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王朱以海到底是怎麼死的?

眞愛壹丗


明末清初是個超級大亂世,與局勢動盪不安相伴隨的,是層出不窮的奇人異士,他們或善或惡、或正或邪,均在史書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其中,兩度錯失皇位、以監國身份堅持抗清18年的明朝王爺朱以海,堪稱典型代表。


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世孫,魯荒王朱檀(朱元璋第十子)的後代,魯肅王朱壽鏞第六子,魯安王朱以派之弟,生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軍闖入關內劫掠並攻陷兗州,朱以派為免遭羞辱,便與四弟朱以衍、五弟朱以江一起自縊而死,唯有朱以海藏身於死人堆中,僥倖地躲過清軍的屠殺。



由於朱以海的兄長們或早逝或自殺,所以等到清軍撤出關內後,崇禎帝便冊封他為魯王,時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然而,僅僅過了1個月時間,李自成便攻陷北京,並開始向山東用兵。朱以海得到消息後,趕緊乘船向南逃竄,一直跑到浙江的台州,才算是安穩住心神。南明建立後,弘光帝安撫逃到南方的諸王,朱以海被委以防守台州的重任。


弘光小朝廷建立後不久,便陷入內訌當中,由此給清軍大舉南侵提供良機。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南京被清軍攻陷,逃亡未果的弘光帝被俘獲(次年被斬首),南明頓時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為了完成消滅清軍、北伐中原的目標,兵部尚書張煌言、刑部員外郎錢肅樂等人在浙東起兵抗清,並擁立朱以海在紹興出任監國,時在同年七月。



朱以海之所以出任監國而沒有稱帝,是考慮到弘光帝還在世,只有等到他遇害後登基,才能顯得名正言順。但讓朱以海沒想到的是,就在他出任監國之前,唐王朱聿鍵(隆武帝)已在福州稱帝,時在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當消息傳至浙東時,朱以海大失所望,自知若貿然稱帝的話,必然會落下“僭逆”的罵名,因此只能被迫取消稱帝的計劃,就此與皇位第一次擦肩而過。


隆武帝登基後,派人安撫朱以海,並命令他退位歸藩。對於隆武帝的要求,朱以海表示順從,但大學士張國維、熊汝霖等人卻堅決反對,並殺死朝廷派來的使者陸清源,由此導致魯王跟隆武帝之間矛盾激化,史稱“唐魯之爭”。這場持續近1年時間的內戰不僅嚴重消耗了南明實力,而且給清軍大舉南侵提供良機。


次年(1646年)五月,紹興、台州相繼失守,朱以海在張煌言等人的保護下,倉皇地逃往舟山避難。兩個月後,清軍兵不血刃地攻取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俘虜,不久便被殺害。“唐魯之爭”最終落得兩敗俱傷的結局,而朱以海也因主動挑起內戰,個人形象為之大損。



朱以海丟失浙東根據地後,在大將張煌言、張名振等人的輔佐下,以舟山為根據地繼續抗擊清軍。在此期間,朱以海向永曆帝朱由榔稱臣,並自請撤銷監國的稱號,態度異常恭順。然而永曆帝出於籠絡朱以海及其部眾的考慮,特意允許他依舊使用“監國”的稱號,並鼓勵他在浙東一帶繼續對抗清軍。


朱以海在浙東一帶抵抗清軍數年,終因敵我實力過於懸殊,最後敗下陣來,連大本營舟山也被攻佔。永曆五年(1651年)九月,舟山被清軍攻陷,朱以海在張煌言、張名振等人的保護下,倉皇地逃往廈門避難。作為隆武帝的心腹愛將,鄭成功雖然痛恨朱以海當年挑起內戰的做法,但念及他的宗室身份,所以依然對他以禮相待,並將他安排在金門居住。



因為金門不產稻米,所以朱以海寓居當地期間,不得不食用番薯來充飢,因此被民間戲稱為“番薯王”。不僅如此,朱以海自知鄭成功對他猜忌甚深,所以出於避禍的考慮,在遷居金門的次年(1652年),便被迫取消監國的稱號。此後,朱以海僅以魯王的身份自稱,並命令張煌言、張名振等人全力配合鄭成功的軍事行動,由此讓後者消除戒心。


永曆十六年(1662年)六月,永曆帝在雲南被吳三桂縊殺,消息傳至金門後,鄭成功等人無不驚駭失色。此時,張煌言等人以國家不可一日無君為由,勸說朱以海早日稱帝,以便統領南明的抗清事業。但是,張煌言的建議卻遭到鄭成功、鄭經父子的堅決反對(鄭氏父子早有割據自立的想法),最終未能付諸實施。就此,朱以海第二度與皇位擦肩而過。



朱以海此時已抱病在身,而鄭氏父子堅決反對他稱帝的舉動,讓他的情緒和身體變得極差。同年十一月十三日,鬱憤難平的朱以海帶著對皇位的渴望,病死在金門島上,就此結束坎坷的一生,終年45歲。雖然朱以海因主動挑起南明內戰而飽受指責,但他在東南沿海一帶堅持抗清18年,比之那些只知道逃亡的皇帝或王爺們,依舊值得後世的肯定。


史料來源:《南明史》、《東南紀事》、《監國魯王壙志》


文史磚家


前言:魯王朱以海在南明弘光朝廷覆滅之後,在浙東地區建立了一個很小的監國政權。這個政權勢力較弱,還曾經為爭正統而與隆武政權大打出手;被清軍乘機打敗以後,魯王朱以海只得依附於鄭成功。

鄭成功是隆武政權的支持者。他對魯王朱以海只是以禮相待,把朱以海安置在金門居住。

1662年,在南明永曆帝、李定國、鄭成功相繼死後,魯王朱以海在金門也因病死去。

監國政權建立的原因

魯王朱以海得以建立監國政權,其主要原因是在南明弘光朝廷被清軍消滅以後,清廷認為天下大勢已定,於是在全國範圍內強力推行剃髮易服的野蠻法令。這就激起了漢族各階層的激烈反抗。

在浙東地區,已經歸附清朝的浙東明朝官僚士紳階層,不願剃髮易服,自發組織起來反抗滿清的野蠻統治。而當時魯王朱以海正好居住在臺州,順理成章地被浙東地區的士大夫階層擁戴為領袖,自稱監國,建立了一個地方性的反清政權。

與隆武政權的內鬥

魯王監國政權成立後,才得知唐王已經建立了隆武政權。本來魯王朱以海打算取消監國稱號,退藩臺州。可是,浙東的官僚不願喪失權力,堅持維持監國政權的存在。雖然他們僅僅侷促於浙東一隅之地,但是,他們卻野心勃勃,一味與隆武政權針鋒相對,爭奪正統地位。

隆武政權自然也是毫不退讓,極力維護自己小集團的利益。為此。雙方互挖牆角,爭奪地盤和勢力;最後,發展到兵戎相見,大打出手。

清軍乘機出兵,打敗了魯王監國政權,接著,又消滅了隆武政權。

根基不穩,一味依靠軍閥勢力

魯王朱以海沒有自己的軍隊,又沒有雄才大略,只能一味依靠地方軍閥勢力。

他先是倚重總兵方國安和王之仁。這倆人毫不客氣,把地方上的財賦大權全都抓在自己手中;並且把浙東的正規軍全部接管了。而浙東興起的義兵都置之不理,讓浙東的義兵自生自滅。

浙東大批義兵滿腔熱忱,卻沒有糧餉,最後大都無奈解散了。

後來,魯王朱以海又重點依賴軍閥鄭彩。鄭彩是個殘暴不法之徒,不但架空了朱以海,並且殘害了魯王政權的許多大臣,對魯王政權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建立舟山根據地

在鄭彩等軍閥失敗以後,魯王朱以海長期乘船在海上漂泊。

(張名振畫像)

名臣張名振襲取舟山,佔據了舟山群島,把魯王朱以海接下船來,這才算是有了一塊立足之地。

自此,在張名振、張煌言的輔佐之下,魯王朱以海得以穩定下來,魯王監國政權才開始成為清廷的心頭之患。

舟山失陷之後,投靠鄭成功

清兵進攻舟山,魯王政權戰敗。朱以海不得不率殘部前往福建廈門,投靠了鄭成功。

鄭成功是隆武政權的支持者,隨後又遙尊南明永曆皇帝為主。因此,鄭成功對魯王朱以海只是以禮相待,把他安置到金門去居住。

而魯王政權的文武大臣也發生了分化:很多人投靠了鄭成功;而張名振、張煌言始終只願跟鄭成功保持同盟關係,雙方的關係一直很微妙。

(張煌言畫像)

魯王政權最輝煌的事蹟就是1653——1654年張名振三入長江之役。

這三次長江之役雖然因為鄭成功拒絕提供支持,南明大將劉文秀逡巡不前的原因,最終沒能達到戰略目標,但是,其影響極其遠大,引起了清廷的極大恐慌。

復明無望,病逝於金門

1654年,張名振病死於軍中。魯王政權只剩下張煌言一位孤忠之臣,力量極其衰弱。

張煌言在歷經幾年奮戰之後,被捕就義。

1662年,隨著南明永曆帝、李定國的相繼離世,鄭成功孤立無援,憂愁病死。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即位。鄭經對魯王朱以海很不禮貌,甚至就連吃穿用度都不再提供了。

眼看復明大業已經煙消雲散,自己的生活用度也成了問題,魯王朱以海在1662年的11月裡因病死去,結束了自己坎坷起伏的一生。


品茗讀史


朱以海(1618——1662),字巨川,號恆山,別號常石子,山東滋陽(今山東兗州人)明朝宗室、藩王,封地山東兗州,朱元璋第十子朱檀之後。

明朝末期,外憂內患,內有農民起義軍轟轟烈烈,外有滿族鐵騎勢不可擋,中原大地硝煙四起。崇禎十五年,清軍入關,朱以海的封地袞州很快被清軍攻破。他的哥哥朱以派自縊身亡,朱以海躺在死人堆裡,僥倖躲過一劫。

  崇禎十七年,朱以海繼承了哥哥的爵位魯王。但一個月之後,李自成便攻破北京,朱以海只能踏上南逃之路,後來寓居浙江台州。

  崇禎皇帝去世之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朱以海被其任命駐守台州。順治皇帝攻破南京之後,在文武大臣錢肅樂、張煌言、張國維等人的擁護之下,朱以海出任監國,是為監國魯王。

  朱以海初任監國魯王,困難重重,對內魯王朝廷爭權奪利,矛盾激化。對外在他登上監國大位的時候,唐王朱聿鍵就已經在福州稱帝,即隆武帝。雙方面的問題讓朱以海寸步難行,最終因為朝廷文武大臣支持唐王者人數眾多,朱以海退位讓藩,接受朝廷冊封。

  但朱以海並沒有放棄正統的打算,他不惜重金來拉攏臣子的支持。在這樣的一種風氣之下,明朝內部混亂不堪,內鬥嚴重。

  順治三年,清軍大舉進攻紹興。南明殘餘勢力,明顯不是大清鐵騎的對手。朱以海只得再次往更南邊逃亡。在逃亡中,他的家人被清軍俘虜,清軍以此要挾他受降,但是朱以海卻義正言辭抨擊清軍:“平夷我陵寢,焚燬我宗廟。”表明了堅決不受降的決心,因此聲勢大漲。

  唐王被清軍殺害之後,明朝文武大臣奉朱以海為正統,積極策劃復明大事。張名振不失時機地提出了“隆中對”,他向朱以海完整地闡述了先三分天下,建基立國,再收復江南和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建議先攻取清軍兵力薄弱的福建,建立根據後,便以“監國”的大義招攬天下人才,積聚力量,增強自己的實力。與此同時,承諾永曆政權的地位,以此來拖住清軍,進而發展自己的勢力,得以形成清廷、永曆政權和魯監國的大勢。等力量強大之後,用精兵襲取南京,則明朝復興有望。

  張名振的建議在初時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到後來,魯監國又不可避免的與永曆政權發生內鬥,最終消耗力量,便宜了清軍。

  永曆七年,取消監國名義,後病故於金門。據說朱以海素來都有哮疾,後來被一口痰憋死了。


時光隧道2019


清順治八年即1651年8月,清朝總督陳錦等率兵攻舟山。九月初二城陷,朱以海又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而鄭成功原為隆武帝政權的堅決支持者,不滿朱以海大敵當前還與隆武帝自相殘殺,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但念朱以海是明朝宗室,還是以禮相待,安排他居住於金門。次年三月,朱以海取消監國稱號,在海上與鄭成功聯合各部義軍,堅持抗清多年,直到康熙元年即1662年十一月十三日在金門病逝,結束了他坎坷的一生。





枕千古


公元1644年,最後一任魯王朱以海被冊封。可是,在那一年,清兵已經攻陷了明朝都城北京,大明王朝覆滅了。明王朝淪陷後,皇親國戚在中國南方先後建立起多個小政權,史稱“南明”。朱以海也在抗清義軍和明朝故吏的支持下,在紹興成立了明魯王監國政權,勢力一度控制了浙東紹興、寧波、溫州、台州一帶。

沒過多久,這支臨時拼湊起來的軍隊就全軍潰敗。朱以海也逃亡至福建、浙江沿海一帶繼續抗擊清軍。公元1652年,朱以海在廈門客死他鄉。從此,殘存的明朝勢力最終滅亡。

1959年,臺灣金門發現了朱以海的墓葬。出土了《魯王監國朱以海壙志》等文物。墓葬的發現,意外地澄清了一件歷史冤案。《明史·諸王列傳》記載,朱以海被鄭成功沉入海中,但《魯王監國朱以海壙志》卻記載這位王爺是因喘疾而逝。朱以海死於1662年11月,而鄭成功已於同年6月病故。因此,朱以海被鄭成功謀害的傳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野史共享


簡單一句話:朱以海素來都有哮疾,後來一口痰卡在喉嚨中,就這樣生生的被憋死了。

朱以海為明朝宗室、藩王,封地山東兗州,朱元璋第十子朱檀之後。明朝末期,外憂內患,內有農民起義軍轟轟烈烈,外有滿族鐵騎勢不可擋,中原大地硝煙四起。崇禎十五年,清軍入關,朱以海的封地袞州很快被清軍攻破。他的哥哥朱以派自縊身亡,要不是躲在死人堆裡,朱以海也難逃一死。

崇禎十七年,死裡逃生的朱以海繼承了自己哥哥的爵位魯王。但是襲爵一個月之後,李自成便攻破北京,朱以海只能踏上往南的逃亡之路,後來寓居浙江台州。

明朝崇禎皇帝去世之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嗎,朱以海被其任命駐守台州。順治皇帝攻破南京之後,在文武大臣錢肅樂、張煌言、張國維等人的擁護之下,朱以海出任監國,是為監國魯王。

朱以海初任監國魯王,困難重重,對內魯王朝廷爭權奪利,矛盾激化。對外早在他登上監國大位的時候,唐王朱聿鍵就已經在福州稱帝,即隆武帝。雙方面的問題讓朱以海寸步難行,最終因為朝廷文武大臣支持唐王者人數眾多,朱以海退位讓藩,接受朝廷冊封。

然而朱以海並沒有放棄正統的打算,而是不擇手段拉攏臣子,經常不惜重金買來臣子的支持。在這樣的一種風氣之下,明朝內部混亂不堪,內鬥嚴重。

順治三年,清軍大舉進攻紹興。南明殘餘勢力,明顯不是大清鐵騎的對手。朱以海只得再次動身,往更南邊逃亡。在逃亡過程中,朱以海家人被清軍俘虜,清軍以此要挾他受降,但是朱以海卻義正言辭抨擊清軍:平夷我陵寢,焚燬我宗廟。表明了堅決不受降的決心,由此聲勢大漲。

唐王被清軍殺害之後,明朝文武大臣奉朱以海為正統,積極策劃復明大事。張名振不失時機地提出了隆中對,他向朱以海完整地闡述了先三分天下,建基立國,再收復江南和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便秘忙先攻取清軍兵力薄弱的福建,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隨後以監國的大義招攬天下人才,逐漸積聚力量,增強自己的實力。與此同時,承諾永曆政權的地位,以此來拖住清軍,進而發展自己的勢力,得以形成清廷、永曆政權和魯監國的大勢。等力量強大之後,用精兵襲取南京,則明朝復興有望。

張名振的建議在初時起到了巨大的重用,魯監國確實實力大漲。但是到後來,魯監國又再次不可避免的與永曆政權發生內鬥,最終消耗力量,便宜了清軍。

永曆七年,取消監國名義,後病故於金門。據說朱以海素來都有哮疾,後來一口痰卡在喉嚨中,就這樣生生的被憋死了。




斜眼觀世界


魯王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魯王朱檀之後,封地在山東兗州。繼明朝和南明弘光政權相繼滅亡後,在浙東建立了一個既弱小又短暫旳監國政權,可惜勢力太小空有其名,後無奈因被清軍擊敗只得依附於忠於隆武政權的千古名將鄭成功,被其以禮相待安置於金門。後於公元1662年11月13日憂鬱成疾病逝金門客死異鄉,結束了自己不幸坎坷悲涼悽慘的一生。


小龍女5505


朱以海,南明監國魯王。崇楨十七年,襲魯王封爵。次年,清兵陷南京,張國維、錢肅樂等起兵浙東,擁他在紹興監國。與在福建稱帝的唐王政權相傾軋。紹武元年,清兵攻取浙東,流亡海上,走石浦,依附張名振,後至舟山。永曆七年,取消監國名義。後病死臺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