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后妃们的这种鞋据说是用来“遮丑”的

清代满洲妇女和汉族妇女是有很大不同的,尤其在穿着上表现的很明显。我国汉族妇女从唐代开始崇尚小脚,到五代出现缠足陋习;在宋代,缠足风气盛行。明代宫女不缠足,只要一选入宫,就要解去裹脚布,以便于在宫中行走服役。清代汉族妇女仍从旧习缠足。

清宫后妃们的这种鞋据说是用来“遮丑”的

清代满洲妇女最喜爱穿高底鞋。关于满洲妇女的高底鞋得来历,归纳一下有几种说法:一是工作需要。满洲女子和男子一样,经常上山劳作,像采蘑菇,捡松子等等。而长白山气候湿润,会有露水打湿女子的裤脚。为此,女子们便穿上了高高的木底鞋。二是防止蚊叮虫咬。女孩子细皮嫩肉,担心被树丛和草丛中的蚊虫叮咬,她们便有意识弄高鞋底,这样,高底女鞋便应运而生了。三是为了渡过水塘。这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多罗甘珠的父王被人害死,他们的城池阿克敦城也被敌人夺走。多罗甘珠为了替父王报仇,便带领众人前往阿克敦城。可是,阿克敦城周围已经开凿了护城河,里面有很深的水塘。

清代满洲妇女和汉族妇女是有很大不同的,尤其在穿着上表现的很明显。我国汉族妇女从唐代开始崇尚小脚,到五代出现缠足陋习;在宋代,缠足风气盛行。明代宫女不缠足,只要一选入宫,就要解去裹脚布,以便于在宫中行走服役。清代汉族妇女仍从旧习缠足。

清代满洲妇女最喜爱穿高底鞋。关于满洲妇女的高底鞋得来历,归纳一下有几种说法:一是工作需要。满洲女子和男子一样,经常上山劳作,像采蘑菇,捡松子等等。而长白山气候湿润,会有露水打湿女子的裤脚。为此,女子们便穿上了高高的木底鞋。二是防止蚊叮虫咬。女孩子细皮嫩肉,担心被树丛和草丛中的蚊虫叮咬,她们便有意识弄高鞋底,这样,高底女鞋便应运而生了。三是为了渡过水塘。这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多罗甘珠的父王被人害死,他们的城池阿克敦城也被敌人夺走。多罗甘珠为了替父王报仇,便带领众人前往阿克敦城。可是,阿克敦城周围已经开凿了护城河,里面有很深的水塘。

清宫后妃们的这种鞋据说是用来“遮丑”的

多罗甘珠想出了一个办法,每个人在两条腿上各绑上一根木棍,像高跷一样,便顺利渡过了护城河,杀死了敌人,夺回了阿克敦城。受到这个木腿的启示,满洲女子便发明了高底女鞋。四是为了遮丑。满洲女子从来不裹脚,都是大脚。可是,入主中原以后,满洲女子看到汉人女子都裹脚,讲究三寸金莲,认为脚大是很丑的事情。到清代中晚期,有些满洲女子甚至学汉女裹小脚,朝廷多次警告,都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满洲女子为了遮住脚大的缺点,便穿上了高底鞋,大脚便被遮住了。

不过,我们认真分析上面四种说法,明显感到有些失之偏颇。比如为了工作需要,即满洲女子在入关前,受长白山潮湿气候的影响,怕露水打湿了裤脚,便穿上了高底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穿这种高底鞋的妇女,一般为满洲贵族女眷,或是一般妇女在闲时才穿用,因为下地劳作的妇女是无法穿用这种高底鞋的,而且,满洲妇女的旗袍一般都很长,盖过鞋面甚至鞋底,遮住大脚一说自然也不成立。

满洲女子穿的这种高底鞋又称为“旗鞋”“马蹄底鞋”。旗鞋又分为“花盆底鞋”“元宝鞋”两种。花盆底鞋的鞋跟较高,一般为3寸以上,就其形状而言,是两头宽大,中间窄小,极具曲线美。鞋底的胎为木质,这是满洲原来“削木为履”习俗的反映。木胎的外面,一般用细白布包裹起来,并在不着地的四面用刺绣或是穿珠加以修饰。

这种鞋由于跟较高,又是中间细,一般为青年女子所喜爱。但是,在清宫之中,那些养尊处优而又上了年纪的后妃们也常穿用。慈禧晚年就穿用花盆底鞋,鞋上满缀莹润的珍珠。另一种是元宝鞋,是就鞋底的形状而言。这种鞋底也是木质,外罩白细布。这种鞋一般不作太多修饰,但也不可一点不装饰,因为鞋面或鞋底四周如果全是素而无花,则被视为凶鞋,不能穿出去。

清宫后妃们的这种鞋据说是用来“遮丑”的

同时,装饰多少,质料好坏,也是贫富、地位高低的象征。所以,元宝鞋也要适当粉饰,这种鞋以其沉稳而受到中老年妇女的喜爱。

实际上,清宫中的女子们,平时不会总穿高底鞋,不管是花盆鞋还是元宝鞋,穿上去都不如布底鞋舒服。所以,她们更多的时候,尤其是非正式场合,还会穿普通的布底鞋,只有在公开场合需要穿用的时候,才会穿上。

来源 :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