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悠然見圓山


不算,翁同龢最差也只是一個庸臣,不能說他是一個奸臣,瞭解過一些翁同龢的問題後,就更加認為翁同龢不是奸臣,他的長處是處理內政,對於兵事完全是外行,若是在太平盛世也可為一代名臣。

縱觀翁同龢的一生,我覺得他配得上清朝臣子,作為同期的軍機大臣,很多人做的比翁同龢差遠了。翁同龢身處晚清混亂的廣場,秉持正統,用你光緒皇帝,不依附慈禧;在一個為官皆貪的朝廷,做到戶部尚書而堅守清貧;與強國談判被李鴻章暗算,依舊主動承擔責任,有君子之風;不畏強權,不懼報復,依舊堅持徹查“楊乃武案”,還他們一個清白,秉持心中的正義。

翁同龢一生,我有專門的文章寫過,感興趣的可以看看。說翁同龢為奸臣的人,很多會將甲午之戰的責任推卸給翁同龢,所以就將翁同龢與李鴻章的鬥爭扒一扒。

翁同龢和李鴻章最大的矛盾在與翁同龢擔任戶部尚書期間沒有及時給北洋撥款,這件事情要從1886說起。

從1886年開始,海軍衙門除了每年要撥付四百萬兩銀子用來海防和協防。還把各個省的捐款、造船的存款以及借的錢一共幾百萬兩銀子,全部當做北洋水師的軍費。在十年之間中,海軍衙門一共為北洋水師籌措了2000多萬兩銀子,對於當時的清朝來講,這麼多錢已經是非常不少了。但是這些錢卻一半被拿回去討好慈禧太后了。

首先是為了保障慈禧歸政後頤養之地的環境,慈禧發佈懿旨勘修三海既北京的南海、中海、北海。李鴻章從北洋艦隊軍費中挪了四百多萬兩銀子。後來為慈禧太后重修頤和園的時候,海軍衙門又掏錢,一共掏了300多萬。再加上從其他地方了逼捐,以及從糧餉里扣出來的,一共有700多萬的銀子直接流到了頤和園。

這些銀子的損耗是李鴻章自己將北洋軍費給消耗了,這樣一來北洋就沒有錢買軍艦,所以在1890年的時候李鴻章上書要求戶部撥款用來購買軍艦。但是在1889年的時候光緒皇帝舉行大婚,排場極為奢華,花費了四百萬兩銀子。這些銀子把戶部的家底全給消耗完了,戶部根本拿不出錢來購買國外的船炮。

在1890年發生黃河決堤的情況,戶部的家底都被用來救災,朝廷在1890年的時候根本沒有足夠的錢來支付李鴻章所需要的軍費開支,在翁同龢面前能選擇的只有一點點的費用,是用來救災還是用來買炮彈 作為受過儒家思想教育的翁同龢當然會選擇救災。

翁同龢也確實在擔任戶部尚書期間減少了北洋的軍費,1891年戶部沒有支付錢給北洋,並要求南北兩洋購買洋槍、炮彈、機器事,暫停兩年,所省銀子解部充餉。戶部減少了對北洋的軍費支出,但是北洋不是沒有錢,甲午海戰過後,北洋海軍在各個外資銀行的存款還有700多萬兩,這些錢李鴻章並沒有拿來訂購軍艦,也沒有更新炮彈。

根據1883年2月17日中德兩國簽訂的定遠艦採購合同,定遠鐵艦是清政府向德國克虜伯公司訂造的“薩克森”級裝甲戰列艦改進型的首艦。1883年底建成,造價為3117000馬克(約閤中國銀62萬餘兩),分6期支付,限14月將艦造成。也就是說北洋剩餘的錢足夠買下10個定遠,若是除去相應的花費,買下5個也夠了,所以在1883年到1895年的十多年的時間裡,中國沒有增一艘艦艇,炮彈也是奇缺。定遠艦上的巨炮炮彈只有一枚,鎮遠艦也只有兩枚,其他小口徑的炮彈也沒多少,而造成這個的直接負責人是李鴻章。

翁同龢與李鴻章的第二個爭論,也是關乎國家存亡的北洋之戰,翁同龢主戰、李鴻章避戰,而以最終的結果看,李鴻章是正確的,翁同龢誤國。這便是翁同龢不知兵的結果。

然而當時和翁同龢一樣主戰的人不在少數,身在朝鮮的袁世凱也要求李鴻章增兵,牙山葉志超部也要求李鴻章迅速增兵,李鴻章重要幕僚盛宣懷也主戰。如此同時光緒皇帝一力主戰,翁同龢作為中樞重臣只提出“主添兵,調東三省及旅順兵速赴朝鮮”,並提出以整頓朝鮮附屬國內政的名義平息事端。翁同龢這樣的處置並無不妥,也不存在妄自菲薄,自大無知的情況。

相反在甲午戰爭期間,李鴻章為了邀功聲稱牙山大戰日本死亡上千我軍僅死傷百餘,後來北洋又電報朝廷稱牙山軍隊第二次大捷、殺敵兩千餘。但是實際的情況是清軍慘敗,在朝鮮沒有取的一次勝利。由於李鴻章錯誤誇大了清軍的戰果,將大敗說成大勝,勢必造成中央對局勢出現錯誤的判斷。

翁同龢本來不知兵,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表現很樂觀,成為了主戰派一員,光緒此時的想法和翁同龢一樣,都被北洋上報的戰績所矇在鼓裡,所以一心想找日本決戰。而李鴻章深知此時戰場的具體情況,他清楚的知道日本的戰鬥力遠超北洋,所以選擇避戰。

中日戰爭最終在七月一日正式宣戰,到七月十日劉葆楨找翁同龢談話時,翁同龢才知道葉軍已經全軍覆沒,但是此時已經宣戰,清朝已經沒有退路,只有奮力一戰。

甲午戰爭最終以清朝落敗而告終,而被廣為談論的“黃海海戰”只是甲午戰爭的一部分,雖然海戰是很慘烈的一部分,但是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場依舊在陸上,而北洋陸軍的慘敗才是甲午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

甲午戰爭爆發之後,翁同龢找到了李鴻章,詢問退敵之策,李鴻章對翁同龢咆哮帶指責,認為是翁同龢剋扣北洋的軍費,致使北洋戰鬥力下降,李鴻章說的不是全無道理,但是李鴻章更多的是想推卸責任。因為中日之間的戰爭從陸軍的作戰情況已經可以看出來,實力差距太大,清朝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情況,深諳官場之道的李鴻章自然是早早的就想到退路。

北洋失敗了,但是翁同龢和李鴻章的爭鬥並沒有停止,膠州灣事件時,在翁同龢同德國人已經進行了一定的交涉的情況下,並由英國的介入,基本同德國達成了議和的傾向,李鴻章為了使翁同龢不能成事,竟然私自代俄國索求膠(李鴻章受賄俄國300萬兩),聲稱俄國即將插手,使原本明朗的局勢又變得混亂,結果俄軍以此出兵佔領了大連和旅順,而德國也割掉了膠東半島。李鴻章最終使翁對德交涉失敗,翁同龢承擔誤國罪名,中國也因此被西方列強國開始了瓜分的狂潮。

翁同龢與李鴻章的爭奪很多人都以為是翁同龢小心眼,一直怨恨李鴻章陷害其大哥,其實李鴻章才是小心眼的那一個。據說李鴻章只要一想到翁同龢就會異常激動,並且李鴻章進行的很多事情,都是以拆翁同龢的臺為主,翁同龢越是順利,則李鴻章就越不爽。

翁同龢與李鴻章的鬥爭其實並不是簡單的鬥爭。翁同龢膝下無子,但是做了光緒帝24年的老師,兩人之間的關係自然不一般,所以翁同龢所代表的清流,都是支持光緒帝;而李鴻章作為慈禧的大紅人,自然是支持慈禧。所以翁同龢與李鴻章的鬥爭,實際上是光緒和慈禧的鬥爭。

國家高層的鬥爭,最終傷害的還是中國的利益,隨著甲午戰敗,李鴻章被罷免,而翁同龢繼續擔任戶部尚書,併兼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在1897年他支持李鴻章的幕僚盛懷宣創建中國通商銀行,並由戶部撥款100萬兩做為官款。

後來在戊戌變法中,翁同龢先初推舉康有為得罪了後黨,而現在又得罪了康黨,為朝局所不容。又由於翁同龢對變法態度前後不一,被光緒帝所嫌棄,所以在戊戌變法的第四天,翁同龢被光緒皇帝革職。

翁同龢被革職回家,“後黨”自然也趁機落井下石,這樣既可以除去朝中的一個心腹大患,又可以斷掉光緒的一隻臂膀,而光緒皇帝並沒有看出其中的陰謀,依著自己的性子將翁同龢罷免。結果在“戊戌變法”100天后,慈禧聯合榮祿發動了政變,一舉蕩平了光緒帝的勢力,慈禧重新當政。試想一下,若是翁同龢依舊在朝,慈禧想剷除光緒帝的勢力就不那麼容易了。

8月份發動的“戊戌政變”,後黨重新掌權,但是慈禧並沒有放棄對翁同龢的打壓,在當年十月又下詔書,將翁同龢革職並且永不錄用,可見慈禧對翁同龢的忌憚和怨恨。

翁同龢執掌戶部十幾年,但是為官清廉,在晚期貪墨成風的官場,也算是一股清流,相對比李鴻章私人財產達幾千萬兩以上。翁同龢做為清流領袖,然而終究有些書生意氣,在處理內政方面是一個好手,但是應對軍事則只會紙上談兵。

被免職回家的翁同龢由於一生清廉,而膝下無子,最後只有靠賣書畫為生。1904年7月4日晚清一代名臣、兩朝帝師翁同龢在憂鬱和淒涼中去世,去世前留下了“六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不將兩行淚,親向汝曹彈。”的絕筆詩。

近代史是一個分歧很大的歷史,也是在網絡上會有很多訛傳的歷史,但是歷史到底是怎麼樣,只能說“非我所見者為真,亦非我不見者為真”。


帝國烽火


說翁同龢是奸臣,未免也太高估了他。充其量,翁同龢也就是個書呆子。

常有人說,甲午戰敗,敗在北洋艦隊;而北洋艦隊,又敗了翁同龢之手。

此話怎講呢?早在清朝還沒滅亡時,就有個段子是這樣說的:

大東溝海戰失敗後,慈禧太后令翁同龢赴天津面見李鴻章詢問對策,後者李鴻章見了死對頭後怒目相視,半晌才質問道:

“翁師傅總理度支,平時請款動輒駁回,現在事急才問兵艦之事,試問兵艦果可恃乎?”

翁同龢只好陪著笑說:“我等主管戶部,總節約為盡職,如事誠急,何不復請?”

李鴻章恨恨地說:“爾等平日疑我跋扈,那些清流們又動輒參我貪婪,我若是再嘵嘵不已,還能活到今天嗎?”



從這個意義上說,戶部下達的禁止外購軍械令對北洋艦隊大概是最為致命的。

從1889年開始,北洋艦隊即停止購買新軍艦,而日本卻以每年至少增加一條新軍艦的速度快速擴張,至甲午年時,日本艦隊已經全面超越了北洋艦隊,勝敗已分矣。

也有人說,翁同龢阻擾北洋艦隊的發展其實是與李鴻章有著私人恩怨有關。

原來,在剿滅太平軍時,翁同龢長兄、安徽巡撫翁同書被曾國藩彈劾“縱賊、失城”等大罪,結果翁同書褫職戍邊,其父翁心存一氣身亡。

事實上,曾國藩的這一彈章,不是別人,而正出自李鴻章的手筆。

由此,無論李鴻章搞海軍還是修鐵路,處處都受到翁同龢的掣肘,“李公困疆畿二十年,疑謗紛紛,終不獲行其志。”



當然,僅以甲午之事評價翁同龢當然並不公道,畢竟翁同龢為兩朝帝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翁同龢的毛病在於,他這輩子沒有經歷過事,尤其致命的缺陷是:

他沒有在基層做過官(哪怕做上兩年知縣),而是一直浮於上層,對民風政情實無親身經歷,所以其認知、眼界、實務都有很大的缺陷。

如此,在他的影響下,光緒皇帝親政之後,在甲午和戊戌問題上一錯再錯,這不能不說和他有莫大的關係。

老實說,翁同龢學問人品尚可,如果做個太平宰相倒也馬馬虎虎,但碰到晚清這種時期,他這樣的書呆子可就要栽跟斗了。


坑爹史冊


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的晚清帝國,有一個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以狀元進而入仕,先後成為統治招聘倆朝帝師不說,還把握了十數年的國家財政大權,毫無疑問他對晚清政局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他就是翁同龢。

自古以來,位極人臣的官員都是非大忠即大奸,譬如連殺3個皇帝的宇文護就是大奸臣,像三個女兒獨孤天下卻依舊固守初衷的獨孤信就是大忠臣。他一個人幾乎可以影響整個政局的走向,但是晚清最終走向了覆滅,那翁同龢算不算奸臣呢?一個詞評價翁同龢最恰當不過,那就是大奸似忠。大奸似忠的含義就是內心最奸詐的人他的外表往往表現的像最忠厚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翁同龢生平

字叔平,號聲甫,江蘇人。他的一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平步青雲、得到重用、罷官歸家、鬱鬱而終。他是大學士翁心存的兒子,出身書香世家。咸豐六年,先任戶部侍郎、後步步高升至軍機大臣。

在官場混得這麼開可見他的雙商都很高,而且很會為人處世,最重要的是當時他還被大多數人認為清流砥柱,要知道這可不容易,位高權重還不貪財少有。後來他成為光緒帝師,年輕的光緒更是極其倚重他,每次遇到事都問他的意見,以至於後來光緒不聽他的堅持戊戌變法的時候他很寒心,罷官回家,鬱鬱而終。

按理說,他一朝首輔大臣就算是罷官也應該衣錦還鄉,後半生做個富貴老頭安度晚年。誰承想,他到回家鄉時兩袖清風,過的十分清苦,論做官的道德操守他為官清廉,值得稱頌。但是光從這一點來看,就可以說他是一個好官麼?當然不是,為官要看是否無愧自己,無愧君王,無愧百姓,無愧國家。他勉強做到了前面2個。

翁同龢的死敵

翁同龢有個哥哥叫翁同書,這是個熱血青年,在太平天國戰爭中他義無反顧稱讚太平軍,導致曾國藩、李鴻章彈劾他通敵叛國,這是殺頭之罪。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因這件事翁同龢被貶,雖然之後又成為軍機大臣,但心氣高的他從此就決定一輩子和李鴻章為仇敵,要處給李鴻章穿小鞋。

洋務運動時李鴻章主張的訓練海軍、開鐵道、改變科舉制度的八股制學習一下西方,處處遭到當時在戶部的翁同龢的反對和牽制,而且守舊派對他議論紛紛,多有誹謗,所以李鴻章最終也沒能貫徹執行他的想法。

中日甲午海戰,李鴻章、丁汝昌被罵了個狗血噴頭,但是他們也是有苦衷。沒有充足物資的支持和先進的思想其實直接導致了甲午戰爭的戰敗。

為什麼沒有物資呢?明面上北洋水師每年可是五百萬兩軍費啊,被主戰派的翁同龢扣押拿去給慈禧拿去過70大壽了,他就是想讓李鴻章死,所以他也是甲午之恥的始作俑者之一,從這方面看就算是個奸臣無疑了。他確實因個人仇怨,給整個國家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也間接給本就水深火熱的百姓增加了負擔。

不論古今,當官都要知道忠奸明言辯,百姓才是頭上天。


舊時樓臺月


借用恭親王奕訢評價翁同龢一句話:此人居心叵測,怙勢弄權,聚九州之鐵,難鑄此大錯!此人雖有正氣,滿腹經綸,不貪不賄,但過於迂腐,兩任帝師結果如何,是文人誤國的典型,根本無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真理,李鴻章再不濟,也能弄點洋務,建個北洋水師,出事了能擦屁股,而翁同龢滿,嘴大義說漂亮話誰都會,但真正做了什麼實事?

圖為常熟翁同龢故居,綵衣堂。

舉幾個例子,光緒13年,李鴻章倡議修建從天津到通州的鐵路,醇親王奕譞支持,以翁同龢為首的大臣反對,理由是李鴻章有資敵擾民之嫌,其實真正理由是戶部錢款緊張,不可再興事,同年鄭州黃河決口,禮部尚書李鴻藻督辦河務要錢,翁同龢不給,結果李鴻藻因日久無功被革職,翁同龢把錢揣著幹嘛呢,給光緒大婚,給老佛爺修園子,當時的光緒大婚僅預算達400萬。

戊戌政變後,翁同龢被慈禧革職,並不敘用,圖為翁同龢蠟像。

清廷本就入不敷出,翁同龢跟李鴻章的私仇直接上升到國家層面,處處剋扣北洋水師的軍費,裝備更新換代的錢硬是被拿去修了園子,丁汝昌申請換幾個炮,翁同龢都不批。甲午一戰,李鴻章非常清楚根本不堪一擊,只能主和,而海軍經費移修頤和園的慈禧和翁同龢,不想留下昆明湖換了渤海的詬病,堅持主戰,結果全軍覆沒,北洋軍打到日本吉野號上的都是空炮,大清不亡誰亡。

1904年翁同龢死了,活75歲,圖為翁同龢墓。

再說戊戌變法,維新是他支持的,康有為那貨是他推薦的,《明定國是詔》是他草擬的,但是空變法實保守是他,反對康有為是他,滿腹猜忌的是他,變法開始就被罷免的官員也是他。翁同龢一生在皇帝邊上雖兢兢業業,但空有其位,碌碌而無為,是文人誤國的典型。


圖文繪歷史


就北洋水師軍費一事來說,翁同龢真算不上奸臣,戶部是真沒錢,不是他故意使絆子。

光緒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8910年,戶部尚書翁同龢上奏,認為南北洋水師已經初具規模,而國庫緊張,因此請求向海外購買軍艦和武器彈藥暫停兩年。很多人認為正是翁同龢此舉造成北洋水師發展停滯,最終被日本海軍超越,釀成甲午之敗。而一些人更是說翁同龢提出這個建議是因為和李鴻章之間的個人恩怨,公報私仇。不過從當時戶部的開支情況看,翁同龢此舉更可能是出於無奈。

在兩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雖然開始了洋務運動,但是不過流於形式,除了購買了一些西洋武器、西洋設備外沒有根本上的改變。因此在清末,其經濟還是以傳統農業為主,財政收入的大頭也依然是田賦、鹽茶稅等傳統項目,只是多了關稅和厘金兩個收入而已,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7、8000萬兩左右。

而清政府的財政開始也是傳統的量入為出,也就是根據收入安排開支,錢不夠就砍項目。然而由於晚清時內憂外患不斷,因此這開支也是一直居高不下,加上此前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國庫的庫存也已經耗盡。更糟糕的是對於清政府來說,可以花550萬兩給光緒舉辦大婚,可以花幾千萬兩給慈禧修頤和園,海防則可以放一邊。

所以早在1875年決定籌建海防時,經費就是一個大問題。按照計劃,清政府將從關稅和厘金下每年各撥給南北洋水師200萬兩,合計就是400萬兩。然而實際上由於財政緊張,撥款嚴重不足,在1875年到1877年兩年間,南北洋水師總共只拿到了200萬兩,是計劃的1/4。

雖然後來迫於海上的威脅,清政府採用挖肉補瘡的方法勉強把北洋水師建設的初具規模,但是自北洋水師1888成軍以後,清政府還是停止了對北洋水師的投入。因此在翁同龢要求暫停外購軍艦前,北洋水師已經止步不前。

翁同龢不過是一個傳統守舊的大臣,他所能做的只是維持收支平衡。在財政收入有限的情況下,翁同龢能和以前一樣保持北洋水師的日常經費所需這已經是上限了,不可能指望他能變出錢來買軍艦和武器彈藥。

因此北洋水師停止發展,主要還是因為以一個農業國家難以承擔如此大規模的持續投入,而清政府也不重視海防建設所造成的,翁同龢責任不大。


不沉的經遠


這問題問得好。

筆者自詡對歷史比較瞭解,對晚清政局也略知一二,但對這位常熟的翁師傅如何定位,還是再三思索。

說翁師傅是賢臣,那叫吹牛;

說翁師傅是奸臣,那良心過不去;

平心而論,翁師傅是一個人品道德高尚,政治操守低下的庸臣。

翁同龢自幼稟性好學,通讀四書五經。咸豐六年(1856年),他殿試一甲一名,考中狀元,授修撰,任實錄館協修。因其學識過人,故成為同治和光緒兩代皇帝的老師。

翁同龢為官清廉,不貪財,不好色,在晚清的政治舞臺上,算是一個比較另類的奇葩。因此,剛才說他是一個人品道德高尚的人。當時的英國駐華大使竇納樂評價翁說:翁同龢喜歡以不變應萬變。他的思想略顯保守和落伍,但是在個人修養方面,頗有學者風度,令人尊敬,是一位守舊的中國政治家的最完美典型。

個人私德上不錯,但在政治舞臺上,翁師傅就不那麼完美了。當年剿滅太平軍時,李鴻章身為曾國藩的幕僚,曾為曾國藩寫奏章,彈劾翁同書,導致後者被罷官免職。翁同書是誰?翁同龢的哥哥。哥哥被人撂倒,當弟弟的總要找機會為老哥出氣。此後,翁同龢一直與李鴻章作對,甚至在國家的大是大非上,依然執迷不悟。所以,翁同龢把個人恩怨置於國家利益至上,政治操守可以說非常低下。

翁同龢主管戶部(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主管錢袋子、李鴻章因為北洋水師的軍費問題,曾和翁同龢有過幾次談話。李鴻章為了要到軍費,不惜低三下四討好翁同龢,希望翁可以撥付足夠的軍費給北洋水師。

翁:你們已經花了那麼多錢了,就不能省點嗎?

李:只有保持足夠多的軍艦,才能以猛虎之勢,威懾住日本,形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優勢。

翁:猛虎既然不戰,那還要什麼錢,給老虎省點飯錢不是很好嗎?

於是,北洋艦隊10年未添一艦。

大東溝海戰後,北洋艦隊慘敗。慈禧派翁同龢去質問李鴻章,結果一見面,李鴻章先質問翁同龢:翁師傅平時管著戶部,我來要錢都被你駁回,現在弄成這個局面你才來問我軍艦的事,早幹嘛去了。

很明顯,翁同龢理虧,但他當然不會承認,會如何回應呢?

“我管錢,當然要事事節儉,如果真的很要緊的撥款,你可以多上報幾次。”

李鴻章被翁同龢的厚臉皮氣到了,憤憤道:平時,你們都說我跋扈,說我貪婪,如果我繼續要錢,還能活到今天嗎?”

甲午戰敗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朝廷的原因,有李鴻章的原因,有太后和皇帝的原因,但兩朝帝師翁同龢私心太重,損公濟私也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綜上所述,筆者給翁師傅的評價是——“個人品德高尚,政治操守低下”的庸臣。也許翁同龢與李鴻章都沒想到,兩門斗了一輩子,若干年以後被編成了一幅對聯打包一塊兒罵了: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鴻章是合肥人),司農常熟世間荒。(戶部尚書在以前,就是大司農,管錢糧的,翁師傅也正好是常熟人)。兩個人吵了半天,最後被後人一起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梁啟超:《李鴻章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筆


腦洞大開的歷史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是晚清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自咸豐六年(1856年)中進士起,翁同龢的仕途一直都走的很順利,曾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到光緒八年(1882年),又擔任軍機大臣,成為名副其實的朝廷重臣。

而關於翁同龢最廣為人知的事蹟,卻並非什麼光彩之事,而是翁同龢因與李鴻章有隙,故藉機剋扣北洋水師軍費,不斷拖延軍費事宜,導致本該購入的快船被日本買去,才有了甲午海戰大清的敗局。翁、李二人的矛盾起因在何處,有人認為是由於翁同龢之父翁心存的去世與李鴻章有關,故而翁同龢因公徇私,刻意打擊報復李鴻章及其所主持的水師。這當然不能算作問題的全部原因,學界觀點大多認為翁李二人的矛盾不僅僅是因公徇私這麼簡單,而也與翁李二人派別不同有關,翁同龢為晚清請流派代表,主張厲以風節,揭露弊政,在對日戰爭上一般採取強硬態度,與李鴻章前期主和的主張相對立,這種政見上的差異應當是二人矛盾更主要的原因。

至於翁同龢是否是奸臣,筆者認為,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是立體且豐滿的,不能簡單用忠奸這兩字把歷史人物歸類。正如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一書的緒論中闡述的那樣,過度放大對人物的褒貶、把某一歷史事件的成敗完全歸因到某一人物身上是忽視歷史真相的行為,翁同龢對於洋務派的刁難的確可能影響到了甲午海戰,但卻沒有作用大到改變戰爭最後的成敗,甲午海戰的失敗,是中國在經濟、政治乃至軍事等多個維度落後於世界的結果,不能也不應該完全歸咎到一個“奸臣”身上。


國家人文歷史


翁同龢是道光年間兵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體仁閣大學士(位高權顯正一品)翁心存的兒子,咸豐六年一甲一名進士(狀元),不是奸臣!



選自《清史稿》:翁同龢做過陝西學政,累遷內閣學士。母憂服闋,起故官。曾上疏言:“變不虛生,遇災而懼。宜停不急之工,惜無名之費。開直臣忠諫之路,杜小人倖進之門。”:翁同龢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建議皇上要節約不必要的開支,多聽忠諫,遠小人。

翁同龢在光緒年間,先後擔任過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書、軍機大臣。前後充會試總裁、順天鄉試考官,兩蒙賜“壽”,加太子太保,賜雙眼花翎、紫韁。恩眷甚篤。

翁同龢與李鴻藻是晚清主戰派主要大臣,對待列強入侵說過:“寧增賠款,必不可割地。”

後來翁同龢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身份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是晚清的重臣,清流黨領袖人物之一,是支持光緒帝維新變法的主要大臣,是帝黨的首腦大臣之一。維新變法失敗後後被慈禧太后罷黜。

選自《清史稿》慈禧太后下達的硃諭:“翁同龢授讀以來,輔導無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東之役,信口侈陳,任意慫恿。辦理諸務,種種乖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陳變法,濫保非人,罪無可逭。事後追維,深堪痛恨!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據靜言觀史參考清史資料得出結論是:翁同龢這個狀元,光緒帝師,晚清重臣,在晚清內外交困,一堆爛攤子的實際情況下,相繼出現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胡林翼、沈保禎、駱秉章……眾多牛人,在這些牛人光環效果地映襯下,本來能力平庸,書生氣息濃厚的翁同龢,就顯得更一無是處了,其實不然,為官四十年,先後擔任過眾多要職,最後做到正一品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要比同為書生氣的紀曉嵐牛的多),翁同龢肯定還是有兩把刷子的,而且此人相當清廉,生活還要門生故吏接濟,可見翁同龢並不是奸臣!!


靜言讀史


翁同龢不是奸臣,而是屬於清流,清流誤國,說的就是他。李鴻章心心念念,說明朝亡於言官,恐怕含沙射影之下,與他也不無關係。

翁同龢誤國,主要在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甲午海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徹底失敗。清朝之敗固然在於制度,但直接導火索卻是北洋艦隊技不如人,技不如人的直接原因就是翁同龢主管的戶部在軍備採購上卡李鴻章的脖子。而其中緣由卻是因為李鴻章和他的老師曾國藩參倒了翁同龢的哥哥,氣得翁同龢的父親一命嗚呼。為了一己私怨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翁同龢實在是沒有大臣之風。

第二個層面是戊戌變法,翁同龢以帝師之尊,不彌合小皇帝和太后的關係,反而在有意無意之下,搞出一個帝黨和後黨,團結一批言官和不那麼靠譜的維新派在光緒皇帝周圍。實際上,慈禧太后並不是反對維新,只是在意自己的權威,同時還要把握官場的平衡,翁同龢這樣做實際上是不利於維新事業的。

客觀來講,翁師傅的道德文章都是不錯的,但是在這兩件事上,他算得上是清流誤國、禍國殃民的典型了。


青年史學家


翁同龢並不算奸臣,畢竟他能做到清流派的領袖,甚至是帝師,說明他的學問和品行都不算差。

但是,翁同龢絕對是個偽君子,因為他實在是記仇。起因是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因為平叛不力被曾國藩彈劾,彈劾的奏摺由李鴻章代筆。所以翁同書被判處大辟之刑,後改為流放,後翁同書病死於流放之地,翁同龢父親也因此病死。

這對翁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從此翁同龢就恨上了李鴻章。但是翁李二人既然同朝為官,應該放下私人恩怨,就好比潘鼎新和張之洞就有私仇,但是中法戰爭兩人都能放下成見,張之洞派馮子材支援潘鼎新,並囑咐馮子材服從潘鼎新的調遣;潘鼎新也沒有為難馮子材,糧草、餉銀都沒虧過馮子材,而且馮子材能成為鎮南關之役的前敵總指揮也是潘鼎新協調各個山頭才促成的。

但是翁同龢罔讀聖賢書,不僅處處跟李鴻章作對,還搞出一個《停購船械案》來卡北洋海軍的脖子,導致北洋海軍在裝備上迅速落後於假想敵日本。當然不僅裝備上落後,海軍連日常維護保養都做不到,戰艦基本上都快報廢。

另外翁同龢作為清流,往往在道德上指責別人,現代話叫道德婊,雖然他就不怎麼道德。就好比光緒和慈禧之間的帝后之爭,翁同龢作為帝師,自然是帝黨的領袖,所以他就視慈禧比較重視並大力支持的李鴻章為後黨的干將。因為在翁同龢看來,光緒是皇帝,那麼什麼事都得聽光緒的,但是怎麼可能。光緒充其量是個熱血青年,先不說沒有康熙、乾隆兩位大帝那份沉穩和隱忍,政治閱歷就不如慈禧,所以慈禧給光緒把把關也沒什麼了不得,畢竟老媽吃過的鹽比兒子吃的大米飯還多,老祖宗說的並沒有錯。

另外如果從李鴻章的角度來說,他是幹實事的,所以他必須要找一個支持他幹實事的靠山才行,那麼慈禧支持他,慈禧就是靠山。其實不僅是慈禧,恭親王奕訢和醇親王奕譞這兩位皇叔也是李鴻章的靠山,因為這兩位都是洋務派的大腿。光緒這個熱血青年還是算了,只不過面子上要過得去。

《醇王閱師圖卷》,飛橋上穿黃馬褂三人中間是奕譞,兩邊分別是李鴻章和善慶。而且這次校閱南北洋水師給了奕譞極大的刺激,他不僅觀看水師演習,還跑到旅順機器局參觀,並和工人一塊吃飯。從此奕譞就大力支持海軍建設,成了李鴻章的鐵桿後臺,奕譞逝世之後李鴻章還命海軍給他降半旗致哀。

只不過翁同龢不這麼看,慈禧支持洋務,洋務派領袖是李鴻章,李鴻章又依靠慈禧,那麼李鴻章就是後黨大將。所以私仇再加上翁同龢所謂的政見不同,就導致翁同龢處處給李鴻章下絆子,上眼藥。其實這並不是李鴻章的悲哀,因為中國歷史一直都是這樣,能辦實事的鬥不過會耍嘴皮子的。

更可恨的是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把甲午戰爭作為扳倒李鴻章的手段,因為甲午戰爭陸軍先不說可,山頭眾多,淮軍、湘軍、鎮邊軍等多個山頭,海軍最起碼是李鴻章一手組建的吧,所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是比日本人更希望海軍失敗的。

而且海軍的最後時刻,清流想的不是如何去救援海軍,而是變著法的汙衊海軍以及海軍將領,比如說丁汝昌摟著妓女喝酒,海軍官兵在甲板上打露天炮,劉公島遍地煙管窯子等謠言都是從清流這出去的。而且海軍最後榮譽投降,其實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看來都沒什麼了不起,因為海軍官兵已經通過他們的戰鬥證明了他們的英勇和忠誠,但是在海軍還沒有覆滅的時候,汙衊海軍、藉機扳倒李鴻章得命題作文已經寫好並且掌握了話語權,因為清流有輿論優勢,而且這個話語權流毒至今。

幾乎全部戰死的海軍陸戰隊將士,傷員不願被俘受辱,用刺刀切腹自盡,而且他們被日軍稱為開戰以來最囂張的中國軍人。

所以,翁同龢的所作所為絕不是君子,所以說他罔讀聖賢書是沒錯的,因為聖賢從沒教導過政治鬥爭可以不顧國家大義,這一點張之洞和潘鼎新就做的不錯,因為兩人能為了國家放下私仇。翁同龢就沒有,他在國戰面前的表現絕不是聖賢教誨的,雖然他滿嘴仁義道德、忠君愛國,但是他終歸是一個被私仇佔據了所有思維的偽君子。只不過他並不是奸臣,雖然他是個道德婊、偽君子,但是他終歸還是忠於光緒,忠於大清的,這一點不能否定。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