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無奈的蹉跎時光——解析“決心”級的重新武裝過程(九)

首次反導試驗成功以後,蘇聯政府欣喜若狂,赫魯曉夫在一個國際場合上得意洋洋地宣告:“...蘇聯有著這樣一些能人,...我們的導彈,可以說,擊中了太空中的蒼蠅……” 整個系統A於1962年研發完成,並以A-35的編號進入蘇聯國土防空軍莫斯科防空區服役,這套系統有效作戰半徑達到了130公里,可以攔截距離系統部署中心130公里-400公里間,50公里-300公里高度範圍內來襲的彈道導彈目標,全系統可以同時攔截8枚彈道導彈。

顯然,此時蘇聯人在反導系統上取得的成就,對剛剛開始建造“北極星”核潛艇的英國人已經是一個很糟的消息了——-佈署在莫斯科的A-35系統無疑挑戰著被皇家海軍“北極星”核潛艇所物化了的“莫斯科標準”——-但更糟的消息卻很快又接踵而來。

彷徨無奈的蹉跎時光——解析“決心”級的重新武裝過程(九)

隨著蘇聯反導技術在高投入支撐下的迅速發展,系統A很快便被更加先進的反導系統取代了,那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北約稱之為“橡皮套鞋”的後期型A-35系統。後期型A-35系統出現於1964年,此時英國皇家海軍剛剛接收了第一艘“北極星”核潛艇“決心”號。與早期型A-35系統相比,後期型A-35系統的主要區別是用攜帶核戰鬥部的A-350攔截彈取代了採用常規戰鬥部的V-1000攔截彈。

初期試驗中,A-350攔截彈使用的彈頭為低當量核彈頭,後來為了使導彈在精度更低的情況下有效攔截目標,所以彈頭當量增加到100萬噸,攔截距離達到了350千米,可用於攔截大氣層外的洲際導彈彈頭。

這意味著英國剛剛建成的潛基戰略核威懾力量,除了增加彈頭數量外同時還要採用某些突防措施才能維持住所謂的“莫斯科標準”,即在蘇聯人佈署了大量A-35系統的情況下,英國皇家海軍“北極星”核潛艇發射的導彈仍能鑽透其反導系統的屏護,摧毀莫斯科這類單個城市“軟目標”,確保英國核威懾戰略的有效性。

令英國政府感到失望的是,儘管1971年,美國海軍的高級官員在國會作證時,還信誓旦旦地說:““海神”要解決的是一個有關突防的問題,而不是什麼其他的問題”。可最終美國人列裝的“海神”導彈其技術狀態卻並非如此——在最後佈署海神導彈時決定不裝備誘餌和干擾絲。事實上,打擊硬目標需要更高的精度、更強的突防能力和更大的彈頭當量,這些技術要求與英國所奉行的核戰略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儘管英國人要打擊的不是軍事硬目標)。

彷徨無奈的蹉跎時光——解析“決心”級的重新武裝過程(九)

然而,反映到“海神”導彈的現實上,我們卻發現可分導式多彈頭系統、精度相對較低的MK3型制導系統的應用,以及被取消的誘餌和干擾絲裝置卻顯然帶給了人們完全不同的信息。對此,從1970年代到現代的很多文章中都表明這種疑問:如“集束式多彈頭純粹是一種突防手段,而分導式多彈頭與其說是一種突防手段,還不如說是一種政治武器”,“與公眾的認識相反,分導式多彈頭並不是針對反導系統的,不能分導的集束式多彈頭才是用來對付反導導彈的,分導式多彈頭針對的是分散配置且易受攻擊的系統”。

那麼現在的問題在於,美國政府為什麼不惜傷害與英國之間的核聯盟關係,也要為其“北極星”潛艇列裝一種刻意降低“突防”能力的“海神”導彈?這其實是一個相當尖銳的質問。奧妙在於,美國人自己也搞反導系統,起步時間不比蘇聯晚,技術水準還要更高,他們對蘇聯反導系統的實際技術效能有著比英國人更客觀的判斷。

比如在1950 年代中期,美國陸軍推出了用於在末段攔截彈道導彈的奈基—宙斯( Nike Zeus) 區域反導項目,美國空軍則推出了用於在中段攔截彈道導彈的嚮導( Wizard) 廣域反導項目。此後,從肯尼迪、約翰遜到尼克松政府,有效的反導系統的研發一直是一個高級別事項。1963年美國陸軍推出了“奈基—宙斯”系統的升級版本——-“奈基X” 系統。

1965年7月30日,參聯會明確要求國防部從國防預算中增加1.882億美元資助奈基X系統。這一系統在1967年和1969年先後被改稱為“哨兵”和“衛兵”。到1970年年底,奈基X系統的研製取得了較大進展,除了引入可同時追蹤多目標的電掃相控陣雷達外,還配備了最新的可在518公里距離上攔截30公里以上高度彈頭的LIM-49斯巴達(Spartan) 導彈,與之前已配備的短跑(Sprint) 導彈高低搭配(兩條攔截彈都裝備核彈頭),可在大氣層內外聯合防禦來襲導彈…….

彷徨無奈的蹉跎時光——解析“決心”級的重新武裝過程(九)

不過,雖然奈基X系統的靶場試驗比較成功,到1971年,包括實彈交會攔截在內的試驗前後進行了65次,其中只有8次失敗,但美國人十分清楚無論是將其用於保衛軍事硬目標還是保衛城市,效能均十分有限,特別是應對飽和攻擊的能力不高,他們認為蘇聯人應該也有類似的看法。

換句話說,美國人此時逐漸清醒過來,意識到此前對蘇聯“橡膠套鞋”系統的技術水平和作戰效能估計過高。所以,在經過一番彼此心照不宣的討價還價後,美蘇雙方在1972年很順利地簽定了《關於限制反導彈系統條約》。這顯然從一個側面證實了美國人對“橡膠套鞋”系統的判斷,也可以解釋了為什麼長時間在集束彈頭還是分導式彈頭方案之間搖擺的“海神”導彈,此時也不再猶豫,並且拆除了必要性已經不大的突防裝置。

然而,美國人在“海神”導彈問題上所作出的技術性選擇,在英國政府看來卻是一種背叛。雖然美蘇1972年簽訂的《關於限制反導彈系統條約》,規定美蘇雙方只能各自建立兩個反導防區,但問題在於美國人選擇用奈基X-“衛兵”系統保衛其“民兵”陸基導彈基地,而蘇聯人卻選擇用其“橡膠套鞋”保衛兩個重要城市,即便到了1974年雙方又進行一步達成協議,各自只保留一個反導防區而不是兩個反導防區,蘇聯人也將唯一的一個反導防區設在了莫斯科——-這對於奉行所謂“莫斯科標準”最低限度核威懾的英國核戰略而言,仍然是不可接受的。

簡而言之,英國人需要的是裝有加強型集束彈頭和突防裝置的升級版“北極星”A3,但“海神”卻並不是這樣的一枚導彈。這就使得皇家海軍“決心”級戰略核潛艇利用“海神”導彈進行重新武裝成為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儘管“海神”導彈與“決心”的發射筒的確是兼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