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扶漢室”’夢想的破滅——夷陵之戰

前段時間遊戲:全戰三國很火,大家經常把‘無心學習,只想匡扶漢室’掛在嘴邊。但是歷史上,匡扶漢室失敗的轉折點——夷陵之戰,並不為大家所熟知。此戰之後,三國局勢開始出現穩定的對峙,維持將近四十年,因此也被稱為前後三國的分界點。


01

背景

“匡扶漢室”’夢想的破滅——夷陵之戰

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三國志先主傳》

公元219年,孫權趁關羽攻打樊城,派呂蒙偷襲荊州,殺死了關羽。此前孫權曾兩次攻打合肥,試圖佔領魏國的江淮地區,但屢戰屢敗,只好向盟友放暗箭。吳、蜀兩國因此結仇。公元220年,曹操(155年-220年)去世,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161年-223年)在益州稱帝。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派諸葛瑾求和,劉備不許。


02

過程


“匡扶漢室”’夢想的破滅——夷陵之戰


  • 前期

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鹹相率響應。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三國志先主傳》


公元221年7月,61歲的劉備親率將軍黃權、吳班、馮習、張南等(此時關羽、張飛、黃忠等大將已去世,魏延守衛北方的漢中,諸葛亮、趙雲留守)約4萬人伐吳。派吳班、馮習、張南率3萬前軍奪取峽口,攻入吳境,佔領了秭歸。 為了防範曹魏襲擊側翼,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謀士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加上沙摩柯的部隊,劉備軍共約5萬人。(演義中70萬的說法太誇張了,蜀國總人口不過90多萬。)


“匡扶漢室”’夢想的破滅——夷陵之戰


孫權方面奮起應戰,任命陸遜(183年-245年)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5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陸遜上任後,通過對局勢的分析指出,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名,士氣正盛,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山地留給了蜀軍。

劉備則認為,軍事上,自己戎馬半生,用兵定能勝過書生陸遜。政治上,為防止曹魏助吳,應該速戰速決,大敗吳國,迫使曹魏方面出兵共同伐吳,或者逼孫權割地求和,歸還荊州。

  • 相持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中軍從秭歸進抵猇亭。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在吳軍堅守不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設立了幾十個營寨。


“匡扶漢室”’夢想的破滅——夷陵之戰

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派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將軍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此計依然未能成功。

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

  • 反攻

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等首,破其四十餘營。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備大慚恚,曰:“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三國志陸遜傳》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吳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說: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眼下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五千首先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繫。


“匡扶漢室”’夢想的破滅——夷陵之戰

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守。

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殺蜀軍近1萬人,劉備乘夜突圍,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蜀將傅彤斷後,被吳軍殺死。最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劉備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又叫白帝城)。劉備敗退後,黃權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謀士馬良撤退時被吳軍所殺。


“匡扶漢室”’夢想的破滅——夷陵之戰

此戰劉備極其狼狽,他說了兩句很能代表當時心情的話。一句是針對陸遜的:“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

一句是針對當時在戰場上追他追得最厲害,幾乎把他俘虜了的吳國小將孫桓的:“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兒,而今追孤乃至此也 !”

劉備當年去東吳迎親娶孫夫人時,陸遜、孫桓都是青少年,當時陸遜二十六歲,孫桓才是個十二歲的小孩。現在竟然被當年的娃娃們打敗了,可見劉備心中的愧恨。


03

結果

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傷亡數萬人,蜀漢元氣大傷。吳國守住了荊州,但實力也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戰役中失利的劉備向西敗逃,但是到了益州東部的永安便不再西進。孫權方面雖然獲勝,但是聽到劉備駐紮在離邊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懼,遣使議和。心力交瘁的劉備同意停戰。

次年四月,一代英雄劉備逝世,蜀漢軍政大權全部託付於丞相諸葛亮。劉備至死都沒有實現自己“匡扶漢室”的理想,三國說到底還是一部悲劇。


“匡扶漢室”’夢想的破滅——夷陵之戰


  • 劉備戰敗的原因:

一般認為,劉備戰敗的原因是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大軍駐紮于山林之中,導致容易被火攻。因此被“火燒連營七百里。”但劉備征戰一生,其實不可能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

從《三國志》的記載看,陸遜此戰趁夜突襲,攻破蜀軍營寨40餘座。漢制一營滿編1000人,可見蜀軍在夷陵前線約有4萬人,主力全在,並沒有過於分散兵力。所謂的火攻,也只是起到擾亂蜀軍軍心,製造混亂的作用。

劉備戰敗的真實原因陸遜已經指出了。一、劉備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的戰術 ,水軍舍舟就陸,失去了長江的控制權。導致吳軍可以沿江而上,從水路快速輸送兵力,深入敵後,將蜀軍分割包圍。二、在吳軍堅守不戰的情況下,劉備沒有及時調整戰略,而是在險要地區結營,被動防守。這使吳軍變被動為主動,陸遜先用火攻製造混亂,又從水路調兵,迂迴包抄,派朱然、韓當部切斷蜀前軍的退路,將蜀軍分割包圍。一舉擊潰了張南、馮習、沙摩柯率領的部隊,三人全部陣亡,蜀軍損失3、4萬人。劉備畢竟身經百戰,危急之下,收攏殘軍登上馬鞍山,想拼死一搏。但寡不敵眾,蜀軍又戰死近1萬人。劉備無奈趁夜突圍,為掩護劉備撤退,蜀軍將領傅彤戰死。劉備

“僅以身免”

恐怕劉備真的不會想到,自己會敗於陸遜之手,還敗的如此迅速。

  • 那劉備怎樣才能避免失敗呢?

毛主席在讀三國時曾批註說:劉備,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從吳國境內就地取糧),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按不暇,可以各個擊破。

  • 三國志作者陳壽對此戰的評價

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 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

  • 三國志作者陳壽對劉備的評價

先主恢宏果毅,性情寬厚,知人善任,禮賢下士,頗有漢高祖劉邦之風度,懷英雄豪傑之器量。至於他把整個國家和輔佐太子的大事全權託付諸葛亮,而不存半點疑心,君臣實在都為正直無私至極之人,可謂古往今來最佳楷模。在機權謀略方面不及魏武帝曹操,是故所得疆域版圖也較為狹小。但他百折不撓,始終不甘居於曹操之下,還因為他揣摩到曹操的氣量難以容忍他,並非專是為了爭奪名利,也是為了避免遭受迫害。


小劇場


“匡扶漢室”’夢想的破滅——夷陵之戰


故後人評曰:諸葛一生唯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