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實:疫情引發國際巨震 中國彰顯相對韌性

山雨欲來風滿樓,隨著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國際金融市場愈發風聲鶴唳,一系列堪稱“史詩級”的金融巨震頻繁出現,引發全球高度恐慌。

年初至今,美國標普500指數累計下挫8%,歐洲和日、韓等主要市場累計跌幅均超過10%。2月最後一週,MSCI指數下跌8.9%,創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單週跌幅,美股也刷新歷史最快回調紀錄。3月以來,疫情向全球擴散加快與地緣政治風險共振,催化了新一輪市場調整,恐慌指數(VIX)攀升至50以上的金融危機以來新高,美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0.8%,創下歷史新低。在此期間,美元指數劇烈震盪,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接連遭遇重挫,就連傳統的避險資產黃金也曾出現單日超過3%的跌幅。

疾風知勁草。值得關注的是,國際巨震之下,中國經濟金融彰顯出難得的韌性。相較於其他經濟體和主要金融市場,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截至3月9日,中國股市在春節如期開市後保持基本平穩,滬深300指數跑贏全球基準指數;而在美聯儲突擊降息開啟新一輪全球貨幣寬鬆浪潮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金融政策也呈現出應對相對更快、空間相對較大、彈性相對較足的比較優勢。我們認為:中國經濟以空間換時間,審慎應對疫情衝擊,短期陣痛不改長期定力,高質量發展的未來依舊向好,作為全球經濟增長壓艙石的重要角色將更為凸顯;中國金融市場並未受新冠疫情影響而出現非理性恐慌,這對於穩定全球金融市場信心至關重要,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也將在戰疫過程中進一步夯實。歸納起來,以下七個方面可謂中國韌性的主要來源,也將在未來支撐中國經濟和金融繼續發揮好全球穩定器的重要作用。

第一,上下同欲的戰疫行動。儘管面臨著短期不可避免的經濟增速放緩壓力,但中國政府、企業、個人之間建立起廣泛而重要的共識,通過相互配合及早控制住了疫情的加速蔓延趨勢,也保證了中國經濟和社會在戰疫過程中有序運行。在防控疫情過程中,社會各界體現出了高度的相互包容和理解,全民行動的“中國模式”,不僅為全球戰疫贏得了時間、提供了經驗,也有利於緩解全球金融市場的恐慌情緒。

第二,精準及時的政策應對。新冠疫情發酵之後,相關部委迅速出臺了一系列涉及經濟、社會、金融等領域的措施,為疫情防控提供主要保障:國家及時做出了有序復工及其他配套政策,並積極協調資源快速建設專科醫院,從根源上抑制疫情傳播和蔓延;財政部門積極減稅降費,並有針對性的對患者和醫務人員提供補助和補貼;央行提供了充裕的流動性支持,並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降息引導貨幣政策邊際寬鬆;金融監管部門對受疫情較大的行業和中小微企業定向信貸支持,對受災地區股權質押、融資融券等做出特殊安排等。

第三,良性循環的經金互動。本次戰疫過程中,中國經濟生態和金融體系之間建立了良性而有效的雙向互動。一方面,實體經濟為金融穩定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受疫情衝擊影響明顯的地區、行業、企業、個人獲得了高效的結構性支持,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另一方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金融體系平穩運行為實體經濟持續“輸血”,而金融市場預期的穩定也夯實了投資和消費信心。

第四,相機加速的產業轉型。儘管本次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帶來了復工壓力和產業鏈阻滯的衝擊,但戰疫進程也創造出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崛起機遇,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推進的催化劑。疫情是一次洗牌,無法逆流而上快速轉型的企業和生產模式將淹沒於時代浪潮中,但疫情也是一場變革,當企業乃至個人開始接受新型的工作和生活模式時,中國新興產業有望化“疫”為翼,打開發展空間。

第五,重心下沉的金融支持。短期來看,在中國經濟戰疫過程中,金融服務的重心下沉大大改善了資源配置效率,為及時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關鍵支持。長期而言,產業轉型升級、民生福祉改善、科學技術進步、融資結構優化也有賴於金融支持更加聚力於微觀需要。儘管疫情會帶來短期的經濟和金融衝擊,但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長期趨勢。展望未來,中國金融體系將進一步轉型並適應於中國經濟從“高槓杆、低效率”的粗放增長升級為“更平衡、更充分”的穩健增長,利率市場化和融資體系改革也會為各類微觀主體提供有效支持。

第六,行穩致遠的改革底蘊。疫情的爆發暴露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部分短板,也從資源分配的角度凝聚了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供給側“擠水分”、硬核科技加速崛起等重要的社會共識。展望未來,在贏得戰疫勝利之後,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高質量發展將成為改革再出發的主要脈絡。我們相信,通過綜合運用經濟金融體系改革、監管體制改革、政府機構改革等多重工具,全要素生產率的提振將支撐中國經濟長期穩中向好,而齊頭並進、相互支撐的“全體系改革”也會成為金融市場穩定的根本支撐。

第七,眾志成城的發展信心。多難興邦,面對短期的疫情衝擊,中國政府、社會、人民聚氣凝神,共同戰疫。不忘初心,中國經濟轉型堅持高質量發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將不斷提升。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製造業國,中國經濟總量約佔亞太地區經濟總量的一半,是區域和全球經濟活動的重要樞紐,也在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日益成為全球供給-需求的雙中心。隨著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不斷加大,中國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全球化互惠紅利將更多映射為中國與全球其他金融市場之間的唇齒相依。可以預見,中國韌性的進一步夯實,會成為全球經濟和金融信心的關鍵來源。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