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跟孩子“交流”,可不比婚姻容易


說真的,跟孩子“交流”,可不比婚姻容易

青松育兒,讓育兒更輕鬆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和別人意見、想法不一致的時候,比如夫妻間的問題爭吵、和同事之間的衝突、和父母長輩相處時磕碰。

當我們遇到這些的時候,經常會持著一種想要說服對方的心態,最終可能引起雙方矛盾及爭吵。

當我們和孩子的意見不一致時? 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先看看三個場景


場景一:

"我女兒(十歲)昨天忘帶筆,借用了同學一上午筆,然後給了這個同學一塊錢說是租金。

我本來是不知道這件事的,下午,這個同學的媽媽告訴了我這件事,說她女兒不想要。這一塊錢,打算買點糖和我女兒一起吃。

晚上女兒回家,我問了她。

她說:因為用了一上午感覺不好意思,必須要給錢表達自己的感謝。

我對女兒說:“別人幫助了你,你知道感謝是對的,但是和小朋友之間用錢來表示感謝不太好、大可不必,以後她有需要了你能主動幫助她就可以了。"

女兒聽了也沒有回應我,似乎並不認同我媽媽給的建議。

我也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

說真的,跟孩子“交流”,可不比婚姻容易

我看到前半段時,以為是父母的言行身教,原來不是。沒教都能這麼做,我真的很想認識她。小女孩做得挺不錯。她是一個有主見的孩子。

孩子雖小,也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也有自己的需求、情感、意願和判斷。


對於大人來說,當不知道該怎麼引領孩子時,試試傾聽她的聲音。


場景二:

今天帶孩子去游泳。孩子剛下水,緊緊地抱著我,租了游泳圈,他也不敢坐;叫他扶著,他使勁地推開;我強行把他放在圈內,孩子激動地反抗……

這時候,一起來的鄰居王大姐應聲哄著:"王媽媽抱,王媽媽抱,我們不坐救生圈!"

王大姐讓孩子臉向前衝,她在後面抱著寶寶,坐在救生板上,在水裡走動。

一會兒,王姐的兒子大宸拿著救生圈在水上玩,王姐讓我孩子一隻手扶著救生圈,跟著哥哥走。大宸遊開了,王姐說:"兩隻手扶著,咱們追哥哥去!……追上了,哈哈……追上了。"

孩子就這樣接受了救生圈……

說真的,跟孩子“交流”,可不比婚姻容易

爸爸和王大姐的做法截然不同,王大姐

認同了孩子的意見,以便能夠和孩子保持對話。在繼續對話中,不露痕跡地給予孩子建議。


給孩子安全感,消除情緒的波動是:認同情緒,再討論其他的事情。


場景三:

去公園碰到一對正在鬧矛盾的母子。

長椅上跪坐著一個小男孩,雙手拄著膝蓋,背朝著行人,一動不動,留給行人一副倔強的背影。

幾米外站著一箇中年婦女,看樣子應該是小男孩的媽媽。

我和那位媽媽聊起來:"小傢伙是你的嗎?"

"是"顯然媽媽也在氣頭上。

"怎麼了?鬧氣呢?"

"嗯,跟自己生氣呢。"

我說:"去哄哄他吧。"

"不管他,越管越壞。"

我問:"為什麼生氣啊?

那位媽媽說:"給他買的蛋糕,沒拿住,掉地上了,讓我再買一個。"

我建議:"那就再給他買一個吧。"

"我不給他買。"

我:"不給他買也可以啊,你和他好好說說。"

"我和他說了,我告訴他,這是你自己不小心掉地上的,又不是我給你掉地上的,你就應該承擔這個後果,後果就是今天不能再買了。他不幹,就跟我鬧氣了。"


說真的,跟孩子“交流”,可不比婚姻容易

這對母子的僵持,是陷入了典型的權力之爭,其中有很多可以細細琢磨的地方。


所謂權力之爭,簡單說來,就是"誰說了算","聽誰的",這些在我們的生活中太常見了。


父母和孩子之間,更是權力之爭的重災區。


父母天然對孩子有管教的權力和義務,所以很多家長都認為,父母管教孩子,孩子聽從父母,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父母管教孩子沒錯,但往往忽略了一個前提:尊重。


孩子為什麼要聽你的話?

超市裡買牛奶,媽媽想買鮮奶,認為有營養。孩子想買酸奶,因為覺得好喝。

給孩子買衣服,媽媽想買羽絨的,覺得暖和。孩子想買棉衣,因為好看。

孩子上輔導課,爸爸說要上奧數,因為奧數能都夠拓寬思維。

孩子想上英語,因為他覺得和外國人對話更有趣。

假期全家出遊,爸爸建議去爬山,因為能夠鍛鍊身體。

孩子說學習已經很累了,他想去遊樂場好好玩一下

……

家長說,意見不一致時,必須聽我的!

孩子說,憑什麼總讓我聽你的!

家庭氛圍一下子緊張起來,親子之間兩者對立,劍拔弩張,互不相讓,咋辦?

說真的,跟孩子“交流”,可不比婚姻容易


孩子為什麼要聽你的話?

你可能說,因為我是他爸爸媽媽呀,孩子聽爹媽的,這個天經地義。

那我要繼續問:“那為什麼爹媽的話就一定要聽呢?”

你說:“我供他吃供他穿,寵他愛他,把他養大,他當然要聽我的。”

那我要再問:“那如果他不聽你的話,你就不去為他做這些嗎?”

你顯然不會,孩子當然也知道你不會,所以他其實並沒有任何必要聽你的話。

所以,"聽話"並不是孩子腦子裡一個默認好了的設置,如果"聽話"即不能帶來任何額外好處,也不能導致任何不好的後果,他又憑什麼要聽你的話?


如何和孩子溝通?

很多家長內心都希望跟孩子做好朋友,但卻不知道怎樣跟孩子溝通。

究竟原因,是家長的教育或溝通方式出了點小問題,下面我們針對如何才能更好的與孩子溝通這一訴求,給爸爸媽媽們提幾個小建議:


家長要保持平等的心態和平和的心情,不要覺得家長的權威遭到挑釁而隱含怒氣!

家長要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不要覺得他還是個孩子能有什麼想法而輕視!

家長要允許孩子說服自己,不要覺得自己的想法很成熟而抗拒!

家長要適當的告訴孩子他的選擇會帶來的後果,你的經驗會幫他少走彎路,同時也是在幫助孩子建立"全面思考"的能力。

家長要信守承諾,如果最後決定讓孩子做選擇,就真正要做到。不要嘴上說一套實際做又是另一套。

說真的,跟孩子“交流”,可不比婚姻容易

當孩子與自己意見不一致時,不要急於下結論。

先傾聽下孩子的想法為什麼是這樣?如果按照孩子的思路是否正確?如果是錯誤的,該怎麼引導才能不跟孩子起衝突;如果是正確的,自己是否需要反省。

其次多跟孩子一起看書、看電影、玩耍、多和孩子在一起,才能更多的瞭解孩子的想法。

當有爭執時,儘可能用孩子當下的角度去看待或理解問題。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比成人簡單多了,但是孩子的心思卻是細膩的,若多次出現不尊重孩子的情況,孩子一定會關上心門不願意跟你溝通。

傾聽、平等、同理心、尊重,要做到更好的理解孩子,這四個關鍵詞不能少。




習慣看新聞的人,應該對這樣的話不陌生:

"某國和某國之間就某問題進行了友好會商"

大國之間出現分歧尚且可以以"談"的方式解決,那小家之內,最好的解決辦法當然也是"好好談"了。


小互動:和孩子意見不一致,你會怎麼跟他"談"呢?


作者:小松爸爸,心理學專業,在育兒道路上,一直在摸索前行。愛教育,也熱愛生活,點擊關注,願與更多父母分享教育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