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雲端經濟”成為發展的新燃點

在線教育用戶數量激增、“零接觸”火鍋菜品秒光、忽米網為重慶製造企業開放全球300多萬條供應鏈資源……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一定衝擊,但異軍突起的“雲端經濟”,猶如寒冬裡的一抹亮色,引人注目。

疫情危機中,同樣蘊藏著重要的發展契機。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得益於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支撐,部分線下生產生活、消費場景快速向雲端轉移,人們的數字化需求被點燃,線上業態、線上服務、線上管理逆勢爆發,“雲端經濟”成為孕育經濟復甦的燃點與著力點。

疫情防控期間的各種互聯網應用,不只是曇花一現的應急之策。2003年的非典疫情,催生了淘寶等各種線上業態爆發式發展。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將對各種“雲端經濟”起到重要的促進和催化作用。隨著在線教育、遠程協作等線上服務和模式的推廣,潛移默化培養和轉移了許多用戶的使用習慣,促成了新的生活生產、學習辦公等方面場景。疫情過後,雲計算、物聯網、5G等數字產業將迎來新的升級和蛻變,“雲端經濟”領域細分將有新的契機,這都將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疫情來襲,倒逼線下產業依託數字經濟進行結構升級。與其臨淵羨魚,呆坐感嘆互聯網時代變遷太快,不如張開雙臂擁抱“雲端經濟”的春天。在助推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麥肯錫曾經預測,線上消費每增加一個單位,其中的61%將替代原有需求、39%成為新增需求。順應疫情衝擊下的消費新零售業態,產生的變化不僅是技術層面上,更在於通過互聯網鏈接全產業鏈,打通了所有產業閉環。讓“雲端經濟”更好地助推經濟社會發展,既要敏銳捕捉“雲端經濟”新生出來的觸角、在經濟產業領域呈現的代際變化,還要及時調整或出臺政策,順勢而為推動新經濟發展。

“雲端經濟”的賽道上,既是先行一步的速度比拼,更是創新服務的全面發力。搶抓“雲端經濟”發展機遇,需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在更新發展觀念上拿出壯士斷腕的自我革命精神。及時補齊物流配送等短板,突破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融合度不高等瓶頸,打消部分企業不敢上“雲”、不願上“雲”的顧慮,加大全社會數字經濟培訓普及,深化垂直化、精細化應用市場的挖掘和推廣……只有把功夫下足下細,才能讓“雲端經濟”更好帶動大數據智能化創新發展,催生經濟社會來一次新的起跳,推動全市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