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解讀李清照的《烏江》?

KAWAI


李清照是我國宋代文壇一位傑出的女作家,山東濟南人。一提起她,人們往往容易想到她的詞,想到她的《聲聲慢》)、《武陵春》等優秀篇章,甚至可能因此產生好象這位女詞人整天都在傷春悲秋、以淚洗面的錯覺。其實李清照也絕非整日整夜地“尋尋覓覓”、“欲語淚先流”。尤其是她的詩作,其絕大多數詩篇都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民族安危、人民苦難的關心,以及詩人崇高的氣節和偉大的襟懷。這些作品,字裡行間都滿蘊著女詩人純真的愛國主義深情。她的傑出詩篇《烏江》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這詩當是李清照南渡以後的作品。

  1126年,女真貴族侵略者長驅南下,北宋都城汴京陷落,中原大好河山淪入敵手。1127年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後,不僅不思抵抗,反倒倉皇逃命、忍辱偷安。面對著祖國破碎的山河,滿含著家仇國恨,詩人痛心疾首,吟出了這悲憤慷慨之歌。

  在這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裡,詩人巧妙而靈活地借用了兩個典故。據《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

屈原在《九歌·國殤》中說:“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李清照認為,人活著應該於國於民有所作為、有所建樹,做一個傑出的人物;死也要象屈原所歌頌的為國捐軀的愛國將士們一樣,做鬼中的英雄。這是詩人久鬱心中的激憤之辭,氣勢磅礴,慷慨激昂,有力地表達了這位女詩人、同時也是中華兒女那種寧為玉碎、不作瓦全的浩然正氣和英雄主義理想。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詩人追昔撫今,感觸萬端,不禁想起那曾經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來。當劉邦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時,項羽衝破重圍,來到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眼看追兵將至,烏江亭長停船於江邊,對項羽說:“江東雖小,還有千里之地,數十萬人,也足以為王了。請大王急速渡江,不然漢軍追來,就無法渡過去了。”

  項羽謝絕了亭長的好意,說:“天要亡我,我為什麼還要渡江呢?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仍舊擁立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呢?即使他們不責備我,我難道心中就不感到慚愧嗎?”毅然自刎而亡。詩人說:直至如今,還讓人想念項羽,敬佩他那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

  詩雖短小,卻立意高遠,寫得感情激越、慷慨動人;通篇貌似詠古,卻是處處鑑今;運用古人古事,有如信手拈來,寥寥四句,連用數典,毫無刀砍斧削之痕;全詩語言淺近、明白曉暢、一氣呵成。她以“俯視巾幗”、“壓倒鬚眉”的氣概,寫出了這篇不朽之作,真是壯懷激烈,氣貫長虹,堪稱千古絕唱


楷權雜談


《烏江》

這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這時的李清照有一種豪健和飄舉的精神,這首絕句就是最好的證明。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僅僅20字,就生動藝術地再現了項羽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可悲可泣、可敬可頌的人物性格。

項羽作為義軍的首領,繼推翻秦朝之後,在與劉邦的爭霸中,由勝到衰,最後在前有烏江,後有追兵之下,無顏去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吻。

這首絕句很有藝術感染力:

藝術形象真實而又典型,容易讓讀者感到真實可信,並與之產生共鳴。

在為項羽的壯舉感到嘆息之時,也從中受到警示,即切忌不可驕傲自大,以避免再現項羽的悲劇。

藝術風格獨特而又鮮明,作品雖然取材於真實的歷史老題材,但表現形式與手法有創新,作品側重刻劃人物的剛烈性格,寧願戰死在沙場,也不願過江苟活於世,鮮明的個性,盡在詞句中。

今日讀來不禁讓我們肅然起敬,內心震憾。

高宗遷都臨安後就想苟且偏安一隅,早已沒有收復國土的大志了。李清照的這首詩,真可以使那些苟且偷安的人慚愧。



耕根


生當做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初讀李清照的《烏江》 ,第一感覺便是歌頌項羽寧死不屈、忠心愛國、不畏犧牲的英勇精神。並沒有深入解讀,李清照作為一大才女,為何要寫《烏江》這樣的詩句,背後是否有什麼故事呢?


李清照17歲時與趙明誠一見鍾情,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學家,二人婚後情投意合,志趣相投,經常吟詩作賦,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後趙明誠任江寧知府,不久後江寧有叛賊企意圖謀反,下屬察覺後立即像趙明誠彙報,而此時的趙明誠根本沒有把這事放在心上,覺得這些人也翻不起什麼大浪,讓屬下自行處理。結果叛賊早有準備,做好了詳細計劃。沒有任何防備措施的他們被迅速包圍,情況危急之下,將士們都等著趙明誠下達命令,一舉消滅叛賊,誰知此時的趙明誠不知所蹤,李清照不見丈夫四處尋找,沒想到膽小鬼趙明誠丟下妻子和手下將士自己逃跑了,膽小怕事的他自己躲了起來,李清照對他此次的行為十分不滿。


因為此事,趙明誠江寧知府一職被罷免,走投無路的趙明誠和李清照只能順江逃亡,經過烏江時,想起了當年項羽被圍攻至此,寧死不屈不屈,自刎於烏江,再想想自己的丈夫,心中不免五味雜陳,於是當即作了此詩。

一來諷刺丈夫膽小怕事,沒有男子氣概,不像項羽一樣一身傲骨,寧死也不屈服。 二是強烈表達對統治階級的不滿,社會動盪不安,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儘管自己滿腹才華也無處施展,一腔熱血也只能留在胸中,自己只能和丈夫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苟且偷生,心中充滿怨氣又無處發洩,看見烏江不禁感概項羽當年的英勇,誓死也要守衛自己的國土,也不向他人屈服。而她只能四處奔波,四處流浪,只求尋一處安身之所,那裡沒有戰爭和叛亂。


KAWAI


李清照的《烏江》全文: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產生的背景是北宋末年,金軍南下,宋高宗不抵抗一路南逃。建炎三年(1129)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坐船去蕪湖,途經和縣烏江(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有感而發,作這首詩憑弔英雄項羽。

在面對國將破,家園已失,李清照直抒心意對項羽這位寧死不降的失敗英雄大加讚頌,表達了對英雄的崇敬,對投降主義的統治者的鄙視!



範閒來了


(死有死的骨氣和尊嚴)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詩的前兩句實際上是論人的生死,按現在人的理解是,人總避免不了死亡。死並不是可怕的事情,而是人自然的老化,生老病死最為普通正常。是規律也是必然,沒有必要恐懼死亡,而應坦然面對。

每個人的生活不同,對生死的看法也就不同,有人怕死有人不怕死。但英雄有英雄的死法,百姓有百姓的死法。百姓之死相對簡單,要麼病死或意外而死,要麼自然老化而去。而英雄之死就有點複雜,既有百姓的二種死法,又有特殊的死法。

戰爭失敗敵不過人被殺,被敵活捉拒降被殺,求生投敵後被正義所殺,拒不投敵又怕被捉受戲弄而自殺。回到詩中的項羽,在前有烏江擋路,後為強兵追殺,身邊又無將兵保護的情況下。

項羽根本沒有時間深思退路保命,最先想到的是,我一代楚霸王,世之英雄豪傑。雖一時不被戰死,也不能被仇敵亂槍亂劍殺死砍死,那死得太無面子。更不可能投降而生,雖可保全性命,但那樣不但面子全無,而且生不如死。

即使僥倖逃回江東,丟了面子是小,能不能東山再起誰也說不清。當前的緊急情況是,不能確定就一定可以逃得出去,如逃脫後再被追上而殺,豈不自找苦吃,自取其辱。時間容不得他多想,生是英雄霸主,死也是鬼裡面的英雄

選擇自殺是項王最體面的死法,既可保住霸主的豪氣,又可做鬼界的項王,更可對江東父老和後世子孫有個交代。因為他是霸主項王,可以選擇一代豪傑的死法,自殺是他最好的結果,甚至比他逃命江東,成不成功都要好。

詩人贊同項羽的選擇,前二句是對英雄的敬意與佩服。後二句是對英雄的想念與惋惜,同時又對英雄不肯回江東大加讚賞。英雄的死法就是寧死不屈,寧可自殺也不被殺,死也死得有骨氣和尊嚴。





柔美的風飄悠的雲


李清照《烏江》詩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說明】

項羽:名籍,秦末抗秦群雄領袖。他領導的楚軍,在推翻秦朝暴政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後在楚漢戰爭中,被劉邦的漢軍危困於垓下,項羽衝出重圍,退到烏江邊時,烏江亭長預備了船隻,準備渡項羽過江。但是,項羽謝絕說:“籍與江東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不肯渡江,殺漢軍數百人後,自刎而死。

【簡評】

這首詩題名亦作《夏日絕句》。通過歌頌項羽不肯忍辱偷生、渡江而東的英雄行為,藉以影射和諷刺南宋高宗皇帝,苟安江南,不圖北上收復國土的妥協投降態度。表現了詩人的愛國熱忱與昂揚的人生觀。

【譯文】

活著就應該是人中豪傑,

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

直到如今我還默唸項羽,

追兵來了他還不肯渡過江東。


張朋濤書法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後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她心裡項羽是英雄,他雖然失敗,但是他這種精神是值得讚揚的,他明明在戰敗之後可以逃跑卻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一生,在李清照看來這正是其英雄主義的體現,這樣的人才能稱為英雄。李清照以此諷刺昏庸的南宋官員以及膽小的丈夫趙明誠!



九言九語


李清照《烏江》

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說明】   

項羽:名籍,秦末抗秦群雄領袖。他領導的楚軍,在推翻秦朝暴政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後在楚漢戰爭中,被劉邦的漢軍危困於垓下,項羽衝出重圍,退到烏江邊時,烏江亭長預備了船隻,準備渡項羽過江。但是,項羽謝絕說:“籍與江東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不肯渡江,殺漢軍數百人後,自刎而死。

【簡評】      

這首詩題名亦作《夏日絕句》。

通過歌頌項羽不肯忍辱偷生、渡江而東的英雄行為,藉以影射和諷刺南宋高宗皇帝,苟安江南,不圖北上收復國土的妥協投降態度。

表現了詩人的愛國熱忱與昂揚的人生觀。   

【譯文】   

活著就應該是人中豪傑,   

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   

直到如今我還默唸項羽,   

追兵來了他還不肯渡過江東。



陳農夫藥膳


賞析:

出語擲地有聲,正氣凜然,不讓鬚眉,雖身為女子,對靖康之變亦是激憤難當,奮筆書之而成此慷慨之音。“至今思項羽”,其英雄氣慨令苟安者汗顏,抒發一女子愛國情懷,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句剛健之極,有力之極,男兒中亦鮮有能作此語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