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巧姐的描述那么少,为何能进入金陵十二钗?

微影悼红



巧姐是贾琏和王熙凤唯一的女儿,也是荣国府长房唯一的第四代,前八十回,巧姐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婴儿或者幼儿,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巧姐给人的感觉也是一个小小的孩童,这个时候的她甚至还没有名字,因为刘姥姥的到来,王熙凤考虑女儿生日不好,一来想借刘姥姥这个贫苦的老太太给起个名字,怕是还压的住;二来刘姥姥年高硬朗,也算是借寿。于是刘姥姥欣然应允,为她取名为“巧姐”。用的是以毒攻毒的法子,寓意遇难成祥、逢凶化吉,皆从这个“巧”字上来。

巧姐在前八十回的戏份虽然很少,大约总共出场不过三四次,也没有一句台词的描写,但巧姐很重要,她是嫡出,是十二钗里结局最好的一个。而且巧姐的结局是曹雪芹最具积极性的一个。这与他动辄避世的做法有相当的反差。

读者只要一提到巧姐,总是和“幸运”“善报”联系起来,这是与她的姑姑们相比,但巧姐她首先是位列薄命司里十二钗之一。说到底,她的“薄命”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底色。巧姐的不幸。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幼年丧母

贾府被抄,凤姐被休,哭向金陵继而死去,巧姐被卖。这几件事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段内密集发生的。参考众小姐入住大观园的第一年,也就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巧姐还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幼儿,三年后大观园诸芳离散,巧姐最多是个六七岁的孩子。凤姐对女儿巧姐的爱是很深的,巧姐出花,作为母亲的王熙凤立刻安排五件大事: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传令厨房忌煎炒;与贾琏分房半个月;拿大红尺头给奶娘丫头亲近的人裁衣裳;打扫了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天不放回家。

巧姐是母亲王熙凤的心头肉,对于这个女儿,凤姐很用心思,刘姥姥为巧姐分析她所谓的不好的生日,又给她起寓意吉祥之名,凤姐很是感激刘姥姥,吃的穿的用的,凤姐送给刘姥姥半炕的东西,和第一次进荣府打秋风,凤姐的应付相比,这一趟,王熙凤不但喜欢上了这个村野老妪,对她还有着一份感激之情,这种感情的建立,巧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纽带。

真正爱巧姐的母亲的去世,家族中的其他人自顾不暇,没有人在乎巧姐的死活,亲舅舅和族兄甚至还打起她的主意,拿她去换银子呢。失去了母亲,巧姐其实已经变成了真正的无依无靠的孤儿。



缺失父爱

虽说《红楼梦》时代男最女卑观念严重,但享受过高质量父爱的姑娘也不少,比如薛宝钗、香菱、林黛玉、妙玉等。包括王夫人和凤姐在娘家也是很受父亲重视的。可是贾府里的姑娘虽说是金尊玉贵的娇养着,贾母、王夫人也是很重视女孩儿的教育和养成,可是细细数来,贾府里的姑娘貌似都是缺少父爱的,贾政对女儿算是稍微正常一点,迎春、惜春两个完全是缺少亲情的,更不要提父爱了。

年幼的巧姐也是一样,父亲贾琏完全无视她的存在,她出天花,性命危在旦夕,父亲贾琏丝毫也不在意,只顾自己找多姑娘猎艳快活去了。人家多姑娘还提醒他你女儿在出花儿,家里供着娘娘,你作为父亲也该戒两日。贾琏直接答复,谁让他快活他就认谁是娘娘,哪里管得了什么娘娘!巧姐的性命在贾琏的眼里,根本比不上自己的欲望重要。若说贾琏最受诟病的地方,莫过此事,巧姐有父亲,和没有也差不了多少。

家族获罪被抄

女孩儿不受重视,本来在封建社会也属常态,以贾府的传统,对待家族里的姑娘是十分厚待的。不管怎么样,巧姐是荣国府长房嫡出长孙女,照样的金奴银婢。可是巧姐还未成年,贾家突遭大难,获罪抄家,大厦倾覆,家族人等飞鸟各投林。母亲死去,父亲获罪,有能力的大伯母李纨冷眼旁观,眼睁睁的看着巧姐深陷泥坑而不伸与援手。年幼的巧姐如飘萍般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与地狱仅一步之遥。

被亲舅舅王仁和族兄卖到烟花巷

“家亡莫论亲”,家族败落,舅舅王仁不顾骨肉亲情,伙同贾族中人,竟将亲外甥女卖到烟花巷。


巧姐最后成为纺绩村妇并不是她薄命的落脚点,以上四点才是。

巧姐挤身金陵十二钗,和出场多少以及年龄关联并不太大,关键在于她蕴含的信息量以及作者想通过她表达的主张。


屏山品红楼


一、贾府嫡系千金小姐,金钗正册名正言顺。

《红楼梦》人物众多,长幼有序,男女老幼济济一堂。有老必有小,其中贾琏与王熙凤,只有一个女儿,原名大姐儿,因为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为其取名巧姐,寓意七夕乞巧节,能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巧姐从小多病长大多灾多难,王熙凤虽然为人狠辣,但是对女儿是真心的疼爱,万千宠爱于一身。

“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入选的都是四大家族或与四大家族有密切关系的千金小姐,巧姐是宁荣二府的第五代中惟一一个女孩子入选“金陵十二钗”正册。她历尽苦难,劫后余生,也算是给宁荣二府留下了一点儿血脉。

二、为狠舅奸兄作铺垫。

巧姐出生之日,正是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时期,由于她年纪尚小,性格还未形成,所以在书中描写不多,处于陪衬地位。

《红楼梦》巧姐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脂砚斋批语表明,巧姐应在贾府事败后为“狠舅奸兄”卖入青楼之地,后刘姥姥将巧姐救出,最后嫁给了刘姥姥外孙板儿。“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脂砚斋批语说:“小儿常性,遂成千里伏线。”这也是曹雪芹预设的人物结局。

巧姐进入“金陵十二钗”,是为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到“树倒猢狲散”后,一系列人物“乱哄哄你唱罢我登场”落井下石丑态恶行的延续作铺垫,其“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卑鄙凶残,令人发指。无依无靠的巧姐被卖入青楼、沦为娼妓之时,被侠肝义胆的刘姥姥救出,“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是对其母王熙凤“积阴德”的“善有善报”。

三、与刘姥姥命运相连。

贾府的“三春”都去了,贾府也完全败落了,飞鸟各投林。贾府“家亡人散各奔腾”,“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树倒猢狲散”面前,贾府主子们之间的勾心斗角,骨肉相残,人世冷暖,亲人间落井下石,狠舅奸兄作恶多端,李纨对家族衰败无动于衷,守着自家的金银眼睁睁看着巧姐被卖入妓院,尽力相助的只有刘姥姥和被贾府嫌弃的一些小人物。

巧姐的命运是与刘姥姥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巧姐可能跟着从此板儿过上了虽贫苦却真正幸福的生活,正如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田园生活,她的活着也与远嫁的探春一样,不失为贾府宁荣二公血脉得以保存的最完美结局。


青山红豆心


《金陵十二钗》正册要与《红楼梦十二曲子》对照来看。《红楼梦》曲子警幻仙子明确说了“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十二首曲子并不单单讲了十二个人,有的曲子干脆讲了一件事。巧姐儿之所以进入金陵十二钗,恰因为曲子【留余庆】就是讲了一件事。

(一)

《红楼梦》前八十回结束前,巧姐儿都是个孩子,出场更是了了,很多读者觉得为何巧姐儿会进入《金陵十二钗》?原因很简单,巧姐儿能进入金陵十二钗,主要归功于《红楼梦》曲子【留余庆】讲了王熙凤偶然做了件好事,接济了刘姥姥,给女儿巧姐儿留下了余庆福报,最后贾家大厦倾颓,狠舅奸兄都不管巧姐儿的时候是刘姥姥收留了巧姐这件事!

【留余庆】属于“感怀一事”,与其相同的还有【枉凝眉】【晚韶华】都是以说事为主。其实《红楼梦十二曲》都在叙事,是近代红学非要将其与《金陵十二钗》对照,这才有了对应《金陵十二钗》正册的说法。我个人认为并不妥当。


(二)

巧姐儿的故事应该在八十回后,当有几个章节写她如何被刘姥姥救助。归功于通行本和八七版电视剧的演绎,巧姐被狠舅奸兄卖了,被刘姥姥倾尽家财千里迢迢赎回来被认定为实情,我却并不同意。

首先,刘姥姥偌大年纪根本不可能千里迢去救人。古人出行是大事,行动范围也受到政府严格限制,几乎不会超出百里范畴,否则一律当流民处置。贾家,薛家,林黛玉等来往,一定会有齐全的手续“路引”才可以,而冷子兴之所以被告“来历不明,告到衙门里,要递解还乡”,就是因为他本身就是非法流民,不过仗着贾家,才可以南来北往的跑来跑去,才可以京城定居!而刘姥姥一介老妇人,根本办不下来那个远途“路引”!

其次,“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有两种解释。第一,贾家败了,巧姐儿不得已投靠舅舅王仁门下,结果舅舅将她仅有的一点生活费用金银细软贪墨了就不再管她。第二,奸兄(贾芹?)虚情假意说要帮她,实际是要卖了她,结果刘姥姥不知怎么突然出现,要么被卖后赎出了巧姐儿,要么还没卖成就救了巧姐儿。最后收留了她。但我认为刘姥姥绝无能力倾家荡产救巧姐儿。她得自贾家的银钱一定买房置地了,这都不是短期能脱手的东西。刘姥姥不可能靠自己救巧姐儿。十有八九还是王熙凤贾琏想了办法,刘姥姥是执行者,最后收留巧姐儿是一定的。但钱未必是刘姥姥倾家荡产出的,也绝不可能奔波千里救人。



(三)

【留余庆】讲的就是福报的故事。王熙凤一生不相信阴司报应,行事狠辣,不计后果。不给自己留福德,结果只做了一件好事,不过施舍了刘姥姥一次就得到了莫大福报,我相信最后王熙凤一定会对自己的过往后悔不跌。

而巧姐儿能入金陵十二钗,全在于【留余庆】所讲的事。八十回后,她被刘姥姥救助的章回是作者宣扬因果报应至关重要的环节。巧姐儿的作用不下于秦可卿。所以巧姐儿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实至名归!至于《红楼梦》曲子【留余庆】我认为是巧姐儿与刘姥姥的合传!

综上,巧姐儿因为刘姥姥,必然可入《金陵十二钗》正册且非常有警世的作用。巧姐儿作为应劫之人,刘姥姥是破劫之人。而《红楼梦》曲子【留余庆】才是令世人不断玩味的精彩篇章。当然,我认为刘姥姥救巧姐儿绝不可能倾家荡产奔波千里,更多是出力以及收留了巧姐儿。这也符合当时社会的实情以及刘姥姥的家庭现状。

注:从曲子解释巧姐儿为何入《金陵十二钗》正册更容易。否则为何入《金陵十二钗》很难说,八十回够故事应该更精彩。刘姥姥如何救了巧姐儿这事很关键!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我们要来弄清楚巧姐的身份,是王熙凤的女儿,也是荣国府彻底衰落前,最后一位千金小姐。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家到了后来,不仅经济衰退,而且人口稀少。贾珠死了,只有一个孩子贾兰,贾琏只生了巧姐一个孩子,宝玉还没有结婚,所以也没有孩子。因此荣国府这边到了这一辈只有两个孩子了。

宁国府那边贾珍只有贾蓉一个孩子,而贾蓉一直没有孩子,秦可卿死了以后他又娶了一个也没生。 所以说巧姐在荣宁二府的地位是相当高,她能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也算是代表吧!


在前80回中,因为巧姐年龄太小,所以出场并不多,她生病了,刘姥姥给她看病,说是撞客着了,并给她取名字叫巧姐。另外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她和板儿的因为柚子和佛手结缘,下文埋下了伏笔。

我们来看看巧姐的判词和红楼梦曲子 。

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 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巧姐的结局是嫁给了板儿,留在了乡村,成了一名村姑。整个判词和红楼梦曲子似乎主要是针对凤姐而言,说凤姐因为救济了刘姥姥,所以留余庆给女儿,也就是积了阴功给女儿,所以巧姐才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免遭祸患。

也是作者在警醒世人,让大家多做善事,然后可以积德荫庇子孙!


我想这也许就是巧姐能够位列十二钗正册的原因吧!


凡眼看红楼


巧姐,荣国府王熙凤和贾琏的女儿,因为七月初七生日,王熙凤觉得生的日子不好。脂砚斋有几条批语,说:“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又说:“柚子,即今香圆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

巧姐,寄托了曹雪芹的一部分理想,所谓事事不可如意,月亮也不是日日圆,曹雪芹笔下巧姐的母亲得意时好似凤凰,贾家败落以后,就是落地的凤凰,民间有句俗语,这里就不多作解释了。王熙凤自己是从来不相信阴司报应的,可巧,巧姐又常生病,自己又没有生下个男孩,生怕巧姐有什么不测。一个不相信神的人,却要拜花神,说明王熙凤也有心虚的时候,王熙凤怕了,关系到自己最亲,最重要的人的时候,王熙凤害怕了。

提起 巧姐,不得不说刘姥姥,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因巧姐又病了,王熙凤与刘姥姥闲话家常巧姐是如何又病的,王熙凤说太太给了一块糕风地里吃了扑了风,受凉之意。刘姥姥说是小孩子家到了生地方,眼里头又干净,是见了什么神,撞了客。最后刘姥姥建议,“富贵人家养的孩子多太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儿委屈,再她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少疼她些就好了。” 王熙凤便说大姐儿还没有名字,便请刘姥姥取一个,意在“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家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她。”刘姥姥听说大姐儿生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便给她起名巧姐,“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日后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从这‘巧’字上来”。名字来源于刘姥姥所赐。

不知道读者有没有注意到,刘姥姥讲的一个典故,一个女孩大雪天抽柴火的故事,多半说是薛宝钗,又有说是王熙凤等等,,,,,,我个人认为像巧姐,当然理由颇多,就不一一道来了。红楼梦本是迷,还需要红学朋友们不断的深挖。

话归正题,巧姐为什么成为十二钗,原文是这样表述的: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十数个大厨,警幻仙子对其说出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并言及“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可见“紧要者”三个字,即12个非常重要的女子,不一定才貌双绝,如宝琴就没入选。细看正钗里面的人物都具备身份、地位、相貌、才华,等特点,巧姐有个巧字,经历过逢凶遇难的波折,自身多灾多病,不得不以贫苦来化解,正所谓“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关于巧姐,其实还有很多没有解释和抒发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只捡“紧要的”,说了一说。最后还是要说红楼梦是一个谜,巧姐更是一个谜,等待着各位红学朋友们多多指点,教导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