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人力车,隐藏着生活的艰苦,还有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

导语

人力车是民国时期各个城镇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人力车夫也因此成为一个数量可观的职业阶层。他们虽对城镇的交通运输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自身的工作与生活却极其艰苦与困窘。在人力车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中,人力车夫又因就业机会极少而成为时代变革的障碍与受害者。

民国时期,公共交通工具并不发达,私家车数量更是稀少。于是,很多人的出行成了极不方便的事情。这时,一种交通工具慢慢流行了起来,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交通出行。这种工具就是人力车。

民国时期的人力车,隐藏着生活的艰苦,还有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

人力车,是一种完全依靠人力挽拉、供人乘坐的单座车辆。19世纪末由日本传入中国 ,20世纪初在北京、天津的街上开始出现。随后在全国各大城市流行开来,成为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在其他较小城市,也比较常见。人力车传入我国后,在各地又有不同的名称,如北京称其为"洋车"、"胶皮",上海因其车座皆漆黄色,称其为"黄包车",中原一带则称其为"拉车"。

人力车的流行是民国时期特有的社会现象。在人力车夫身上,凝聚着民国社会的多种信息,既反映了劳苦大众的贫困生活,又牵涉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还托衬出了交通事业近代化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前进与保守均难取舍的矛盾境地。

民国时期的人力车,隐藏着生活的艰苦,还有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

01、人力车的发展

人力车于1874年由日本传入中国,后被由在光绪初年被引入北京,接着开始渐渐在全国流行开来。这种最初传入的“东洋车”,车轮为木头制成的,外边裹着铁圈。车把高而短,并带铁钩。外形粗糙,也没有任何减震措施,所以在道路高低不平的情况下,晃动很大,乘坐者也被摇动的很不舒服,所以这时乘坐者很少。直到1909年,新式人力车被引进以后,乘客感到舒服了许多,旧式的也就绝迹了。

民国时期的人力车,隐藏着生活的艰苦,还有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

随着城镇交通的不断改善,加上人力车自身的改进,20世纪初,人力车开始在北京、天津等城市率先扮演起重要的角色。

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力车在全国各地都迅速流行了起来。人力车使得城市的交通便捷了起来,使得人们在城市中活动的速度大为提高。尽管1924年后,电车的施行使得人力车市场出现了短暂的萎缩,但是,不久之后又开始繁荣起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力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人们心中怀念的回忆。

民国时期的人力车,隐藏着生活的艰苦,还有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

民国时期,城市人力车数量的逐年增加,固然与城市人口增多、需求量扩大有关,更与农村的凋敝破产、广大农民的无以为生有着直接的联系。

民国时期的人力车,隐藏着生活的艰苦,还有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

02、人力车夫的来源

人力车夫是一种耗费极大体力的职业,因此人力车夫中鲜有城市居民,绝大多数是从乡村来的破产农民。

拉车是遭人歧视且收入微薄的工作,那些入城的破产农民并不是一开始就愿意从事此项工作 ,他们中有很多人是抱着其它目的进城的,然而民国时期城市中留给农民的工作毕竟十分有限,迫于生计,才迫不得已而做拉车这一行当。

民国时期的人力车,隐藏着生活的艰苦,还有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

还有一点,绝大多数民国时期的农民,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与命运做出选择,能找个工作养家糊口的工作,其余的事情,内心也就只能顺其自然了。其实,干人力车夫这一行,对人的身体条件要求很高 ,并非每个人都可以胜任的,因而车夫中多是20—40岁的青壮年。但由于拉车不需成本,身无分文者亦可租车营业,对于那些实在走投无路、无处谋生的农民来说,是他们立身的一个职业。所以一些即使身体羸弱、年龄偏大的人在生计逼迫下也有以拉车为业的。

这些破产农民入城以拉车为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们所受教育普遍较少且会做手艺有限。他们拉车仅想填饱肚子,如果近处有谋生之路,他们就不会去遥远的城市。因此,城市中的人力车夫多来自附近的乡县。换句话说,那些破产农民即便愿意拉车为业,也尽量进入一个距离家乡较近的城市。

民国时期的人力车,隐藏着生活的艰苦,还有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

还有一部分人力车夫群体,不能忽视,就是旗民。清王朝灭亡后,这些旗民的特权地位也因而丧失,在谋生乏术的情况下,不得不以拉人力车为最后的归宿。旗人在人力车夫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庞大的,根据有关数据,旗人在人力车夫中占总数的20%。

其余的人力车夫则来自于城市中各行各业的失业人群,比如小商人、佣人、摊贩、商店的雇员、木匠等。虽然他们不擅长干这种体力活,但民国时期,社会生活不稳定,为了温饱和生存,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很多都不得不靠拉人力车为生。

民国时期的人力车,隐藏着生活的艰苦,还有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

03、人力车背后人群生活的艰辛

关于人力车夫的生活状况,民国时期曾有人评述:

“世间最悲惨的劳力莫过于人力车夫也。世间最无人道的之营业,亦莫过于人力车之公司也。”


“北京之生活,以人力车夫为最可怜。终日穷手足之力,以供社会之牺牲,赢得数十枚之铜圆,一家老弱之生命尽在是矣。”

人力车的动力就是人力,需要人使出自己的力气去驱动车前行,所以人力车夫是一个劳动强度很大的职业。不仅如此,人力车夫收入微薄且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人力车夫工作时间的长短纯依个人情况而定。 由于拉车时需长途奔跑,其劳动强度极大,故而很少有人能够连续工作太长时间。

民国时期的人力车,隐藏着生活的艰苦,还有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

人力车夫虽然辛苦,但所得有限,能勉强度日已属不错。他们常常处于收入不够花的情况。无论是在吃、穿、住各个方面都是都差的。就吃而言,北京的人力车夫的饭食以棒子面为主,能做窝头,也可以贴饼子。大米饭不大常吃,每年偶尔也许吃几次,白面也不常吃,因为他们吃不起。

对于住所,也没有一定的区域,条件好点的住在城内外各处的大杂院里,每个院子最少有四五家,多则十几家居住。但很多人力车夫为了节约开支,居住的条件极其恶劣,很多是住在简陋的草棚中。由人力车夫及其他苦力、贫民所构成的棚户。

民国时期的人力车,隐藏着生活的艰苦,还有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

人力车夫生活之困苦,除与拉车收入低微有直接关系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深受人力车厂主的盘剥。 人力车夫为减低车租,不断掀起请愿等活动。但也通常是无疾而终,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继续忍受无情的剥削。

民国时期的人力车,隐藏着生活的艰苦,还有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

04、人力车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

在民国初期,人力车是各城镇中的重要交通工具,因此人力车便在城镇的运转与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由于从业者多来自破产农民,人力车业在造福城镇发展、方便市民行路之际,也成为大批无以为生者的一条活路。

3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公共汽车的增多,人力车在城镇交通中的作用有所下降,但由于汽车尚不能满足民众需要,人力车作用依然存在,但此时已经发生了传统与进步两种交通方式间的斗争,即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力车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

民国时期的人力车,隐藏着生活的艰苦,还有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

公共汽车的增多乃至私家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车的使用,必然会导致一部分人力车夫的失业。这使得人力车夫对公共汽车大为反感,正是由于人力车夫的百般阻碍,人力车和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也变得尖锐起来。

人力车夫虽欲停止公共汽车的行驶,但也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机械取代人力,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公共汽车取代人力车,也是城镇交通近代化过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 因此,至民国40年代左右,随着公共汽车在城镇交通中的普及,人力车的作用已大大减弱,基本成为城镇交通的一项补充。

民国时期的人力车,隐藏着生活的艰苦,还有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

公共汽车与人力车虽同为城市重要交通工具,但二者却有着相互冲突的一面。公共汽车速度较人力车快 ,但票价反较人力车低廉。故而,作为现代化的交通手段,公共汽车取代人力车,不但是大势所趋,而且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在公共汽车影响下,人力车夫营业日衰,生计日困,大批失业,故而他们将公共汽车视作大敌。不但联合请愿,要求市政府停开汽车,而且时常纠集伙众,对汽车进行堵截与损毁。在处理这对矛盾中,各市政府也时常感觉左右为难,虽明知其中的是非缘由,但为了维持数万车夫之生路,有时也不得不让车夫胜诉。

民国时期的人力车,隐藏着生活的艰苦,还有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

这个矛盾其实也体现了人力车夫生活的艰苦和不易,他们所做的逆转城市交通工具发展的行为,也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所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首先要使得广大人力车夫的生活有所保障,使得他们脱离这个工作后,依然能过的下去甚至过的好。但在那个经济落后、民众生活不稳定的民国时期,这种想法又几乎是一种奢望,所以在人力车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当中,同时也蕴藏着和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