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神,一面是佛|人生佛魔間——談談《西遊記》裡的神魔觀

一面是神,一面是佛|人生佛魔間——談談《西遊記》裡的神魔觀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為人們所熟知,其中神魔鬥法,懲奸除惡的情節為人們津津樂道。《西遊記》塑造了眾多神魔形象,不得不說,這些形象極其符合中國人對神魔的想象。中國神話裡的神佛妖魔眾多,在《西遊記》之中悉數出場,中國後世出現眾多神仙和妖魔塑像也都參照《西遊記》書中的描寫來塑造,可以說《西遊記》的神魔觀念對國人影響甚大。

一、西遊記中的神與魔

中國人傳統的神仙,要從三皇五帝說起。而從隋唐時期佛教興起,佛的概念進入到中國人的思想,佛成為了與道家神仙同等的存在。《西遊記》借唐玄奘西行求取真經的故事,融入了當時人們的神魔觀,加上明朝時期佛教出現了腐敗現象,與官府勾結,本是教化眾人的佛教有了如此行徑,為人不齒。作者借唐僧師徒的遭遇表現神佛與妖魔勾結,影射當朝佛教與朝廷的腐朽。

(一)西遊記中的神與佛

在《西遊記》中的神仙有道家佛家兩派,道家眾神有嚴格遵守著等級觀念,處於最高等級的即為玉皇大帝,其作為傳統的道教神仙領袖,掌管三十六天、統轄七十二地,權力執掌世間一切,儼然人間皇帝模樣。

而與民間傳說不同的是,玉帝並不是統領佛的存在,在《西遊記》的世界裡佛是超越玉皇大帝的存在。比如在大鬧天宮之後“眾神把大聖攢在一處,卻不能近身,”大聖雖被拘束,眾多天神卻不能傷它分毫,玉皇大帝“遂傳旨著遊奕靈官同翊聖真君上西方請佛老降伏。”可以說,在西遊世界中佛法是超越神力的存在,眾神神力不能降伏大聖的情況下只能請佛祖出面。側面說明佛高於神。

一面是神,一面是佛|人生佛魔間——談談《西遊記》裡的神魔觀

有著普世觀念的佛教始興於隋唐時期,與《西遊記》中設定相吻合。如來觀:“眾生善惡,各方不一。”各地好殺鬥狠,爭名奪利,符合隋唐時期動亂的歷史,“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這即是西行求取真經的開端。

唐僧師徒一路西行遭遇九九八十一難,共遇到了65個妖精,或伏或誅。《西遊記》中詳細描寫因果循環報應,所以無論妖魔是被伏法度化,還是誅殺入輪迴,西遊所描寫的人和靈物都可以進入輪迴被佛法度化。這也是西遊主線取真經普度眾生的目的。可以說,佛是西遊至高的存在,佛法是普度眾生的法度。

書中所描述觀世音菩薩是接到如來佛祖的旨意,去唐朝宣傳佛法,讓唐玄奘西行取經。觀音是如來的弟子,幫助各地人們度過苦難,在唐僧師徒路上最需要幫助之時施以援手。可以說,每逢觀音菩薩到來都能夠化險為夷,觀音菩薩本身即是佛法的具現化。觀音作為,最接地氣的佛家代言人,在西遊故事中也頻繁出現。

每當孫悟空好勇鬥狠,想要誅殺妖精之時,觀音每每現身降妖,一方面是度化妖魔,一方面防止悟空殺生犯戒。維護了唐僧師徒一行西去的目的。比如紅孩兒被觀音收服後,成為其坐下善財童子。這也是佛教所宣揚的眾生都能度化成佛。然而,金翅大鵬下屆作亂等事件的處理顯示出佛也並非如他所宣揚的那樣,真正斬斷了七情六慾。

一面是神,一面是佛|人生佛魔間——談談《西遊記》裡的神魔觀

當然,道教也有至高的存在,在玉皇大帝之上還有道教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元始天尊是太乙真人的師傅,道德天尊是我們所熟知的太上老君,他們皆是道教至高者。然而即便是有這樣的存在,在西遊世界裡仍然顯示出佛高於道家諸神。太上老君的單爐不能困住孫悟空,而佛祖輕而易舉的將孫悟空掌握在手心中。

除了道教三清,還有一些世外高人的存在,如與三清地位同等的五莊觀觀主鎮元子,孫悟空的第一個師傅菩提祖師等。只是道家重在清修,普渡眾生的佛教自然要顯得更有格調,《西遊記》創作之時,佛教在中國已經流傳甚廣,其普度眾生的理念也更契合平民百姓的生活理想,所以《西遊記》佛高於道教諸神的設定是可以理解的。

(二)西遊記中的妖魔

何為妖?中國自古有諸多解釋,《崆峒問答》中說:“人之假造為妖,物之性靈為精,人魂不散為鬼。天地乖氣,忽有非常為怪,神靈不正為邪,人心癲迷為魔,偏向異端為外道。”

那麼妖是如何形成的呢?

《左傳》中說:“人之所忌,其氣焰以取之,妖由人興也。人無釁焉,妖不自作。人棄常則妖興,故有妖。”《左傳》認為人失去倫常即為妖;而魔是舶來品,最早的魔是梵語的音譯,泛指世間一切邪惡。我們看到《西遊記》中的妖魔鬼怪幾乎都是靈物修煉而成,但他們都有共同點就是有強烈的慾望,或希望得道成仙或長生不死。

一面是神,一面是佛|人生佛魔間——談談《西遊記》裡的神魔觀

哪怕是神佛坐下的坐騎、寶物,有時候也會偷下凡間修煉。可以想象,在神佛身邊修煉一定是辛苦艱難,而下凡成妖卻是成仙的捷徑。這些道家尊者神仙不能抑制身邊修行的靈物們有所私慾,而佛教教人斬斷七情六慾,意在表述眾生都可度化。

所以說,《西遊記》中妖魔的存在,一方面是上天註定取經路上的苦難,另一方面區別了神佛的不同。道家天神掌管風雨雷電、萬事萬物的生死倫常,包括佛也入生死輪迴;而佛認為眾生平等皆可度化成佛,講的是自我管理,當自我管理達到佛所要求的境界,那麼也能成為佛。

二、《西遊記》中的神魔觀與當時的社會關係

(一)《西遊記》中的神佛與當時的朝廷關係

《西遊記》是推崇真傳佛教的,因為無論從天庭的配置來看,還是眾天神的管理職責來看,道教眾神的存在是以朝廷的設置為藍本的。玉皇大帝對應的是當朝皇帝,下面管理一應事務的眾天神對應的是朝堂大臣們。

在天庭議事,或司職各領域,眾天神的管理方式和負責方式都與朝廷極為相似。可以說,天庭實際上就是參照皇帝的朝廷設計的。

書中對眾神的日常事務描寫不算多,但可知的是,每年眾神佛齊聚蟠桃盛宴燈,紅酒綠好不快哉,以及眾神在掌管事務之餘都會散養謝靈獸草木。對比仙界之下的人間,妖魔橫行為禍世間無人管治。這與朝廷官員供養門客與家眷欺行霸市的狀況相符合。《西遊記》誕生在明朝弘治至萬曆年間,這段時間明朝的統治混亂黑暗,作者借神佛來映射當朝的黑暗統治。佛教本是度化眾生的存在,而現實中佛與朝廷勾結讓人心痛。

明朝僧侶數量激增,質量驟降,作奸犯科無惡不作,破壞了社會穩定,嚴重衝擊了佛門秩序。佛教僧侶本該剋制七情六慾,而現實中的巨大反差叫人扼腕痛惜,所以作者特意在唐僧師徒中加入了八戒這樣一個角色。八戒不過是西遊神佛世界一個小小的縮影,在西遊的神佛世界中八戒所戒是普遍存在的。

一面是神,一面是佛|人生佛魔間——談談《西遊記》裡的神魔觀

如果取得真經真的可以像佛祖所說普渡眾生,那作者也是欣然接受的。所以作者讓唐僧屢次遭難,還能夠堅持西行求取真經,這也是給自己和讀者留下了一些希望。希望在取得真經之後能夠普度眾生,包括神佛本身。

明朝僧侶數量激增,質量驟降,作奸犯科無惡不作,破壞了社會穩定,嚴重衝擊了佛門秩序。佛教僧侶本該剋制七情六慾,而現實中的巨大反差叫人扼腕痛惜,所以作者特意在唐僧師徒中加入了八戒這樣一個角色。八戒不過是西遊神佛世界一個小小的縮影,在西遊的神佛世界中八戒所戒是普遍存在的。

(二)西遊記中妖魔與當朝社會環境

正如朝廷中官僚一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西遊記》中妖魔多有出身,凡在神佛身邊修煉的都被帶回“嚴加管教。”而那些自己修煉成妖的統統打死。當然如黑熊精這種一心向佛的妖精被觀音看到了其價值還是被收服為己用了。

明朝佛教腐化,是作者將《西遊記》中的佛寫的如此道貌岸然的原因。明朝時期度僧權被隨意使用,成為了權貴地主逃避徭役稅收的手段,僧侶世俗化,導致佛與朝廷勾結。讓人不禁懷疑佛教的純潔性,與其所宣揚的佛教理念不同,表面光鮮的佛背後也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比如:西行取經的人選。從開始去西方求取真經的僧人並不在少數,但全部折在取經途中,直到如來欽點唐僧取經,得到一路神佛相助。在明朝的官府與佛教勾結,使得佛也被妖魔化了。強龍難壓地頭蛇,強如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在這些妖怪面前也只有求助於人的份。

一面是神,一面是佛|人生佛魔間——談談《西遊記》裡的神魔觀

側面說明這些妖是有背景的,他們利用手中法寶使得即使有通天本領的孫悟空也不能奈何其分毫。好在佛祖提前打點,悟空才能動用神仙的力量。最典型的是大鵬鳥吞食一城人口自立為王,這天大的罪孽眾神掌管一應事務不可不知,只因是如來親戚,眾神並不敢動其分毫。收服大鵬之後,也未見實質性的處罰。當然金翅大鵬事件並非是個案,只是足夠典型。

佛中如如來的舅舅也有此私慾,進一步說明西遊記中西天眾佛也並非想象中的超脫世俗。眾多妖魔出身於神佛身邊,在神佛種種不同形式的庇佑下愈發猖獗,只有干擾到欽定的取經人時才會被在形式上進行制裁。這就是《西遊記》種神魔本出自一家的神魔觀念,發人深省。其影射出當時官官相護,官佛勾結黑暗統治的明朝社會環境何其混亂。

結語:

《西遊記》中的神佛形象是人們心中的經典,成為後世人心中的經典形象。

而《西遊記》中的神魔觀念,給當時的人們心中埋下懷疑的種子。神作為掌管萬事萬物的存在,佛作為普度眾生的存在,卻在不為人知的地方做著相違背的事。狠狠的披露了當時的朝廷控制度僧權,導致朝廷混亂,佛教更亂的局面。人們失去了朝廷的有效管理和心靈寄託兩重保障。

《西遊記》中的神佛是世俗的,如果有什麼真的能夠起到神佛本該有的作用,那應該是唐僧歷經重重險阻取回的真經,那才是真正神佛的存在。在經歷第八十一難之後,我們知道真經並沒有完全被取回,所以神佛的世界是不完整的,真正能夠度化眾生的還是人類本身。如唐僧一般的自我管理是可以成佛的。

參考文獻:

[1].'淺談《西遊記》中所謂的“仙佛”——對現實社會黑暗的映射

[2]. 徐仲秋 周寶和.淺析西遊記中與神佛有關妖魔形象的塑造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