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竟然這樣賣豆腐,你們那呢?

在萊蕪地區,賣豆腐的每天拿個木頭做成的大錘頭似的東西(中間是空心的),用一個小棍兒敲擊,這便是當地人所說的豆腐梆子。梆子的敲擊聲很有節奏感,通常是“梆、梆,賣豆腐”人們只要聽到梆子聲,就知道是賣豆腐的來了。

山東萊蕪竟然這樣賣豆腐,你們那呢?

這要從關雲長賣豆腐說起,想當初美髯公當兵不遂,幹起了賣豆腐(後來也賣別的)的生意,本來生意很好,一富家小姐看上了關公,但因關公貧寒,富家女的家裡不同意,關公也是對小姐一見鍾情,偷偷的與小姐定下了約會信號,就是準備了一個木槌,當小姐聽到梆梆聲時就下來與關雲長幽會,但事與願違,富家女的老爸知道了此事,每當屋外響起梆梆聲,就吩咐家奴出去纏住賣豆腐的,將關公的豆腐全部買盡,使得關公沒有呆在屋外的理由了,也就斷絕了小姐的念頭,但關公的豆腐卻是一天比一天賣得快,後來,當關羽棄商從戎時,(出了名後)後來做豆腐的人為紀念關雲長賣豆腐,就興起了使用敲木頭來從關雲長賣豆腐說起,想當初美髯公當兵不遂,幹起了賣豆腐(後來也賣別的)的生意,本來生意很好,一富家小姐看上了關公,但因關公貧寒,富家女的家裡不同意,關公也是對小姐一見鍾情,偷偷的與小姐定下了約會信號,就是準備了一個木槌,當小姐聽到梆梆聲時就下來與關雲長幽會,但事與願違,富家女的老爸知道了此事,每當屋外響起梆梆聲,就吩咐家奴出去纏住賣豆腐的,將關公的豆腐全部買盡,使得關公沒有呆在屋外的理由了,也就斷絕了小姐的念頭,但關公的豆腐卻是一天比一天賣得快,後來,當關羽棄商從戎時,(出了名後)後來做豆腐的人為紀念關雲長賣豆腐,就興起了使用敲木頭來招攬生意招攬生意。

山東萊蕪竟然這樣賣豆腐,你們那呢?

在中國農村,人民公社時期及以前相當長的階段,通常不叫賣豆腐,叫“換豆腐”。計劃經濟條件下,糧食是統購統銷物資,大豆既是糧食作物,又是經濟作物,種植的數量和產量都很少,成為稀有糧食品種。生產隊分給社員的很少很少的大豆,除了換油就是換豆腐吃。集市上不允許買賣大豆,就是零星買賣的也只能東躲西藏,偷偷摸摸進行交易。大豆的嚴格控制下,賣豆腐的小商販就只能以物易物了,故稱為“換豆腐”。

多少年過去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豆腐這一人民生活必需食品,已經形成了專業化生產和小作坊生產雙規運營產品。工廠化專業生產的豆腐進入了城市各大超市,其品種多樣,銷售形式多渠道,訂單銷售不用再吆喝叫賣。現在走村串鄉的小作坊經營者,也基本上改變了新促銷方式,很少用梆子來廣而告之了。改用的低音喇叭,用錄音集成播放器,極個別的商販高聲喊幾聲“豆腐”,也是為了增加肺活量,鍛鍊身體罷了。

豆腐梆子代表著一種歷史的演變過程,它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它見證了歷史,推動了歷史的進程。聽慣了梆子聲音的大有人在,這部分人不習慣聽喇叭裡鑽出的噪音聲,那種刺耳、俗氣給人一種煩躁的感覺。久而久之,人們會感覺到今天的豆腐不如過去的豆腐原汁原味,是懷念“豆腐梆子”的緣故?還是豆腐製作者高產高效,甚至加入豆腐“添加劑”惹的禍?這個答案毋庸置疑,豆腐梆子不應該退出歷史舞臺,願意聽到它那樸實無華的聲音,願意吃上原生態的豆腐,更願意豆腐為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增加原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