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系统破坏者》?

两毛钱的冰袋


《系统破坏者》影评(一):破坏者

  本尼是一个娇弱的女孩,有着不受约束的精力。她是个“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不管这个9岁的孩子被带到哪里,她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解雇。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够再次和她母亲生活在一起,一个完全无法应付女儿不可估量的行为的女人。

  《系统破坏者》影评(二):关注cPTSD

  骇人的残酷现实:德国现有的(已经比较完善的)社保系统儿童福利特殊教育下中仍存在在「问题儿童」成长中的某种恶性循坏,只会更烂。女孩的每一次愤怒发作都像是冰斧凿在我的心上,而她童言无忌的诚实粗暴和偶尔卸下武装毫不掩饰的对母亲的爱又总能即时平衡这种「强暴力」的表现。电影结构就像女孩的症状一样反复,后半段的观影中我感到了一种疲惫和麻木。细想来,这一如我作为「普通人」对女孩的态度的转变:最初对她是「无条件同情」(可怜、不是她的错、她也不想这样),随着她对他人的严重攻击和操纵,我感到一种无所适从(是不是只能关起来?到底要怎样?)——更何况「谁都有苦处」——真的无解。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不知道Benni长大之后会怎么回答。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CPTSD吧。电影最后20min有点多余,但也由此感收到了编剧的纠结与不忍。

  《系统破坏者》影评(三):系统破坏者

  不太清楚本片导演Nora Fingscheidt之前经历怎样的电影教育,拍过什么短片作品,也可能她天生就对电影语言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控,《系统破坏者》看上去完全没有处女作常有的生涩,反而在视听上有很多亮点,比如小女孩躁狂症发作到处暴走,背景音乐会出现一段很有动感的摇滚乐;小女孩被人按住脸之后,银幕立刻出现一片大红色,模拟小女孩眼前浮现痛苦记忆的状态,以及配套的一系列快速变化的视听效果。这两点处理非常好,这种处理方式让影片彻底摆脱苦情戏的路数,从更抽离更成熟的视角看待她的病症。今年柏林影展把Alfred Bauer艺术贡献奖发给本片应该是为了表彰这些视听处理,这个奖给得很精准,本片确实有新意,又不至于过于标新立异而放弃与观众的共鸣,所以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创新,很难得。

  影片的视听效果如此出挑,离不开剪辑师在幕后做出的贡献,是剪辑师的努力让影片的节奏张弛有度:影片整体节奏控制得很快,一场戏结束之后没有废话马上进入下一场;在教导者因为两头受气而委屈地坐在地上哭泣,节奏就调得慢一点,下一场戏又马上恢复节奏。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以前从没想过的躁狂症患者的情感需求。人的厌恶感和需求感在一定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躁狂症患者没办法控制自己对情绪的表达,过度放大自己的愤怒和依赖,导致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曾经有个很不错的朋友是躁狂症患者,她说出话来确实很伤人,那时只记得被她的激烈言语弄得心烦意乱。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即便很同情她,也不可能对她狂躁的言语完全包容,即便努力包容他们,伤害也一定会存在。

  躁狂症患者对教导者的伤害也是一样,这些专业人士经年往复承受多方的压力,不仅他们对患者的耐心付出会得到患者暴跳如雷的回应,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也没法让教导者从孩子的家长获取帮助和支持,他们往往是孤军奋战,单打独斗与这些情绪不稳定,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着的患者们打交道。影片一直保持适当的抽离感,对于救助者的情感需求和原生家庭问题仅仅点到为止,尽最大努力让影片远离苦情和狗血,有条不紊地推进故事。

  《系统破坏者》影评(四):到最後一刻都沒人能真正懂她

  我看到的是,一群没有资历陪护和治疗精神病患者的“好人”和“儿童机构”从头到尾在做一些无用功,Benni倘若在更早的时候(她妈妈说幼儿园就开始了)就接受正规有计划的心理治疗和疏导,不会继而演变成这个样子。说什么“不够年龄”去某些治疗场所,将其妖魔化,想“用爱发电”,认为她只是“失控和发脾气”,纵容她做出的极端举动(她在溜冰场打了那孩子后,那老阿姨不仅没跟她阐明道理而是告诉她那孩子没事了,还马上转移话题给她庆生,她自己便也表现得毫不在乎)。结果就是愈演愈烈地在她闯祸后用更极端的手法去控制她,到最后还不是眼不见为净地把她送走。

  导演并不是想反覆用同一个手法去“恐吓”观众,而是作为没有自控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她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时刻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她所有激烈的应激反应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极端本能,她的童年一定不止是“被纸尿裤捂住脸”那么简单,这是长期的虐待和不被重视造成的心理问题,从很多细节(记忆片段闪进梦境里导致尿床、每次被吓醒都要有人陪才能睡)可以看出她其实很想感受安全的依赖,可是片中所有的人都辜负了她,又或者是她一直都不被理解,更得不到一直以来亟需的帮助。

  enni的童年是不幸的,懒惰成性的无能母亲连在怀孕期间都是Benni在伺候她给她做鱼条吃,反推一下她小妹妹的年纪,Benni照顾怀孕妈妈的年纪应该才五六岁,那就是她的垃圾男友们或者根本就没关心过她。

  母亲频繁更换男友,不去找工作反倒是赖着各色垃圾伴侣,分手后被赶出住处只能再找下一个人“寄生”,那她的家庭地位一定是处于弱势的,从她另外两个小孩身上有伤就能看出他们也是从小遭遇家暴,而且什么样的家长会把年纪那么小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弟弟暴力抢夺遥控器的行径是家长教的,像她男友回来后只顾着看电视让Benni滚开一样。

  弟弟出现了精神问题不是Benni带来的,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她母亲的执迷不悟,不责任,愚昧无知,将会继续伤害那两个小孩。就连Benni都清醒地知道弟弟妹妹应该看动画片而不是暴力恐怖电影。

  这部片让我想起了《何以为家》,生而不养就是虐待,可能不久的将来,弟弟妹妹也会像她那样,一跃而下。

  《系统破坏者》影评(五):谁该为熊孩子负责?

  如果说一句熊孩子,必然引起四方聚集,群情激愤,避之唯恐不及,不多说,大家多多少少都是熊孩子的受害者。一句“你这么大人了跟孩子计较啥”,“他还是个孩子”,让这口气提不上来,咽不下去,熊孩子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物种之一了。

  《系统破坏者》这部电影,主人公9岁的小女孩本尼就是这么一个终极的熊孩子。一个九岁小女孩能熊到什么程度呢?不光是万人嫌,就连她妈妈都受不了,抑郁到以泪洗面,最终只能选择抛弃她。

  和别的孩子打架说脏话那都不在话下,脸不红心不跳的从商店偷走皮包,后面转手送给自己的妈妈说是自己用钱买的,盗窃加说谎一气呵成。她就像是一只浑身长满了尖刺的刺猬,刺痛任何接近她身边的人。

  因为无法管教她,妈妈将本尼送进了政府管教问题儿童的机构和组织,但是,她却总能在短时间内让所有人崩溃,精力和破坏力简直堪称核能,没有任何一家正规的组织愿意再收留她。

  本尼不顾一切的违反规则,就是为了能够再次回到她的母亲身边。她的母亲和男友生活在一起,还有本尼的弟弟妹妹,本尼很不理解为什么弟弟妹妹能和妈妈一起生活,她却只能被送走。

  而当本尼朝着妈妈的男友发怒,被不小心按到脸,触发她的狂躁,甚至将妈妈打伤的时候,一切都有了原因。本尼小时候受过创伤,在被触碰到脸的时候会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尖叫暴力无法控制,最终还得警察出马带她到医院打镇定剂才能和缓。

  本尼的妈妈根本无法应付这样的女儿,更害怕其他两个孩子也被本尼带跑偏,她除了哭泣和将女儿送走之外毫无办法,甚至选择不告而别,面对困难的第一个想法是逃避。

  本尼只能自己待在收养机构里面,不过好在她遇见了能够拯救她的人。专门治疗问题儿童的护工一身武力值MAX,根据以往经验,他带着本尼来到了荒无人烟的森林。

  也许是森林里太过于孤独,又或许是本尼感受到了护工待她好的真心,本尼渐渐的变得不再那么疯狂。然而,就在大家以为一切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本尼再度失控了……

  “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

  导演拍摄这么一部“熊孩子”的电影,其实是在为这一部分小众的儿童发出声音。他们的“坏”或许是人性本恶,但更多的可能是如同本尼一般曾经受到创伤,又惨遭多次抛弃于是变本加厉变得更脱离社会。

  他们怎么办?难道就让他们自暴自弃么?最终电影也没能给大众一个确切的答案,没有大团圆结局,现实总比这个还要冰凉。

  是否会有人愿意哪怕我们再堕落也紧紧抓着我们自己的手?在我们摇摇欲坠的时候,下方是否会有兜起的安全网?不光是社会机构,包括每一个人,有的时候就能成为别人的救世主,只要心存包容与善良


影视乐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以前从没想过的躁狂症患者的情感需求。人的厌恶感和需求感在一定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躁狂症患者没办法控制自己对情绪的表达,过度放大自己的愤怒和依赖,导致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曾经有个很不错的朋友是躁狂症患者,她说出话来确实很伤人,那时只记得被她的激烈言语弄得心烦意乱。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即便很同情她,也不可能对她狂躁的言语完全包容,即便努力包容他们,伤害也一定会存在。





萧萧1308


《系统破坏者》的评价:影片的视听效果如此出挑,离不开剪辑师在幕后做出的贡献,是剪辑师的努力让影片的节奏张弛有度:影片整体节奏控制得很快,一场戏结束之后没有废话马上进入下一场;在教导者因为两头受气而委屈地坐在地上哭泣,节奏就调得慢一点,下一场戏又马上恢复节奏。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以前从没想过的躁狂症患者的情感需求。人的厌恶感和需求感在一定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躁狂症患者没办法控制自己对情绪的表达,过度放大自己的愤怒和依赖,导致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曾经有个很不错的朋友是躁狂症患者,她说出话来确实很伤人,那时只记得被她的激烈言语弄得心烦意乱。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即便很同情她,也不可能对她狂躁的言语完全包容,即便努力包容他们,伤害也一定会存在。

躁狂症患者对教导者的伤害也是一样,这些专业人士经年往复承受多方的压力,不仅他们对患者的耐心付出会得到患者暴跳如雷的回应,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也没法让教导者从孩子的家长获取帮助和支持,他们往往是孤军奋战,单打独斗与这些情绪不稳定,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着的患者们打交道。影片一直保持适当的抽离感,对于救助者的情感需求和原生家庭问题仅仅点到为止,尽最大努力让影片远离苦情和狗血,有条不紊地推进故事。



乡间小武说电影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以前从没想过的躁狂症患者的情感需求。人的厌恶感和需求感在一定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躁狂症患者没办法控制自己对情绪的表达,过度放大自己的愤怒和依赖,导致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曾经有个很不错的朋友是躁狂症患者,她说出话来确实很伤人,那时只记得被她的激烈言语弄得心烦意乱。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即便很同情她,也不可能对她狂躁的言语完全包容,即便努力包容他们,伤害也一定会存在。

躁狂症患者对教导者的伤害也是一样,这些专业人士经年往复承受多方的压力,不仅他们对患者的耐心付出会得到患者暴跳如雷的回应,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也没法让教导者从孩子的家长获取帮助和支持,他们往往是孤军奋战,单打独斗与这些情绪不稳定,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着的患者们打交道。影片一直保持适当的抽离感,对于救助者的情感需求和原生家庭问题仅仅点到为止,尽最大努力让影片远离苦情和狗血,有条不紊地推进故事。


歡子Comeon


前段时间正好看过这部电影,对于这部影片,感触颇深,简单评价一下:

这是一部德国剧情片《系统破坏者》,由诺拉·芬沙伊德执导的处女座影片,影片获得阿弗雷鲍尔银熊奖,各环节处理非常细节,当之无愧。

先来看看剧情:

该片故事发生在1870年,美国内战结束,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被印第安人残忍的杀害了家人,并绑架了她。经过长达4年才被救出。随后,她被人托付护送去圣安东尼奥,找她的姨父母。她不懂穿鞋,吃饭邋遢,哪也不想去,患有狂躁症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

曾经和妈妈相依为命的贝尼,经历了有暴力倾向的生父,以及对她拳脚相加的妈妈男友,她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她身边所有人,都被她辱骂和殴打过。


在大家都认为贝尼无药可救时,她身边人的护工米查愿意自己独自带着贝尼去森林中休假治疗一段时间,他觉得或许大自然的宁静环境能让贝尼的病情有所改观。

两人由陌生到熟悉,不断互相了解后。贝尼和米查都对彼此都产生了好感,但是小女孩的脾气依旧没有改观。最后分别不可避免,分离之后,无法容忍和亲生母亲住在一起的贝尼回家后再次暴走,关系还是很差。她的亲生母亲不敢养她,所有的儿童福利机构也都没法承受,身边的人都无法改变她。


再来说说感受

这是一部生理和心理上都看得人不太舒服的电影。小女孩出色的表演,演技惊艳!能让你身临其境地感觉到她的暴躁。系统中的"破坏者",指的就是对家庭关系的破坏,意识到自己的破坏性,改变或者离开都需要变通。


但在这个故事里想要帮小姑娘摆脱情绪困境的护工也尝试失败了,这也更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状,很多事不是你做了就会有好的结果,现实中往往失败的例子比较多。

这个故事反而是以一个没有结局的开方式告终而结束的,其实也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给自己的故事安排一个干脆的落幕。


引人深思

家庭关系不睦以及社会环境的差别会给一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一个人要做的最好是融入这个社会,努力维护自己身边的感情,引以为戒,谨而慎之!



来自雨哥有料,欢迎互相探讨

雨哥有料


越看后面越绝望

《系统破坏者》是由诺拉·芬沙伊德执导,海伦娜·曾格尔、阿尔布雷希特·舒赫等主演的剧情片,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讲述一个因为幼年家庭创伤而患有狂躁症的九岁小女孩贝尼,辗转于多个寄养家庭、医院和疗养中心,也无法获得治愈和平静的故事。

海伦娜的爆发力演绎最惊人夺目完全的融入了本尼这个角色。如果这不是电影你会以为她就是那个患有狂躁症的孩子。

电影中最应该谴责的就是本尼的母亲,本尼现在的处境完全是她妈妈一手造成的,母亲的懦弱,无能和不负责任。她妈妈在生下本尼之后至少有个两任男朋友且和生父一样都有暴力倾向,而且妈妈并没有阻止男友的暴力。从电影中本尼偷偷回到家中可以看到,家中的弟弟妹妹跟本没有人照顾,而本尼则熟悉为弟弟妹妹准备食物以及告诉他们不应该看恐怖片。而在米查家中她问米查妻子怀孕是不是也要吃很多炸鱼条可以想象当时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炸鱼条照顾自己的母亲,到后面她照顾米查的儿子时熟悉的冲奶粉以及哄孩子。你可以想象她母亲有多么的不负责任。

有人说本尼是她自己不愿变好,我想说的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且患有家庭创伤狂暴症的孩子你让她理智是不是有点难了。电影中有几次都拍到她尿床的画面,电影中也交代了她的创伤来源于小时候被尿不湿盖住了脸差点导致窒息,至于是谁这样做的大家看了电影心里应该都知道。

至于本尼有没有治愈的可能,完全是有的,她在照顾米查的孩子时,小孩用手触碰了本尼的脸,她却没有出现暴躁等情绪。而她只想回到母亲的身边,而母亲却选择抛弃了她,生而不养才是最大的罪。

至于电影中的“教育家”他们,都是在努力的照顾本尼,希望本尼回归正常的生活。本尼多次辗转与紧急收护中心和寄宿家庭,仍然无法安定下来,甚至要被关进精神病院或送往非洲。这肯定是福利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然而这个系统里最大的问题的父母生下了孩子,却没有想过如何教育孩子。

影片结尾给出了两种可能,一是本尼在森林中已经死亡,二是本尼在这个系统依然无法被救治而送往了国外。

值得大家去静心观看。


LGY剪辑


影片讲述了数位德国社工在试图救助一名罹患C-PTSD的小女孩时所遭遇的一系列挫折。

本尼是一个娇弱的女孩,有着不受约束的精力,眼睁睁望着这个女孩释放自己的各种情绪,她时而欢乐时而大发雷霆时而歇斯底里,可她的内心世界满是脆弱单纯,太需要来自同一频道的关怀,却得失皆如微风般易逝。是一部风格明确,情感强烈,能激发观众思考的作品,它绝佳的视听语言确实值得称赞、学习与借鉴。

Helena Zengel简直太强大,完全融入了这个本尼角色,戏我不分引人入胜,有一度我以为这只是一部她的纪录片,她刚好患有“系统破坏者”这个怪病。要么这个08年出生的萝莉天生就是表演天才,但仔细回想全片,给她发力的地方往往是张扬的部分,安静、内敛、细腻的部分只能说完成导演的基本需要(很多地方导演使用了小技巧)。能到达这种演技当然需要一定的天赋、运气以及导演调教有方。总之Helena Zengel震撼的精准表演成就了这部电影,假如没有她也不会有这部另类的成长电影。开放性结局更是深化了本尼这个人物,她可能已经死去,也可能只是跨过藩篱追求新的生活去了。

最后感想,是否会有人愿意哪怕我们再堕落也紧紧抓着我们自己的手?在我们摇摇欲坠的时候,下方是否会有兜起的安全网?不光是社会机构,包括每一个人,有的时候就能成为别人的救世主,只要心存包容与善良。


专属1962


《系统破坏者》获奖情况: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金熊奖(提名)

第32届欧洲电影奖 最佳影片(提名)

第21届台北电影节 国际新导演竞赛 最佳影片

这部电影是一个非常感人和值得引起深思的故事。可能打了低分是因为没有发现这部电影想讲的点。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作为Systemsprenger 的女孩子是如何越来越陷入绝境的,她不止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也在糟蹋自己的同时也在糟蹋他人,甚至威胁到他人的生命。她成为了社会和周遭生活的极为不稳定的因素。电影也全方位地诠释了造成这个女孩子陷入绝境的一些原因,比如家庭背景,尤其演她母亲的演员真的表演得非常好,母亲这个角色被演绎得非常丰满。一方面母亲也深深爱着女孩,但是却是一个无法遵守自己承诺的人,也想离开女孩不喜欢的男朋友,但是一旦离开了,又无法自己谋生。她也想将女孩重新带回家里,但是又怕小儿子跟着作为大姐的女孩变得一样狂躁。

女孩虽然越来越陷入一个无底的深渊,但是她身边却有一个“系统”在努力尝试着将她拉回正常社会中。这个“系统”中有的人如紧急收护中心的两位养护员,以前已经吃到了女孩的苦头,女孩无处可去,又回到了这里,他们默默忍受着,但是打心底里希望这个女孩能够被移出自己的工作范围。“系统”中也有只是追求“专业”的女医生,冷静而又似乎关心女生,但或许因为有太多的人需要她付出“专业的工作”,所以她也只能保持距离地“专业”地处理这个女孩。“系统”中也有两位极度关心女孩的人,总协调员大姐,女孩让她吃了很多苦头,地区内几乎已经没有儿童收容机构或者家庭要这个女孩了,但是她还在努力尝试挽救这个女孩,甚至为女孩拥有这样的母亲感到愤怒,对女孩的往下坠感到无比的无力。还有一位小大哥陪读,不但悉心呵护女孩,并且尝试用突破死板系统的方式,带着女孩去森林中感受,并且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女孩出现了一些正常化的倾向。但是陪读大哥也开始内心纠结和质疑自己是否不够“专业”,已经超越了一个“专业人士”应该承担的专业范围,并且不断否定自己是拥有挽救情节,内心开始否定自己比一个死板的系统做得出色是否正确。当女孩第二次要到他家和他全家过夜,女孩又犯错,光脚逃向远方之后,他还是下意识地去想追回女孩。但是他可能想到了自己家庭的处境,以及这只是一个工作,自己不能不“专业”,再超越“系统”来挽救这个女孩了,选择了不再追,其实也是反映了他内心的放弃。

电影是给出了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状态,至少每个组员都是希望女孩好,并且愿意真心实意帮助女孩的。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如何呢,最明显的一个弊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组织方式往往会让组员只愿意呆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每个组员之间会留出巨大的责任窟窿。一个美好的说法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专业度,但是实际上往往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工作,不能将自己投入太多。第二个弊端是,无真正的领导,不但会让决策非常困难,决策的时间也会非常长。第三个弊端是,逐渐的,所有组员的能力会太过细分化,不再有统筹应付问题的能力。这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喜欢用这样方式的社会保障部门来说,长期来看都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影视英语


最佳导演银熊奖由德国女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凭处女作《系统破坏者》引起不少关注。影片获得阿弗雷鲍尔银熊奖,证明这位德国女导演诺拉·芬沙伊德(Nora Fingscheidt)不容小觑的实力。作为导演处女作来看,影片的每个环节都做得相当出色,女演员惊人的爆发力演绎最为夺目,在我看来她的表演与柏林影后《地久天长》的咏梅不相伯仲,她将一个不到10岁的问题小孩的天真和暴怒、脆弱和独立的性格展现得层次分明,尤其是情绪失控时的躁狂表现令人咋舌。

其次,剧本透过这个核心人物变化不定的情绪与性格来引出影片探讨的主题:父母影响力与儿童社会福利系统给幼童成长带来的种种棘手问题。明显看得出,这个女孩是由于父母关爱及安全感的缺失而产生如此不安暴躁的情绪问题。而德国儿童社会福利系统又像是一个无法解决问题的死循环,小女孩只能被医院和教养院之间互相推搪,最后甚至被推向国外。关于教养院的日常细节观察得很真实和细致,陪读员这个充当临时父亲的角色也刻画得很准确。

小女孩与陪读员两人的关系像是某种常见剧作类型的有趣倒置,看过《这个杀手不太冷》和《你从未在此》的观众相信会有同感。通常是小萝莉帮助成年男人走出困境,完成心灵上的救赎,但在这个故事里不仅两人关系的设置是颠倒的,而且最终陪读员也没有帮萝莉摆脱情绪困境而重回正规。片中的男性角色(陪读员、母亲的男友)或多或少带有自私或推卸责任的负面意味。这种女性的观察视角给影片在社会和家庭意义之外,也增添多一层的解读可能性。

相比之下,影片不够完善的是节奏感。前面半个小时的冲击力比较充沛,反复刻画女孩情绪失控的表现,而从陪读员介入后,叙事走向越看越像是按套路出牌的美剧情节,尽管第二段女孩在大自然环境下的疗养过程令我印象深刻。让人诟病最多的是拖沓的结尾,编剧跟剧中小女孩一样,无法给自己的故事安排一个干脆的落幕,只能用开放式来告终。


情绪音乐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以前从没想过的躁狂症患者的情感需求。人的厌恶感和需求感在一定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躁狂症患者没办法控制自己对情绪的表达,过度放大自己的愤怒和依赖,导致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曾经有个很不错的朋友是躁狂症患者,她说出话来确实很伤人,那时只记得被她的激烈言语弄得心烦意乱。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即便很同情她,也不可能对她狂躁的言语完全包容,即便努力包容他们,伤害也一定会存在。

躁狂症患者对教导者的伤害也是一样,这些专业人士经年往复承受多方的压力,不仅他们对患者的耐心付出会得到患者暴跳如雷的回应,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也没法让教导者从孩子的家长获取帮助和支持,他们往往是孤军奋战,单打独斗与这些情绪不稳定,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着的患者们打交道。影片一直保持适当的抽离感,对于救助者的情感需求和原生家庭问题仅仅点到为止,尽最大努力让影片远离苦情和狗血,有条不紊地推进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