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日报》探析之二:从“战斗”到“黄河”,抗战、进步、团结

《黄河日报》探析之二:从“战斗”到“黄河”,抗战、进步、团结

黄河日报·太行版

《黄河日报》名义上是牺盟会长治中心区主办,实际上是在五专署的党组织的领导下编辑发行。

五专署的准确名字是山西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合作,山西全省的105个县按照自然地理形势被划分为七个行政区,每区设立一政治主任公署。其中成立于1937年10月的山西省第五区政治主任公署设立在长治市,辖长治、长子、屯留、潞城、平顺、壶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浮山等12个县。1938年2月,山西省第五区政治主任公署改称山西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五专署第一任的政治主任是张慕陶,张慕陶的政治主张是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他在任时坚决压制长治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长治的爱国学生发起了“驱张运动”,最终张慕陶被驱逐。第二任政治主任是续济川,他上任后百般刁难八路军工作团在长治的扩军和募捐工作,激起了长治人民的反对,多县爆发示威游行,要求撤换续济川。1938年6月,戎伍胜任五专署第三任专员,杨献珍出任五专署秘书主任,这样五专署名义上还是旧的政权,实际上主要领导权已经掌握在了我党的手中。此时,根据北方局的指示,五专署建立了秘密的党团组织,领导辖区的抗日斗争。

《黄河日报》探析之二:从“战斗”到“黄河”,抗战、进步、团结

战斗日报

1938年7月,牺盟会长治中心区创办了一份《战斗日报》作为自己的机关报,它的宗旨是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战斗日报》实际上也是掌握在我党手中的宣传阵地,在报社里还成立有党支部。报纸的报头由戎伍胜题写,社长兼总编为秦春风,支部书记是魏克明,后来他也是报纸的总编。

《战斗日报》1939年春停刊,一般都认为它是《黄河日报》(上党版)的前身,因为两种报纸的编辑部人员有许多的重合。《黄河日报》(上党版)1939年5月1日创刊时,社长是丘吉夫,秦春风任副社长,总编辑是魏克明,编辑人员有姚天珍、戴夫、梁虹、史曼林、肖里,记者有姜时彦、尹伊、康宇、王涕非、王良等。

《黄河日报》(上党版)创刊后不久,就遇到了日军第二次九路围攻晋东南。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像一块巨石横亘在日军侵略中国的道路上,搬不开这块巨石,就打不开华北通往中原的通道。1939年7月初到8月下旬,日军纠集了5万余人的总兵力,在第一军军长梅津的亲自指挥下,同时从同蒲、正太、平汉、道清等地出发,分九路对晋冀豫抗日根据地重点是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日军的这次扫荡,使用兵力之多,持续时间之久,是前所未有的。

《黄河日报》探析之二:从“战斗”到“黄河”,抗战、进步、团结

黄河日报社在沁水时使用的徽章

为了保存实力,抗日五专署分为两路分别撤出长治。

一部分由专员戎伍胜带领向西转移到太岳山区的沁水县蒲沟、枣岭一带,这其中就包括黄河日报社的全体人员。蒲沟和枣岭是沁水县两个都只有十来户的小自然庄,黄河日报社的编辑和机关工作人员驻在了枣岭,印刷和分发的设备及人员驻在了蒲沟,两个小村之间翻个岭过个沟相距大约不到两公里。《黄河日报》(上党版)来到沁水县后,未见出版的报纸实物,据杨宏伟老师研究说,在沁水这一段时间,《黄河日报》(上党版)改出号外。

另一部分由专署秘书主任杨献珍率领向东转移到太行山区的壶关,并在壶关县树掌镇芳岱村设立了五专署路东办事处。为给路东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时又组建了路东黄河日报社,出版《黄河日报》,属杨献珍主任直接领导。两份报纸为了有所区别,路东的黄河日报称为“太行版”。

以杨老师收藏的这份1939年11月6日出版的第42号《黄河日报》(太行版),作以下分析:报纸定价为“每份三分,每月四角”,可计算出每月大概是14份左右,可知报纸应该是按两日一期出版的,到11月6日是第42号,可知“太行版”创刊在三个月左右,那么创刊时间就大约在8月上旬。1939年7月上旬,日军对晋东南发起围攻,7月中旬杨献珍主任带领工作人员撤离到壶关县芳岱村一带,安顿下来后,8月初,《黄河日报》(太行版)即告创刊,发行。

《黄河日报》探析之二:从“战斗”到“黄河”,抗战、进步、团结

赵树理全集·第六卷

作家赵树理曾在《黄河日报》(太行版)主编过其中的副刊《山地》,我在《赵树理全集·第六卷》(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6年9月一版一印)中找到了他对《黄河日报》(太行版)的回忆:

那时候,山西的政权名义上还是阎锡山的,实际上他的反动统治机构已经失灵。他也觉察到这一点,所以在一九三九年便以什么“同志会”“突击队”等名义派下一批又一批的反共组织来破坏我们的地方工作。他当时出过个小报叫《黄河日报》,我们就借用他这个名义(那时还没有和他公开破裂)在壶关办了个《黄河日报》太南版,专门揭发他派来那些虾兵蟹将的劣迹。那小报的一版副刊名叫《山地》,由我担任编辑,我便利用我熟悉的那些民间艺术形式来攻他们。老实说我是颇懂一点鲁迅笔法的,再加上点群众所熟悉的民间艺术因素,颇有点威力。这报专往他们所到的地方张贴,贴到哪里读者挤到哪里。后来主编换了人,新来的主编以为《山地》不够艺术,另换了个名字叫《晨钟》,专登些新诗、新小说,并且另换了编辑,把我调作司务长管伙食去了。

据赵树理回忆,在壶关时创办的《黄河日报》是“太南版”,这应该是作家的记忆错误,不过当时日军九路围攻晋东南,占领了长邯大道,切断了太行区南北,因此分开了太南、太北也是事实。正因为如此,我党的各级机关才更不遗余力的宣传抗战!抗战!团结一致抗战!

从《战斗日报》到《黄河日报》,办报宗旨从来没有脱离“抗战”“进步”“团结”,向老百姓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就是办报的方向。

《黄河日报》探析之二:从“战斗”到“黄河”,抗战、进步、团结

太行太岳根据地报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