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夺煤大会战"你有听说过吗?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缙云"夺煤大会战"

1

1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五十年代末,传说一架民用飞机在缙云县壶镇雁岭公社一带上空时,飞行员突然发现仪表失灵,片刻仪表恢复正常。飞行员当时吓了一跳,待回过神来,觉得非常吃惊!怀疑该地区存在带磁矿石。飞行员马上记录了仪表失灵时上空的经纬度。待飞回单位后立即向领导反映该情况,此事引起领导十分重视,並书面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结果真的惊动浙江省政府,省领导十分重视。並派省地质部门到缙云探矿,并在壶镇双眼井边放置矿石标本(特制标本箱)。一个扁型标本箱内隔着将近百来个小格,里面放置金,银,铜,铁,锡,钨,铝,钼等标本。供赶集群众辩别矿石,发动群众找矿,报矿,设立“报矿箱”结果缙云真的找到了许多矿种。如:吴岭沸石,靖岳萤石,硳旧碳酸钙(石灰石),大塘煤矿石等。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地质队先后在雁岭公社唐市下村的油坑,火烧桥的南散,大塘的面前山(黄泥岭脚)等地块都找到了煤层。县政府知道后又上报地区,省里。省政府相当重视,根据省内各地区缺煤情况,正好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扭转北煤南运”号召。于是批准缙云县成立夺煤指挥部,开展夺煤大会战。于是上下动员,省,地,县领导专人分管。区,公社领导分别委派干部驻矿。指挥部设在壶镇区文化站,足见政府对夺煤的重视程度。


通过检测,油坑和南散的矿点煤层薄,燃点低,时间不久就转移到大塘村。当时考虑油坑,南散离唐市近(公社所在地),有简易乡村公路,运输方便等原因先开釆。大塘煤矿煤质相对稳定,大卡高于油坑南散,又属无烟煤。经检油测已达到二千多大卡,适应民用燃煤。同时硳旧的石灰矿同时开釆,供应农用。当时由公社干部应长滿,陆占茂负责。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大塘,距壶镇东面25华里,以村边有一口较大山塘而取名。塘四周古木参天,位于村口,西南临山,东面为坡地,北面为桂村。海拔540米,人口约有300人,宋姓为大姓。宋氏均为唐朝丞相宋璟后人,南宋中叶宋守常之孙文聿从岩堂迁丽水碧湖。五世孙宋尧昌(1194一1271)举孝廉,任台州临海教谕。绍定元年(1228)致仕归,道经苍岭,见其峰峦耸秀,水秀迂迴,爱玩久之曰“此地可隐居者”绍定六年遂辟戴弄而迁。至元代,宋尧昌曾孙宋绍(1291一1366)“以居湫溢,乃卜筑高厂地,得大塘居焉”是为大塘始迁祖。宋氏居大塘后人丁旺半,曾建祠堂二间,一大一小,大祠堂曾为村学。夺煤会战开始,当时祠堂作为煤矿的临时办公地点及工人宿舍。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大塘夺煤会战于1970年开始,誓师大会都在大塘举行。田坎上插着彩旗和“扭转北煤南运”“一定要把浙江煤炭搞上去”宣传牌,村子里,大树上贴满红绿宣传标语。一时,偏僻的大塘山村却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来人往,热闹无比。人人都知道大塘产煤,成了大塘人的骄傲。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由于煤和石灰都在雁岭公社辖区内发现,煤矿的釆煤工人由雁岭公社29个大队中筛选。男多女少,要求身体健壮的优秀青年。年龄在18一25岁之间,共计108人。都是一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伙子。在六十年代未,开釆设备落后条件下,但工人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共掘进巷道400余米,其中1号煤井,2号煤井,3号煤井都有100多米。平均每天要挖釆3吨多煤,最后统计数字是挖釆了4000多吨无烟煤。煤炭全部由县燃料公司直接调拨。当时在一个小小缙云县来说,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何况是人工采挖。说起"夺煤大会战″插一小曲,时任壶镇公社副书记王友法羡慕雁岭,在一次公社大会上吹牛“壶镇有大片的溪滩,挖地三尺也要把煤挖出”当然心情可以理解,说明"夺煤″到了白热化什么程度。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釆矿一开始就必须准备矿井支架,木头基本上由壶镇区森工站提供(计划分配)。木头都由工人们(不分男女)从唐市,火烧桥,大仕殿,桂村沿小路背上大塘,直至矿井。一边釆煤一边修建大塘至唐市的运煤简易公路,供拖拉机运输之用。从开始到结束三年间,工人们都是相当艰苦,不管三伏三九,他们战斗在夺煤第一线。想当年,由于矿洞黑,三个人一盏矿石灯,挂在几米外,伸手不见五指。每个矿工手背、肩膀上都曾被八磅锤扎到,皮肤乌青烂紫是经常之事。回想过去,工人们都记忆犹深。有的如今肩膀上还疼痛,当年的伤留下后遗症。


开釆一定深度后,矿洞就要搭支架,一直延伸进去。开始的时候,工人们都是使用矿灯。越到里面越黑,出于矿区要求,柴油发电设备紧跟而上,矿洞越深更需照明。而且发电不能间断,当时发电人员有唐市上村朱葛均,金二村朱子和,拓标火村宋子方负责轮流值班发电。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矿工在进洞前都要以安全为前提,系好鞋带,带好矿帽,穿好矿服,进洞后三人为一组。女矿工也不示弱,跟男矿工一样抡起八磅锤照样打炮眼、填炸药、装雷管,进行爆破。然后用三角锄,铁畚箕把煤装到二轮翻斗车,拖出矿洞(井)碓成煤山。再由手扶拖拉机运到唐市,转运县燃料公司,其它废石拖出填山。


煤层有厚有薄,大塘煤矿煤层最薄30多公分,最厚60一70公分,那里厚往那里挖,视煤层决定方向开采。炸药雷管专人保管负责。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矿里面黑咕隆咚,光线全靠发电机发电照明。七十年代初,国家刚从困难中走出来,年轻人根本买不起手表闹钟之类,在矿里根本不知道时间点,到了吃饭时间,以电灯闪三下为信号,通知工人该吃饭了!工人们从矿里出来,整个脸上像非州黑人一样,黑咕溜湫,除了牙齿是白的,鼻孔里都墨黑墨黑。第一时间先去塘里,沟里洗手洗脸,再去吃饭。工人统一蒸饭,菜米都自带,菜有菜干,腌菜,萝卜干。菜干里炒进一些黄豆就祘不错了,一拿桌子上大家都争相找豆。谁有好吃的,一起相互分享,说实的真象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当时能当上矿工都觉得很幸运。待遇除发矿靴,(半筒套鞋)矿帽,工作服,肥皂毛巾外,(一年发一次劳保)矿部以每人每天以六角计祘,四角作为工分飞回生产队,作为工人一个(天)工夫。二角作为矿工营养补贴,夜班加班二两半粮票加二角夜餐补贴。说老实话,那时零用很省,物品都是以角,分计价,一元以上物品很少见。一但发了补贴,约上三五人去三里外的槐花树代销店买包香烟,糖粒,等零食,一路游玩。(那年月根本没有娱乐,有空只有听听广播)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矿工住宿一律住在宋氏宗祠内,该祠堂面积大,两横厢有楼上,男女分开住。一百多人都在里面,甚至县,区,公社领导如王连生,李若然都住在祠堂内的原教师宿舍兼办公室,直至煤矿解散为止。


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县夺煤指挥部人员由以下人员组成:王连生(原档案局),麻松高(原教育局),沈焕松(原民政局),陈南奎(原工业局),朱国民(原公安局),赵兴泉(原工业局)李菊村(原工业局)。乡工办李若然,潘永成。煤矿另设立支部,党支部书记王茂水,革命领导小组主任吕积滿,(中共党员,曾参加大陆山、一江山岛战役,唐市村分管民兵组织)组员:王茂水,朱兆奎,朱葛通,朱设洪,朱茂南,金兆圭。团支部书记朱葛通,会计兼文书朱兆奎,经济保管员朱兆南,仓库保管员施军火,宣传委员应潜龙。除党团组织健全外,还成立武装民兵排。分三个排,一排长金兆圭,二排长朱设洪,三排长朱茂南,“三八妇女排”排长朱金珠。汉阳造单响步枪(山区野兽多)。大塘村干部宋福才分管矿务,机构健全。民兵们定期由人武干部培训,和实弹射击。地点一般在就近大塘岙,或九松寺靶场。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说起煤矿,一般都是男人的活。但大塘煤矿当时却有一班女青年,如:左库宋月兰、金竹朱茂玲、朱旭芬、朱德爱,下潜玉和、桂村兆叶、硳背宝莺、中村金娟、火烧桥连蕊等。个个漂亮,力气也好,与男人剩对剩(旗鼓相当),脏活,重活,累活照样干,从来不喊一声苦,她们就是大塘煤矿“三八妇女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排长朱金珠,金竹村人,将近一米七的个头,力大如牛。浑身是劲。就是她带领女青年矿工从夺煤大会战开始,背支架(木头),握炮钎,抡大锤,拉车,民兵训练一点不落后,进矿一路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真正体现了半军事化的矿井生活。女矿工们不怕艰难困苦与男矿工並肩作战,直到会战结束。正因她处处以身作则,带领全体女矿工在夺煤会战中表现突出,评为劳动模范。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报导和上级领导嘉奖!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在夺煤大会战中,始终指挥战斗在煤矿第一线的领导们。如时任地区副专员,军分区副司令傅伯达,县领导蔡景忠等多次徒步到大塘煤矿指导。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六九年冬“夺煤大会战”开始到如今眨眼己过五十周年。当年的煤矿小伙们已成白发老头和老太婆。当年由于煤的质量,产量原因不得不停产,矿所有组织,工人自动解散。市,县,区领导回原单位,煤矿工人回农村种田,扭转“北煤南运”口号也随之消失,三年夺煤大会战结束。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相关资料记录

当年的口号,标语人们都己淡忘,当年的矿洞口也己杂草丛生,当年的辉煌己不再。当年的领导也剩下寥寥无几,只是当年曾经在煤矿工作过的老人能默默地回忆起当年的往事。至今己有30余人去世,其中有的因矽肺引起,但都己被人们忘记九宵云外。往事是辛酸的,虽然是酸中带涩带苦,当然其中也有一丝丝甜味。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根据朱葛通朱唐南口述、照片提供朱金珠、整理朱亮

回忆录:五十年代末的缙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