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从母系氏族时期的地穴居住到后来的地面房屋,从装修防水到堤坝防洪,都是为了躲避水患对人类的伤害。正是因为曾经经历过水对人类的伤害,为了减少这些“不舒服”的发生,人类不断的发明出更优的生存方式。

随着文明的发展,“香肠法则”在心理的应激反应方面也发挥着引导作用,面对生活、工作的压力,人们更加主动地选择放松、疏导的方式。旅游行业的大爆发,健身养生领域的大发展,甚至心理咨询师的紧俏。都突显着人类,不驻足于痛苦的向好追求

在追更快更好的经济发展道路上,“香肠法则”的思维方式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3、美好结果的吸引,走向双赢

在弱肉强食的年代,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着,世界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场。那时,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这使时代发展走进了“邪恶进化论”的漩涡。

零和游戏是指参与游戏的双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游戏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的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零和游戏的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


从悲观抑郁,到乐观积极|“香肠法则”给出发展建议

下棋就是“零和游戏”

比如下棋,就可以说是“零和游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

生活中大半的纠结来自于零和游戏的思维,商业环境的竞争、职场里的厮杀、名利场的角逐都使我们在一场场博弈中,纠结前行,而其结果“必有一伤”的悲伤与痛苦,更使我们离积极乐观越来越远。

“香肠法则”的思维引导我们不在1+(-1)=0的共公式中徘徊于痛苦,而是在享受美好的道路上寻找方法。

20世纪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

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这正是“香肠法则”的思维主导。

从悲观抑郁,到乐观积极|“香肠法则”给出发展建议

双赢,共赢

如今的经济形态,文化理念都倾向于“双赢”“共赢”“分享”“共享”的发展,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在人类发展、时代革新的过程中,“香肠法则”的主导思想,无疑推动了发展。那么,在个人成长上该如何遵循这样的法则呢?

三、如何让“香肠效应”带来好运

1、从“中国式穿越”中体会“香肠法则”的启示

不知从何时起,从文学到影视剧集,“穿越”题材的作品受到读者与观众的大量追捧。其中就有网友提出,美国穿越题材以穿越到未来为主,而中国穿越题材则大都穿越回古代。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其间也必定带有某些文化差异。

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学家瑞查.史维德认为:美国人是未来导向思维,中国人是过去导向思维。


心理学教授尼斯倍德认为:中国文化中认为的美好是对当下的肯定,西方文化中认为的美好则在不可实现的未来。

如何用“香肠法则”的思维来解读中国式穿越呢?

在我们看过的中国式穿越里,主人公会把现代的好的思维、好的发明、丰富的知识带回到过去 ,以帮助到那个时代的“不够好”。

从悲观抑郁,到乐观积极|“香肠法则”给出发展建议

范闲送师傅“温暖牌”外科手套

比如,《庆余年》中,范闲的妈妈为庆国带去了肥皂、白砂糖,范闲带去了手术手套、红楼梦、精品古诗词。这除了很好玩以外,更是中国人享受、肯定现在美好的体现。

回到现实中,穿越作品不是为了教会我们穿越的方法,而是告诉我们,曾经的不完善、不美好、甚至错误,都会随着不停脚步的前行去到美好,就像我们现在正在享受的一样,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变革,美好是必将实现的。

这就是中国式穿越的特点,也是为什么中国穿越喜欢回到过去的原因。它是建立在享受当下的美好的基础上的,这也是“香肠法则”的主旨,以美好驱动发展。

更重要的是对于曾经的不美好、错误、悲伤、抑郁不要沉迷纠结,要相信美好是必然的,这也是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依然积极乐观的原因。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遇到挫败感,“香肠法则”告诉我们,别总“盯着它”,别停留、向前走、跨过去,要像我们穿越回古代一样,深知迟早有一天会来到美好的今天。

2、在“终点无风景”的警示中,向景而行

“人生如旅途,终点没有风景,从出生的那一刻,我们就拿着一张向死而生的单程车票”。

这些听上去没错的话,总让人觉得有些许的悲伤与无力。既然这样,还要出发吗?既然终点没有风景,如何激起看风景的心境前行?

在“香肠法则”的思维中,美好的结果驱动前行,其结果并不是指人生的终点,而是指沿途的风景,当我们把一站站的风景,当成一个个美好的结果去享用,就不会纠结在出不出门和终点无风景的痛苦中。

在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不得不提的人物,聪颖霸道的她,一席裹尸是她的结果。但提及王熙凤,你会想终将一死何必作出那么多事吗?那《红楼梦》还有意思吗?

从悲观抑郁,到乐观积极|“香肠法则”给出发展建议

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是最为饱满的人物

你会想到,她有超群的管理才能,年纪轻轻就管理着偌大的荣国府;她有一张极其犀利的嘴巴,说笑话时能让人笑得前俯后仰,几欲成狂;说狠话时能让人遍体生寒,肝胆俱颤;她发起善心来令人敬佩,做起坏事来令人发指;她对待敌人从不心慈手软,一出手就要置人于死地。

在那个时代,她的为人可能是最受争议,但正是因为她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心境,才一步步走出了饱满精彩的一生,也成为《红楼梦》中,最具分量的女主。

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书写着自己的传记,所以别犹豫不决,别因他人言语左右我们的路,别怕,胆大些,别悲观,迈开腿、行动起来、走上路......

那美好的风景会是艳阳高照、倾盆大雨、万里无云、电闪雷鸣、白雪皑皑、百花开放、麦浪滚滚、悬崖峭壁、一望无际,就像人生百味,每一种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一种都配称“美丽风景”

3、在好人、坏人的问题上,使用“香肠法则”的思维。

在百问不厌的中华疑问库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坏人放下屠刀,却立地成佛?”。

这个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因为你的孩子、你的同事、你的朋友,甚至你自己都迟早会问。这是有关三观的问题,它紧密联系了我们的价值观。但未必每个人都能回答。

不妨用”香肠法则“的思维来思考,本文阅读于此,我们已知道从“零和游戏”时代到“双赢思维”时代,“香肠法则”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向好驱动的发展。

那么,在我们的以往认知中,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

好人之所以被称为好人,是因为好人认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想想周总理,想想焦裕禄,都是当之无愧的好人,因为他们是共赢思维。

坏人之所以被认为是坏人,是因为“他们总想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不惜到害人的地步”,想想秦桧、想想潘金莲,都是贪得无厌没有底线的坏人,他们是零和游戏思维主导。

当我们认为“好人没好报”时,是作为评判者的认为,好人并非这样认为,对于好人来说“大家好,就是好报”,再想想周总理、焦裕禄,他们会认为自己没好报吗?

而“坏人放下屠刀”的那一刻,就放弃了“零和游戏”思维的主导,走向了”共赢“的思维。在这种思维下,心里容得下“更多人的好,大家一起好”,也同时减少了更多人被害的可能,这正式”香肠法则“的宗旨。

从悲观抑郁,到乐观积极|“香肠法则”给出发展建议

“赢自己”是更好的引导

在子女教育中,我们常会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不自觉的去做比较,“你比XXX进步了多少名”,“你排到谁前面了?”,这种提问太常见了。

当孩子问我们“妈妈,我的进步,必须要建立在别人的退步基础上吗?”,我们又将如何回答呢?

很明显我们没有使用“香肠法则”的共赢驱动,而是走进了“零和游戏”的漩涡,我们更好的引导该是怎样的呢?不妨想想中国式穿越里的启发。

用“香肠法则”中共赢驱动的思维,做“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好人,而非看“别人不爽,我才爽”的坏人。

最后的话:

“香肠法则”不是论及对错的法则,而是一种思维模型,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起了很多的推动作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运用到对待错误的态度,对待出发的信心,对待价值观的塑造上......更多的运用还有待我们对生活的细细品味,也希望读者们在评论区积极地讨论。理论也好、法则也好,没有发助于生活与成长,都只是无力的概念而已。



78原创作者,以生活为生,关注个人成长,重情明意,依笔书心,让我们一起有意思的生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