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真的看不起中醫,死活不肯用中藥嗎?

用戶163714886


雖然不想打擊義和團,但是中醫從古到今一直都是很落後的。這是因為醫學在古代很難作為一門學科去大規模推廣,這是類似醫館小規模作坊型發展。寫的醫書也沒有作為課堂去學習。唐朝時代的阿拉伯,已經擁有了世界第一家醫院,並且醫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大規模推廣。並且因為在東西方中間,可以獲得東西方國家的先進醫學。所以當時的阿拉伯數學醫學全球領先


執行者


孫中山在談及中醫與西醫的區別時,說過這樣一句話:

“一隻沒有裝羅盤的船,也可能到達目的地;而一隻裝了羅盤的船,有時候反而不能到達。但是我寧願利用科學儀器來航行。”

孫中山將中西醫分別比作一艘航船,西醫比中醫多了一個羅盤。這個羅盤,就是中醫與西醫的本質區別:西醫注重科學,中醫注重經驗,二者各有千秋。

從這句話裡,孫中山並沒有明確地褒獎西醫,也沒有明確地貶低中醫。孫中山只是說,他更相信科學。

“科學”這個詞眼,放在現在稀疏平常。在孫中山那個年代,則是所有新青年張口必談的詞語之一,與“科學”同等地位另一個詞語,叫“民主”。陳獨秀先生親切地稱這兩個詞為:賽先生、德先生,並把這他們視為拯救中國的法寶。

孫中山在中國搞革命,避不開民主,也避不開科學。

既然孫中山認為西醫更加科學,他自然就更加偏向於西醫。事實上,孫中山並非盲目地崇信西醫,因為他的學生時代,學的就是西醫。

1886年,孫中山入讀博濟醫學堂,也就是中山醫科大學的前身。在這裡,孫中山見識到了許多聽都沒聽說過的“新鮮事兒”。

比如說,過去找醫生看病,醫生經過望聞問切之後,提筆在紙上唰唰唰寫下一大堆字,照這個藥方去抓藥煎湯喝了即可。學了西醫之後,醫生通常會給病人開幾粒藥丸回去,吃下去沒過多久便會痊癒;有時候,還會在病人的肚子上剌個口子,然後縫起來,過了一段時間也會痊癒。

西醫的很多操作,簡直刷新了孫中山的世界觀——破開肚子不僅沒有把人殺死,還把人救了!

於是,孫中山拼命學習各種西醫技能。

據說,孫中山在大四那年,就已經能夠主刀膽囊切除術。離開博濟醫學堂之後,孫中山又到香港西醫書院學習西醫,並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完成5年的學業。後來,孫中山又在澳門開了一家診所,因其醫術精湛,名噪一時。

有這樣的履歷,孫中山拒絕中藥並沒好什麼奇怪的。

1925年1月24日,孫中山因為肝癌晚期,一病不起。親友及部下病急亂投醫,找來名醫葛廉夫為他把脈。孫中山知道葛廉夫這個名字,也知道他是有名的中醫,心中略有排斥的意思,並毫不避諱地對葛廉夫說道:

“予平生有癖,不服中藥。”

這句話是說,我平生有個怪毛病,就是不肯服用中藥。言外之意,您別費那個勁兒了,即便開了藥,我也不一定會吃的。

葛廉夫無奈,只好搖了搖頭離開。

隨後,孫中山在親友的簇擁下,在協和醫院進行手術。

2月18日,手術失敗。在醫生的建議下,孫中山辦理出院手續。孫中山在革命之前好歹也是個名醫,後來因為“學醫救不了中國人”,才投身革命。病沒有痊癒,醫生建議病人回家休養,孫中山豈能不知這是醫生放棄治療?

回到家中(鐵獅子衚衕行館),孫中山已經絕望。可是孫中山的家人和好友仍然覺得還能救一下,或許,西醫辦不到的事情,中醫可以辦到?

於是,家人找來五四運動倡導者胡適,讓他來勸導孫中山。孫中山見到胡適,還帶了一名老中醫陸仲安,當即知道他的來意,便撐起身子,艱難地說道:

“適之!你知道我是學西醫的人。”

即便病的快死了,孫中山對中醫依舊排斥如以往。

不過,他的親朋好友卻並不這麼想,包括胡適。秉著“管他有沒有效果,先試試再說”的態度,胡適請陸仲安為孫中山把脈問病,之後,陸仲安為孫中山開了一方藥,便離開。

3月12日,孫中山病逝家中。死時,家裡堆放了各種藥,包括中草藥。

孫中山先生拒絕服用中藥,並不代表他對中醫有意見。恰恰相反,他始終認為不論中醫還是西醫,目的都是治病救人,能把病治好才是評判中西醫好壞的唯一標準。孫中山生前曾為一名老中醫裘吉生題詞“救民疾苦”,可見孫中山並沒有看不起中醫,他是看不起糊弄玄學的江湖郎中。


祗樹


確實如此。

中醫在近世以來,都是遭到批判的對象,尤其是脈象這些理論,在當時人看來,都是跳大神的行為。孫中山也不例外,他對中醫亦是毫無好感。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孫中山應邀北上,共同商議國家大計。

  • 但是,孫中山剛剛抵達北京,就因為長期的身體勞累而垮掉了,病情極為兇險,醫生診斷是罹患肝癌,而且還是癌症末期。


令大家沒有想到的是,圍繞著如何治療孫中山的問題,竟然引發了一場中西醫之間的較量——

孫中山遺囑的見證人之一張靜江,力主請中醫治療;湯爾和等人則對此表示反對。事情就這樣僵持著。

由於孫中山的病情牽動著很多人的心,再加上對他的治療一直處在中西醫之間的搖擺不定,隨即引發關於醫學的爭論。

其中,1925年湯爾和直接在《晨報》上發表《關於孫中山病狀的疑問》一文,質問汪精衛等人以中醫治療的主張:

  • 我敢放肆說一句,中醫要講醫理那是完全站不住的……若使我們同他講癌的形狀、種類、轉移等等,他說那是外國語。


當然了,這個時候中醫還沒徹底被輿論打垮。

等到1929年餘雲岫提出《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的時候,中醫才徹底陷入被動的局面。


HuiNanHistory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稀奇,很多西醫都是這樣。

大家如果去國外看看,就會發現除了日韓和少數東南亞國家,洋人根本不相信中醫。

這主要式西醫建立在現代化學醫藥基礎上,有一整套科學作為依據。

但中醫缺少足夠的科學支撐,洋人當然不會相信。

其實不相信中醫的人,在當年是很多的,曾經一度中國知識分子聯名要求取締中醫。

毛主席沒出過國,沒學過醫學,但他也生病就找西醫。

除非西醫實在久治不愈的病症,毛主席才去偶爾吃吃中藥,平時是不找中醫醫生的。

毛主席沒學過醫學尚且如此,孫中山當然更別說了。

孫中山本人就是西醫,在香港大學前身的醫學院學習,費勁千辛萬苦才畢業。後來他自己在澳門、廣州行醫,收入頗高,也很有名氣。

這些經歷決定了,孫中山對於中醫的排斥。

孫中山患有癌症以後,最後階段西醫已經無能為力。

當時家人勸他採用中醫治療,孫中山斷然拒絕:

“中國的藥品固然也有有效的,診斷的知識卻缺如。不能診斷,如何用藥?毋須服。”

但是,孫中山一生不是完全不相信中醫。就像他說的那樣,他認為有的中醫的藥品確實有效。

當年,孫中山因為精神壓力大,生活動盪,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症,吃西藥無效。

章太炎介紹他一些中醫藥物,孫中山也是吃了,症狀有明顯減輕。

就包括孫中山去世之前,雖表示對於中醫不太相信,仍然服用了一些中藥減輕症狀。

資料這麼寫:“孫中山病危時……改試中醫。由胡適偕名醫陸仲安前往診視”。陸仲安診視後,處以“益氣養陰柔肝方”。孫中山服藥後,身體狀況有所好轉。後來孫中山腹水嚴重,江蘇中醫王子賢又為其處方“五皮飲”加減,服後小便通暢,症狀減輕。


薩沙


這些文人自以為讀了幾年洋文就瞭解整個世界魯迅也學了幾年西醫結果水平只相當於一個護士,他還相信萬能藥這和迷信也沒什麼區別


抖腿現象研究員


只能說孫中山先生對中醫一概未學習,對中醫就像是見到了陌生人一樣,不知所措。中醫在孫中山先生眼中要藥到病除,否則中醫在第一炮沒有打響,他就失去了對治療的信任,孫中山先生的父親即是一個例證,由於郎中辨證論治的水平有限,對其父用藥未能達到預想的效果,導致父親醫治無效而故。

這件事一直在孫中山先生心中產生了對中醫失去了信心,中醫由於是一種古代醫學,而且是一種哲學思想理論有密切相關的醫學,並且學習中醫的人必須具備靈活的悟性,而不是堅持死搬硬套的方法,中醫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疾病方面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中醫不像西醫是以化學,分子,藥理,數據的固定模式,對於一個初學中醫的人來說,中醫就像汪洋大海茫茫無邊無際。很難在短時間內融匯貫通,領悟其中的哲理理論知識,而讓一些初學者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

後來孫中山先生遠渡日本學習西醫,通過幾年的刻苦學習,讓孫中山先生回到自己的家鄉,為當地百姓開展了醫療服務工作,孫中山在醫療工作的同時,組織和發動了反清朝政府的鬥爭,到後來的幾年放棄了行醫治病的工作,自已全身心投入到反清和建立中華民國政府的工作中。

從以上的情況看待孫中山先生,並不是說他極力反對中醫,因為自己沒有參拜有名望和真正的老中醫為師,正如前面所述,他當時認為中醫就像一艘輪船無指南針一樣,飄遊在茫茫大海無邊無際,這讓他對中醫失去了信任的態度,如果說孫中山先生堅持學習中醫不放鬆,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通過自已的刻苦努力,想必孫中山先生在二三十年的實踐和工作中,一定會成為一名有名望的中醫大家,但是事與願違,後來他棄醫,參加了抗清救國的鬥爭中,並且擔當救國的大任,當上了國民政府的大總統,由於積勞成疾患上了肝臟癌病,直到生命的晚期,孫先生仍然堅持不服用中藥治療,從這點來看,孫中山先生又是一個性格固執已見的人,只認為自己認可的路才是正確的選擇。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為了中華民族付出了自己的畢生精力,但他仍然存在對待事物偏執的看法,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就在於此罷了。





林海雪原185164327


孫中山是我國中西結合診療的開創者和主導者。不過,這一切都要從他為什麼要學醫、從醫說起。中山先生是我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那麼,他為什麼會選擇去學醫和從醫呢?這一切都要從與教會司鐸杜南山的對話說起。

有一次,孫中山到教會司鐸杜南山家裡拜訪,看見他書櫃裡的醫學書刊,就問他為什麼要讀醫書。杜南山答:“范文正公有云,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竊採其意耳”。范仲淹認為:不能當一個好宰相,至少可以做一個好醫生。兩者雖職業不同,影響力也大不相同,但都能救民於水火。孫中山對杜南山說:讀書從政需要有一個過程,即使從政,未必就能位極人臣。如果一味的去追求宰相之職,而又久久不能達到,反過來再去選擇從醫的話,恐怕就為時已晚了。因此,首先選擇學醫,救民於水火,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同時設立遠大的志向和理想,這樣理論與實踐能夠有機的結合,理想才能逐步實現。這是中山先生選擇學醫以及後來從醫的初衷和契機。

於是,1886年,孫中山進入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學習。後轉入香港麗雅英文醫學書院。通過五年的學習,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完成學業,順利畢業,同時獲得了行醫資格證書。畢業以後他來到澳門鏡湖中醫院工作,剛開始,他就做了一件對後世有重大意義的事情。

由於他是一位西醫的醫師,到醫院以後他向院方提出中西醫結合診療的建議,獲得院方採納,這是中國中西醫結合的開始。他曾為患者實施外科手術,取出大如雞卵的結石;充當婦科醫生為難產的的婦女接生;讓一位已經在家裡處於垂死狀態的患者起死回生;他為窮人治病,分文不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山先生最後成為一位政治領袖的初衷,絕不是僅有遠大的政治理想這麼簡單,而是立足於民生疾苦、家國安危,又眺望於社會大同的崇高追求。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


常常拿幾個近代名人來否定中醫,甚至把中醫貶低到一文值,老是拿西醫與中醫論長短,這是人類發展醫學研究的科學態度嗎?

當醫學尚未全面瞭解人類生命密碼的時期,人類發展醫學研究的科學態度,應該是取長補短,而不是相互排斥。

人類社會文明的任何進步與科學發展,唯有取長補短吸取精華,才能完美髮展!從這個角度去看待我們當代人類發展醫學的科學態度,只拿近代幾個名人來對中醫論是非,簡直是一群不可理喻的論者,對待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醫學上,總拿幾個近代名人加以如此妄議?難道你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還有科學發展觀嗎?拿名人來掩蓋中醫的光明,簡直就是用手指來遮擋太陽剌眼的光芒,對中醫的歪論早就應該休矣。

常常讀到以下文章,作者總是拿幾個近代名人來否定,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沖洗出來的文明,毫無疑問,這是拿星星來比月亮,中醫無疑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僅是幾個近代名人的不予認可,就能否定得了五千年曆史的文化文明嗎?自從遠古不斷開拓至今,廣大人民群眾都認可的中醫。唯獨近代幾個名人是極少數人不認可中醫,就有人不切實際的妄言“廢除中醫論”?這樣的“背論”在中國會有群眾基礎嗎?合乎人民大眾的意願嗎?

中華民族必須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必須對中醫要去偽傳真的加以研究,從理論到實踐上去發揚光大中醫,豈有廢除此理?

因為西醫與中醫在“實踐”中都是各有所長,這是不爭的事實。

最為明顯的是,相信西醫而看不起中醫的那幾位名人的壽命,又如何呢?並沒比相信中醫的人壽命更長吧?孫中山與魯迅也就是五十多歲便走了?

再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華民族以自己的醫術“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維繫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醫是以中華民族認識《自然轉化仿生》的特有方式,以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哲學邏輯,以實踐經驗辨症論治的方法。以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逐步累積起解決各種疾病的有效實踐。從中得到了寶貴的傳承。那有就幾個名人的不願意,就要妄廢除中醫之理呢?

至於中西醫各有所長的論述,曾在前年的(今日頭條)早已點評過,在此不再贅述了。

附:不認同中醫的摘文如下,

“近代名人,如魯迅、梁啟超、陳獨秀、胡適、郭沫若、梁漱溟、傅斯年等等,多數看不起中醫,這是一個事實,根本無需遮掩。

總結起來,他們的大體意見,在於說,中醫骨子裡就是門偽科學,絕非真正的現代醫學,開方治病總故弄玄虛,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騙術,治療效果也差。 近代以來中國名人,發誓死都決不看中醫的,絕不在少數。

像梁啟超,被割錯了腎,快死了,還不忘帶病撰文,為西醫叫好;魯迅是對中醫有“切膚之痛”,寧請日本醫生,都拒絕請來“上海灘郎中”探探;郭沫若晚年叮囑家人,即便生命彌留了,也不要讓中醫生上門,理由是若如此便對不住他所受的教育。

傅斯年1934年寫《所謂國醫》一文,更是旗幟鮮明地提出“廢中醫論”。那個時代的人們,特別是有留學背景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認識就是如此,真沒必要曲為之解,更沒必要動輒給人蓋帽子,說什麼反中醫=不愛國云云。

題記,

明明是中醫維繫了你的血脈傳承,現在你偏偏想用洋刀斬斷你的血脈。廢中醫說,何其殘忍於不顧現實嘛。


麻沙吳冕113


孫中山並不看不起中醫,孫中山在決心通過革命來改變中國之前的志向就是醫生,想通過當醫生來救治勞苦大眾,幫助中國人民強身健體。但是後來他發現麻木的中國人民並不是通過救死扶傷,行醫治病就能改變的,必須要從思想上喚醒這群麻木的如同行屍走肉一般的國人。所以,他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作為曾經的醫生,他常年在海外(日本)留學,自然會接觸到西醫,他也自然會學習西醫。西醫同中醫最大的最大的區別是,中醫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積累,是勞動人民生存經驗的積累,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中醫講究的是望聞聽切,治病如同文火慢燉;而西醫的基礎生物學和化學,象徵的是科學,西醫診斷的根據是生理科學,治病快速高效。

孫中山先生,作為醫生及革命先驅,不僅在醫學上需要向西方學習,在革命路上也要向西方學習。道理如同“師夷長技以制夷”,孫先生並非看不起西醫,只是作為革命先驅,一代偉人,他明白,國人有太多落後的地方,有太多需要向西方學習的地方,他堅持用西醫,乃是作為先驅的一個表率,所有國人的表率,以身作則,學習西方,強國強民,實乃用心良苦。


WangGang652


誰信不信中醫我不關心,我只想知道醫學家孫思邈活了141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