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故鄉:一個你想盡辦法逃離之後,卻拼命想回來的地方

以前不懂得,為什麼老人可以一坐一下午。後來才明白,原來老人的目光所觸之處,皆是回憶。

很多年以前,他們也是在外打拼的遊子。當變成垂暮的老人後,就在生他養他的地方,結束這一生的勞累。

這個地方,叫做故鄉。

故鄉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在我們的記憶裡,故鄉永遠都是一個無法忘懷的存在。它那一草一木散發的氣息,微風拂來的那一刻,都讓人感覺無比舒適。

《朗讀者》故鄉:一個你想盡辦法逃離之後,卻拼命想回來的地方

董卿說:“故鄉是屈原的秭歸,那裡是楚國宗祖,洞庭波兮木葉下。故鄉是卡夫卡的布拉格,虛幻又現實,欲說還休。故鄉是木心的烏鎮,五十年未聞鄉音,聽起來麻癢癢的親切感。”

故鄉,是一種千萬無語也道不盡的感覺。

01,年少時的執著

原來愛國,首先是愛家門口的那碗牛肉麵。

白巖松在《朗讀者》裡提及自己的故鄉時,心裡充滿了嚮往。他是內蒙古人,特別喜歡在草原上那種自由的感覺。

他說:“任何一個人在草原上看看太陽落山,你會覺得自己太小了。”

草原是廣闊的,但個人是渺小的。

白巖松道那草原的清香,讓他到天涯海角都不能相忘。

每個人對故鄉都會懷有一種深切的懷念,可能是那一間古樸的老屋,可能是田野間的樹蔭,可能是路邊不知名的溪流 。

在故鄉總有一樣東西,在時光的角落裡,被我們寄予厚望。

《朗讀者》故鄉:一個你想盡辦法逃離之後,卻拼命想回來的地方

白巖松跟董卿說:一個人回他故鄉後下車第一件事,就是奔向家門口不遠的粉店點了碗牛肉麵,大汗淋漓地吃完一抹嘴,心滿意足地回家去了。

聽到這個故事,董卿忍不住溫柔笑了,白巖松也是慈目滿面。

原來,愛國首先是愛家門口的那碗牛肉麵。

年少時沒有什麼是不可放棄的,但那份牛肉麵堅決不可以,它在時光的印記裡有著它獨特的味道。

每次回家,白巖松都形容像是充電一般的感覺。但離家時,母親總在一旁偷偷流淚,白巖松只能假裝沒看見。

《朗讀者》故鄉:一個你想盡辦法逃離之後,卻拼命想回來的地方

所以,每一次離別,都是一次小型的死亡。

人的前半生可以遇見很多人,可到了後半生卻是見一面少一面。

年少時過於執著離開,因為這世界太闊太過於吸引人。但只有在某個不知名的角落裡,有一間小屋子為你亮著燈光,這一切才有意義。

02,中年時的遺憾

阿爸說,我很想坐著你的車子去看一下巴拉村。

斯那定珠,出身於香格里拉市尼西鄉幸福村委會巴拉村,當代的藏族愚公。

《朗讀者》故鄉:一個你想盡辦法逃離之後,卻拼命想回來的地方

因為年少時一隻眼睛被打鐵匠的鐵傷到,斯那定珠的家人用了五天時間帶他走出去到縣城看病,卻因為耽擱太久而無藥可救。

斯那定珠10歲的時候還沒穿過鞋子,去到縣城感覺是另一個世界一樣。

在那裡,他看到裡從未見過的景象,他驚訝道:“這個村那麼大的!” 第一次看到電,看到汽車的那個晚上,他根本無法入睡。

在走了幾天幾夜的路回來後,斯那定珠累得筋疲力盡,他對阿爸說:“阿爸,長大以後我要修路。”

阿爸並沒有將他的話放在心上,但斯那定珠卻一直沒有放棄這個念頭。

《朗讀者》故鄉:一個你想盡辦法逃離之後,卻拼命想回來的地方

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幾十年後,斯那定珠也積累了幾千萬的財富。於是,他決然回到家鄉修路。他的父親覺得他的想法太過荒謬,村裡人也對他頗有微詞,總之就是沒有人支持他。

為此,斯那定珠幾乎用盡了全部的財產,找來了多次施工隊,進行了他艱難的舉措。

因為山路過於崎嶇,路始終艱難地在修著,斯那定珠也一直堅信自己終會成功。

在路離家還有大半的時候,阿爸問他:“你這個路啥時候修到巴拉格宗的村子裡面?” 最後的一公里,下午兩點時阿爸和斯那定珠聊了一下說:“我很想坐著你的車子去看一下巴拉村。”

結果意想不到的是,當天晚上九點多,阿爸就離開了人世。

《朗讀者》故鄉:一個你想盡辦法逃離之後,卻拼命想回來的地方

其實那條路,在阿爸去世兩個月後就通車了。斯那定珠說通車那天他不是很開心,他太想把路修到家的時候,是開著車他阿爸坐在副駕上,然後再去一下村子。

斯那定珠用一種很堅定卻遺憾的語氣,說覺得阿爸還是在的,他有一種感覺阿爸一直在看著他。

都說來日方長,可誰知世事無常。我們總是期盼著無數個明天,卻不曾想到有的人明天已是最後一天。

我最害怕這樣的事情,因為它不是你所能控制的,當那一刻來臨時你才發覺自己的渺小和無奈。

故鄉不只是一個地方,更是一份親情的寄屬,讓我們魂牽夢繞的,始終是那身邊人啊!

03,老年時的歸屬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鄭愁予,當代詩人,他的名詩《錯誤》相信我們都有所耳聞。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因為出身年代的原因,鄭愁予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戲稱自己為“抗戰兒童”,“內戰少年”。

《朗讀者》故鄉:一個你想盡辦法逃離之後,卻拼命想回來的地方

後來讀書的時候,見到礦工的孩子在危險的煤礦外等候後十分感動,於是寫了第一首詩《礦工》:你一生下來,上帝就在你手上畫了十字

鄭愁予的老師讀後對他十分欣賞並且鼓勵他,之後的鄭愁予就慢慢開始寫詩,直到成為一名大詩人。

鄭愁予喜歡旅行,去過歐洲和很多地方,但他總感覺自己揹著什麼東西,那就是沉甸甸的“鄉愁” 。

走到任何一個地方,我都會想到自己的家鄉。所以,鄭愁予在臺灣生活多年後,在老年之際,毅然決定落葉歸根,回到離祖先最近的金門島定居。

《朗讀者》故鄉:一個你想盡辦法逃離之後,卻拼命想回來的地方

鄭愁予是鄭成功的第十世子孫,而鄭成功當年收復臺灣的根據地就是金門。我們就像是飄零的葉子一般,在經過半生的顛沛流離後,最想回去的還是那個養育你的地方,你的根。

因為,那是夢開始的地方。

董卿說:“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我們的一生都在行走,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風景。

等到時光暮老,白髮蒼蒼時,就停下來回到最原始的地方,輕聲告訴大地母親我們一生所經歷的欣喜和感慨 。

04,關於故鄉

小時候,總覺得世界很小,小到只有身邊的田野和樹木。

長大後,發現世界很大,有著許多新奇和沒見過的東西,迫不及待的想走出去,去看更多廣闊的天地。

老年後,發現千山萬水看遍,卻抵不過小時候家門口的一顆大樹和河流動人。

所謂故鄉,就是是一個你想盡辦法逃離後,卻拼命想回來的地方。

不是因為那地方多好,而是它的存在,誰也替代不了。

《朗讀者》故鄉:一個你想盡辦法逃離之後,卻拼命想回來的地方


在那裡有著溫馨的房子,有著親切的家人,有著那無法忘懷的記憶。

從走出去,到回來,可能要花費半生的時間。

故鄉,只要它在,我們的一生就變得意義。

浪子之所以是浪子,是因為他有家。

餘華說:“你只有走出去,你再回來,你才明白故鄉的意義。”

故鄉,本就是我們的根,一種無法替代的存在。

想念它的時候,就多回故鄉看看吧,畢竟它也很想念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