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选讲师的标准是啥?王立群:一要年纪大,二要长得丑

《南方人物周刊》在评选“中国魅力50人”时,对他的评价是:“王立群是《百家讲坛》中的一把慢火,温和持久。”

但王立群却风趣幽默地打趣道:

中央电视台选《百家讲坛》讲师有两个标准,一是要年纪老,二是要长得丑。

像我一张脸惨不忍睹,不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听众注意的是我讲的内容。”

《百家讲坛》选讲师的标准是啥?王立群:一要年纪大,二要长得丑

就是这样一位幽默风趣的先生,以一己之力,为学生带去如沐春风般的教育,也让《史记》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文学与教育流淌在人们心间。

身患疾病、年过半百,依旧是讲台上“打不倒的小强”

河南大学学生说:“能在河南大学课堂上,天天聆听他讲课,那简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王教授面对赞誉,有清醒的认识,他说:“教书育人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情。站在三尺讲台上侃侃而谈是我的幸运和幸福。”

在河南大学从教30年,30年岁月沧桑,不变的是那颗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心。

《百家讲坛》选讲师的标准是啥?王立群:一要年纪大,二要长得丑

2008年,年过半百的王立群教授,原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但却因为超负荷工作而生病住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心脏搭了6个支架。

生病期间,他仍牵挂着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毕业论文都是他在病床前指导完成的。出院之后,他立即走上讲台。

一身笔挺的深蓝色西装,白衬衣,庄重而得体,扫去疾病带来的阴霾,王立群教授精神抖擞地站在讲台上。

他的课是幽默博学谦和而豁达的,讲座的内容是随意的。

从知识到理念,从个人到社会,从教书到育人……

3个小时,王教授没有辅助课件,没有讲稿提纲,但他的思路清晰,表达清楚,常常还会用幽默的话语引得台下掌声不断。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王教授是中华文化坚定的传承者。

在他的课堂上,始终强调“爱国”“操守”和“自强”。“不光要学会科学的文化知识,也应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

是王教授教学生涯贯彻的理念。

与许多教授不同的是,王教授不仅有高校学生,还有一群特殊的学生,那就是观众们。

《百家讲坛》选讲师的标准是啥?王立群:一要年纪大,二要长得丑

慢条斯理地讲述,观众有了帝王将相奔来眼底,历史浮沉涌上心头的体现。他让《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立群先生对项羽有独到见解,以《史记》为蓝本,用现代视角为观众描绘了各类人物,比如:

具有旷世才能而又狂妄自大的项羽;

凶狠暴虐而又具有政治家风范的吕后;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褒贬不一的秦始皇……

他将一个个历史人物讲述得生动形象,跃然纸上。

《百家讲坛》选讲师的标准是啥?王立群:一要年纪大,二要长得丑

对待广大的“学生们”,他有着自己的一套教育法则。同样,他对教育认识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

童年时期险些无书可读,为人师后把“做人”放在首位

别看如今的王立群教授,是人们公认的“大家”,在学术界有德高望重的地位,可他的童年却也是不为人知的心酸。

《百家讲坛》选讲师的标准是啥?王立群:一要年纪大,二要长得丑

13岁那年,王先生学习成绩优异被保送,他在家满心欢喜地期盼着初中生活。经历了漫长的等待,现实给了他重重的一击:他未被录取。

王先生不甘心,现实的不公并不能阻挡一位少年对知识的追求。

他进入了一所私立学校,处于半工半读的状态,工作得到的钱要为学校买桌子、书本、粉笔……干粮也需要自己备足。

他去拉车,到钢铁厂砸矿石,巨大的矿石要砸到鸡蛋般的大小,稍稍一偏就会砸到自己手上,所以当时每个同学手上都长着脓包。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完成了3年学业。

原想着这糟糕的一切终于要结束了,不料历史重演。在初升高时,他考了5个100分,心想这次应该稳了。

周围的同学相继得到录取通知书,唯独自己迟迟没有拿到。

他明白了,不公平又一次发生了,只是因为自己出身不好。王先生没有执着于考试,他开始在开封市当小学教师。

7年时间,他教了语文、数学、书法、美术、音乐,可谓全方位发展。

《百家讲坛》选讲师的标准是啥?王立群:一要年纪大,二要长得丑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王立群下定决心报考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当时他面对三大困难:缺少教材,没有学过大学教程,工作繁忙。但最后他都一一克服,公平地考取河南大学。

在那之后,他愈加珍惜教学机会,也始终把“学会做人”放在教育之首。

不一样的教育方法,王立群这么说

1、勿读死书,学校教育应将做人放在首位。

王立群先生说:“学校,书始终是最重要的。古代书院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把做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政府支持看重育人功能,不是单纯写字读书,首先要学会做人,然后才有专门知识。”

王立群在历史知识的讲解中,也是充满着对人生的思考。

比如他对人生的参悟:

人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接力赛,有时领先,有时落后,但是你只要在路上就有机会、

及时行乐,就像是一支兴奋剂,它能点燃幸福的华章,也能加速生命的衰败,所以人还是适当的一些节制。

2、用诗词来进行家风家训教育。

让我们看看王立群教授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精彩点评,可谓是幽默风趣,充满着现代化气息。

《百家讲坛》选讲师的标准是啥?王立群:一要年纪大,二要长得丑

他认为王维是“终南山的佛系男神”,说李白的诗集是一部“狂人日记”,说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是北宋版“舌尖上的中国”,称李商隐的《无题》写的是一场“确认过眼神”的美丽遇见与回肠荡气的无奈转身。

他让晦涩难懂的诗词变得浅显易懂、精彩纷呈。他也强调,用诗词来进行家风家训的教育,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今的王立群,年近八旬依旧坚持学术,明明“红透半边天”依旧活得低调质朴。

莫叹前人无圣贤,世间已有王立群,他的精神和他的教育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