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病毒既無生命又有生命?

一線教師觀教育


病毒是生命嗎?

如果你站出來問一個學生物的:病毒是生命嗎?他可能會沉默幾分鐘,然後說,我不知道。

其實,說病毒不是生命也對,因為它連單細胞都不是,只有一個核酸長鏈以及蛋白質外殼構成,在自然界中不能進食,也不能活動,更不能繁衍。

而且,病毒的體型非常小,大多數直徑只有幾十納米,比細菌還要小許多,在自然狀態下,病毒不會表現出任何生命活動的跡象,這種特徵和一塊石頭沒什麼區別。

但要說病毒是生命,別人也不會說你錯。因為當病毒入侵生物細胞後,它就可以通過逆轉錄酶讓自己的核酸長鏈(RNA)整合進細胞的脫氧核糖核酸長鏈(DNA)中,指導宿主細胞內的蛋白質生產,從而為自己供應能量,此時病毒就會“活”起來,開始自我複製,產生更多的病毒。

也就是說,當病毒離開宿主細胞後,病毒就不會體現出生命跡象;當進入到宿主細胞後,病毒就會表現出生命的特徵,開始自我複製,繁殖後代。而當病毒離開細胞後,病毒又會立即表現出無生命的狀態,所以,目前很難定義病毒究竟是不是生命,只能說病毒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

當病毒表現出生命的一面時,也就是在宿主細胞內時,病毒很容易變異。

我們知道,大多數生命的遺傳物質是DNA,DNA是由兩條鏈條構成的,在進行自我複製時,這兩條鏈條就相當於兩個指揮官,當其中一個出錯時,另一個會糾正;只有當兩個指揮官同時出錯時,才會出現複製錯誤的現象,所以DNA作為遺傳物質時,自我複製的出錯概率非常低。

而RNA只有一條鏈條,相當於只有一個指揮官,沒有人能夠幫助它糾錯,所以它很容易變異。

對於大多數生物而言,容易變異並不是有利的特徵,這是因為外界環境相對而言比較穩定,而變異速度過快時,容易出現一些後代,由於變異不再適應環境而死亡。

但對於病毒而言,變異速度過快卻容易躲過一劫,這是因為當宿主細胞感染一次病毒後,體內容易出現抗體,造成同一種病毒很難在短時間內再次感染同一個個體。

但是,變異後的病毒能夠突破宿主細胞的抗體,所以變異速度快對於病毒而言,是有利的特徵。

病毒的目的是殺死宿主細胞嗎?

對於一般的生物而言,病毒的存在就是損害健康,剝奪生命。但對於病毒來講,它對自我的定義是一個小偷,目的並不是“謀財害命”。

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病毒寄生在宿主細胞內,並不是要讓宿主死亡,而是想要竊取宿主細胞的營養以及利用宿主細胞進行自我複製。

如果病毒的毒性較強,造成宿主上午染病,下午死亡,由於宿主還沒來得及將病毒傳播給他人,就死亡,那麼該病毒雖然毒,但不會造成大規模感染,該病毒也無法大規模複製自己。而且,當宿主死亡後,病毒在宿主體內也不能進行生存,病毒會再次變為無生命特徵,直到遇到下一個宿主。

如果病毒的毒性很弱,能夠長期寄生在宿主體內,那麼病毒就可以持續的自我複製,比如:HIV,能夠潛伏在人體內十幾年,在這期間,病毒一直在生存、繁衍。

因此對於病毒而言,“有利”的進化方向是“低毒性、高傳染性”。

每年冬春之際的流感,就是這種類型的病毒,它雖然每年都會流行,但不會傷害宿主的性命。但對於人類而言,無論病毒如何演化都是有害的,因為它能損害人類健康。

但可惜的是,演化是沒有方向的,對於病毒也是如此,它們總是在不經意間演化出“高毒性、高傳染性”,造成宿主大規模死亡,比如:埃博拉。

總結

病毒是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一種物質,而且由於它們體型小,變異速度快,我們無法通過預測來判斷它們的演化方向,更沒有辦法短時間內製作出對應的疫苗。

我們唯一知道的是,隔斷傳染源,可以有效的避免該病毒在人群中傳播。

為了你我的安全健康,請您在此期間減少出行,接觸他人要戴口罩,多洗手,勤通風。


鍾銘聊科學


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關於什麼是病毒,病毒到底有沒有生命這樣的問題,也引起了很多朋友的關心,關於這個問題,目前科學界也並沒有達成共識,關於病毒的一些相關基礎知識,今天就來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

如果說病毒既無生命又有生命,這樣的說法雖然看似矛盾,但對於病毒來說,卻是一種很形象的表達,很多科學家都認為病毒不能算作是一種“生命體”,而病毒卻可以利用宿主細胞進行繁殖和複製,同時病毒自身也在不斷的發展和進化,因此,病毒到底算不算一種生命體,目前為止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議。

如果要探討病毒到底是不是有生命,我們不妨先來定義一下常規意義上的“生命”——

1. 生命應該有細胞,一般的生命,即使是細菌、真菌等微生物,也是有完整的細胞結構的;

2. 生命通常有自我繁殖能力,生命通過複製自身的DNA而進行自我繁殖,只有通過不斷的自我繁殖,才能夠不斷繁衍,生生不息。

3. 生命存在就會有能量的消耗,這是能量守恆定律決定的,生命體要存活,要發育,要繁殖,都需要一定的能量消耗。

4. 生命能夠獨立存活,通常之所以成為生命體,是因為生命就要存活,這種存活應該是獨立的,通過吸收外部能量,維持機體的存活,才能稱之為“生命”。

如果從這4個方面來進行定義“生命”的話,那病毒一條都不符合,病毒是什麼,它是有一段遺傳物質結構(DNA或RNA)以及蛋白質組成的一種物質,它既沒有細胞應該具有的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細胞結構,也不能利用外界的自然環境獨立存活,在自然環境中,病毒也沒有自我繁殖能力,同時也不消耗任何能量,這就是很多人認為病毒不能算作是一種“生命體”的主要原因。

但病毒與完全無生命的物質又不相同,病毒上的蛋白質囊殼可以與宿主細胞的受體結合,使得病毒的遺傳物質注入宿主細胞,通過宿主細胞完成病毒遺傳物質複製,病毒利用的能量也是宿主細胞的能量,從而完成其複製繁殖的過程,病毒能夠感染宿主,甚至引起宿主的病理學變化,同時不同的病毒還有不同的傳播特性,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傳播和複製,保持病毒的活性。

科學研究還發現,由於病毒的特殊結構,在感染宿主的過程中和自然界存活的過程中,病毒還在不斷的“進化”,2015年,有科學家研究了數千種病毒的蛋白質摺疊,研究結果表明,病毒確實處於不斷進化的過程中,在進化中病毒的基因編碼會變得更加穩定,病毒在進化的過程中,並沒有變得更加複雜,而是變得更加簡單,而較為簡單的病毒結構,好像更利於病毒的存活,而目前地球上繁多的病毒種類,也證明了這一點。

病毒沒有生命體的常規特徵,而病毒有能夠通過宿主細胞完成繁殖和複製,同時還在不斷的進化發展當中,或許從病毒的這些特性來看,病毒也可以算作是一種更加廣義定義上的“生命體”。

世界那麼大,我們對於世界各方面的認知也還非常有限,對於微生物世界、病毒的相關了解就更少,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發生發展,就是給予我們人類的一種警示。在當前的形勢下,對於這種新型病毒做好有效防控,仍然是我們每個人值得注意的,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讓自然界中沒有“生命”的病毒沒有宿主可以侵入,才能夠更好的控制好這場疫情,最終迎來疫情的真正控制和消失。


李藥師談健康


病毒是一種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有機物種,它不是生命也不是非生命。


病毒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它比細菌還要小,大約是細菌的千分之一,因此我們只能通過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他。而且病毒只能寄生與宿主細胞內,是由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如果他離開寄生的細胞中,就不具有生命特徵,會變成蛋白質結晶體,類似於石頭一樣。



早在1892年,俄國生物學家伊凡諾夫斯基就發現了病毒的存在,也就是菸草花葉病,這種病毒會感染菸草使得菸草會出現死斑,褶皺或者畸形,當時伊凡諾夫斯基研究菸草花葉病毒時發現,通過細菌略器的菸葉汁也可以感染無病的植物上,他猜測可能有一種比細菌更小的微生物存在,後來病毒學的開創者馬丁烏斯-貝傑林克證明是正確的,並將這種病原體命名為,病毒。


從去年年底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就是RNA病毒,他是由蛋白質外殼包裹著RNA,在他的包膜上存在棘突,因此叫冠狀病毒。當冠狀病毒寄生與宿主細胞內,就會導致人的肺部引發炎症,出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會死亡。不過大部分都是具有其他病史的老年人居多。

因此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我們平時一定要勤洗手,食清淡,多飲水,不要參加聚集活動,出門戴口罩,這是預防病毒的最好辦法,無需過度恐慌!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千百年來,我們想當然的認為,人類就是這個藍色星球的主宰。殊不知,在那些無人關注的角落裡,數不清的細菌、病毒已經在那裡存活了上億年,乃至幾十億年。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據挪威卑爾根大學的科研團隊計算,每毫升的海水中含有2.5億個病毒,如果把全世界所有的病毒首尾相連,長度將達到2億光年,這已經超出了銀河系的範圍。

在無數次的王朝變換、歷史輪迴中,病毒經常扮演著“幕後黑手”的角色。

一、病毒怎樣影響了人類的歷史進程。

  • 有關病毒的最早記錄是在古代巴比倫的英雄史詩《吉爾加美史詩》中,裡面記載了在史前大洪水時代之前,人類就已經遭受過多次天譴,實際上是瘟疫的迫害。在晚些時候出現的《聖經》裡面,也有過關於病毒的記載。
  • 公元前5世紀,病毒對人類的歷史走向出現了實質性的影響。在前430年,處於全盛時期的雅典和斯巴達進行了一次戰鬥,在戰鬥處於相持階段的時候,一場危險悄然而至,一種未知的瘟疫病毒發端於埃塞俄比亞,搭乘商船,到達埃及,穿過地中海進入雅典。這次瘟疫導致雅典四分之一的陸軍死亡,三分之一的雅典人死亡。這沉重得打擊了雅典的輝煌,從此雅典走向衰落。
  • 做為希臘文明的繼承者,羅馬帝國遭受了幾次重大的安東尼黑死病的侵襲,人口迅速減少,揭開了羅馬帝國衰亡的序幕。
  • 公元1348——1361年歐洲爆發的黑死病導致歐洲人口減少了四分之一,平均壽命由30歲縮短到了20歲。

二、人類如何發現了病毒。

人們自文藝復興時期就對自然物理、天體運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誕生了經典的牛頓三大定律。但是對於微觀世界的病毒卻知之甚少。

直到19世紀末期,歐洲出現了菸草花葉病毒。

1886年,荷蘭籍的法國人麥爾首次發現此病毒的異常表現。

1892年,俄國生物學家伊萬諾夫有一次發現了此病毒的存在。

但是,當時人們處在巴斯德細菌學說的影響之下,都沒有勇氣提出質疑。

終於,在1898年,荷蘭科學家貝傑林克重複了伊萬諾夫的實驗,發現,有一種物質能夠透過細菌過濾器而存在。這是一種比細菌還要微小的物質,貝傑林克給他命名——病毒。

從此,病毒走進人類的視野。

三、病毒到底是怎樣一種東西。

在十六世紀到二十世紀,隨著人類細胞學、解剖學、顯微成像、遺傳基因學的不斷髮展,我們終於弄清楚了病毒到底是什麼。

病毒是一種結構極其簡單,體積極其微小的生物。它具有高度的寄生性,它必須完全依賴吸附宿主細胞的能量和代謝系統獲取自身生命所需的物質和能量。

離開宿主細胞,病毒就是一個大分子化學微生物,這時候,它會以結晶的形式存活在自然界當中,成為失去了生命活性的蛋白質結構非生命體。

在遇到合適的宿主細胞後,它會以極快的速度吸附到宿主細胞上,進入細胞,產生複製、完成裝配,從而釋放出子代病毒,淋漓盡致的展現出它典型的生命特徵。

所以說,病毒是一種介於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一種特殊的原始生命體。

四、病毒的結構特點。

病毒的結構非常簡單,它盡了最低限度的保留自身的遺傳信息,能夠丟掉的生物特徵全部丟掉。

在病毒的最內層,是核酸芯子。上邊有遺傳物質RNA或者DNA,它決定了病毒的複製和變異。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有遺傳基因,這決定了一種生物的特徵和裂變,保證了地球生物的多樣性。核糖核酸實際上是生物遺傳信息的儲藏室。

在核酸芯子的外層是蛋白外衣,有的病毒的蛋白外衣上面還有包膜和刺突。

蛋白外殼的作用是幫助病毒吸附在宿主細胞的細胞膜上,蛋白外殼上有與宿主細胞相對應的受體,就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你有什麼樣的配體,病毒就會有什麼樣的受體。

這種蛋白外衣能夠迅速的接近宿主細胞,並迅速與之結合,進而開啟自己生命週期。

五、病毒起源。

對於病毒的起源。科學界有三種爭論。

1.生物進化說。他們認為病毒是由大分子化學生物進化而來,是介於分子化學生物與原始微生物之間的一種生命體。它體現出了無機化學與有機化學的雙重性格。

2.高級微生物退化說。這種觀點認為,高級微生物在某一天的進化當中,突然丟失了一部分基因,這部分被丟失的基因需要重新回到細胞當中,找到相應的位置,才能存活下去。

3.正常核酸細胞突變逃逸說。這種理論認為,有一部分不正常的核酸基因,由於偶然的因素,從原本的細胞當中脫離而出,跑到了細胞外面,成了“流浪者”。這些流浪的核酸逐漸演變成病毒。

在上世紀末,科學家從古菌細胞中,找到了這種叛變的核糖核酸,稱為“反轉子”遺傳基因。

這種“反轉子”基因能夠從細菌基因中抓取更多的遺傳信息,擴大遺傳信息總量,不斷增加生物功能,並記錄下來,最終演變成原始病毒。

結束語:在地球誕生之初,到處充斥著甲烷、一氧化碳、氨氣、氮氣。在閃電和紫外線的刺激下,形成了氨基酸、蛋白質,核糖核酸,原始的微生物開始出現。微生物出現不久,病毒開始裂變,從此在地球上流浪了幾十億年,直到今天,它無處不在。它存在於山川河流,存在於我們的五臟六腑。

病毒沒有翅膀,無法自由飛翔,只能依靠宿主生存、傳播。所以遏制病毒傳播的有方法就是切斷它的傳播路徑。

我們應該對自然心存敬畏,並且善待我們的野生動物朋友。拒絕殺戮,就是拒絕傳播。


品讀春秋001


這個問題涉及到哲學上了,必須先回答什麼是生命!


恩格斯說,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 , 這種存在方式本質上就在於這些蛋白體的化學組成部分的不斷自我更新。這個說法一直得到廣泛的認可。那個時候,生命就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並且恩格斯所說的蛋白體並不包括核酸。



病毒有生命的表現


如果單從生物學角度來講,不可否認的是,病毒就是一種特殊生物。


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物科學的快速發展,我們才認識到,核酸才是更本質的生命物質。核酸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 單純的蛋白質是不能表現出生命現象來的。

類病毒的出現,更是讓人開了眼界。它直接沒有蛋白質,只是有數百個核甘酸組成的核酸分子,但它照樣能在馬鈴薯中生存,並且造成奇怪的馬鈴薯病。


病毒的生命過程大致包括:吸附、注入(遺傳物質)、合成(逆轉錄宿主細胞DNA)、裝配(形成蛋白質)、釋放五個步驟。由此可見,其生命活動。

病毒沒有生命的表現


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它沒有細胞結構,只有蛋白質和遺傳物質構成。



病毒不能獨立生存,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一旦離開活細胞殼就不表現任何生命活動跡象。從這一點上來講,它不是獨立的生命形態。但是給它一定的條件,它又能進行增殖,並且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是完全具備生命特徵的。所以說,病毒與沒有生命的生物大分子比較,是有完整的生命形態的,而同普通的細菌、植物、動物來講,它又是沒有生命的。


為什麼說病毒既無生命又有生命?


生命與非生命之間到底有沒有界線呢?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講,其實並沒有 “ 非此即彼 ” 的絕對界線。畢竟地球原本就是沒有生命的,而是經過億萬年的進化,從非生命物質開始 , 從無機小分子、有機小分子 、生物大分子、多分子體系,再到原始生命。


這樣一個複雜的進化過程, 生命現象的表現也是逐步完善的, 從而造就了這大千世界,這無奇不有的世界。生命進化就是從低級走向高級,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低級生命的存在。病毒雖然在結構上比較低端,但在造成危害上,絲毫不輸其他,如艾滋病病毒、新冠肺炎病毒等。


我是王藥師,堅持用簡單易懂的文字傳播心腦血管疾病知識,為健康中國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如果您覺得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留下一個贊吧!另外,如果您還有病毒生命的相關問題,歡迎留言,我們共同探討!


王藥師心血管講堂


病毒到底是不是生命,這個問題是眾說紛紜。它沒有細胞結構,專門靠寄生在細胞裡為生,沒有自身的新陳代謝。目前,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而病毒則沒有細胞結構,這就很尷尬,所以也可以勉強說是是非細胞的類生物。

病毒只有幾十到幾百納米的大小,只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病毒的結構非常簡單,核心主要是遺傳物質RNA或者DNA,外面有個蛋白質外殼作為保護。病毒只能寄生到細胞裡,要想存活,必須就要感染細胞,進入去獲取所需的物質。

但病毒卻無所不在,無論是細菌,植物還是動物,包括人類都是病毒的宿主,一旦侵入,這些生物都會成為病毒繁殖的工廠。所以,對於病毒來說,不管是蝙蝠,果子狸,還是人類,都只是個生活和繁殖的大工廠而已。

病毒的最大敵人就是宿主的免疫系統,當處於其他野生動物體內,例如日常發燒體溫40度以上的蝙蝠體內,病毒只能選擇潛伏和冬眠,以求自保。相比蝙蝠而言,人類當然是個良好的棲息地。

雖然人體的免疫系統也不斷阻止病毒的侵入,也在不斷殺滅它們,但新型的病毒往往也可以騙過免疫系統,在人體裡大肆繁殖,而給宿主造成傷害。病毒也必須在致病性和傳播性上做出選擇。

雖然生物界有自己的定義,但量子君認為:病毒應該算為一種生命。病毒僅僅靠這麼簡單的結構,就能精確的複製繁殖,甚至做出改變宿主行為的事情,怎麼能和非生命的磚頭瓦塊相比呢。


量子實驗室


病毒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蛋白質包裹的一個基因片段(DNA病毒),甚至是由蛋白質包裹的半條基因片段(RNA病毒)。有的病毒甚至完全就是一段基因片段並沒有完整的蛋白質包裹。

當他們沒有接觸到細胞的時候,他們就是一個片段漂浮在大自然中,也許是附著在大自然的石頭之上,也有可能冰凍在北極的冰雪之中。就好像一種子在沒有遇到適合生存的土壤之前,紋絲不動一點生命跡象都沒有。

但是病毒一旦接觸到細胞,就好像種子開始生根發芽一樣,病毒的遺傳物質會被注入到細胞之中,然後利用細胞裡面完整的各種結構來完成自我複製。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它就像是被編好程序一樣的基因片段。只要條件成熟,就可以利用它所附著的細胞,完成自我的繁殖。

這樣的自我繁殖,我們用人類的思維很難理解,是不是存在著自主意識。我們也很難明白,為什麼他能夠被這樣完美的編輯出來,目的就是為了入侵現存的那些生物體裡的細胞。

理論上如果人類的基因編輯能力非常的強大,身體裡面的任何一個細胞裡面的基因物質都可以被人類拿出來編輯成一個病毒。畢竟一個完整的病毒就是由基因片段組成的,只需要有自我複製的能力,並且利用細胞裡面的其他物質的能力就行了。

這樣的一個病毒和我們身體中的一些DNA成分並沒有很大的區別。只不過我們人體中的DNA完成自我複製的時候是良性的複製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外來入侵的這些病毒進入身體以後,利用了人體之中的物質進行自我複製,造成人體的很多功能沒有辦法完成。進而引發一些症狀,比如說呼吸困難,缺氧,血液出現異常等等。

可以這麼理解,一段來自於體外的基因片段奪走了本該由身體內良性的基因片段完成的任務。造成了身體運轉的不正常。而這樣的基因片段在完成自我繁殖以後,又流入到大自然去感染其他的宿主。

一個病毒能夠感染一類物種,很可能是隨機的。比如說這個物種體內的細胞恰好包含著這個病毒自我繁殖所需要的原料。換了另外一個物種,由於缺少那樣的原料,這個病毒就沒有辦法自我防止,所以很快會被體內的免疫細胞所消滅。

能夠防止是生命的一種特徵,具有DNA也是生命的一種特徵。所以,可以說病毒是一種生命。

但是,這樣的生命類型,離開了其他生物就沒有辦法單獨的生存。看起來又像一個遊離的基因片段。因此又可以說成是沒有生命的。

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想象,如果一種病毒它本身不屬於任何生物體,但是它進入了某個生物體以後,能夠承擔這個生物體生存的某一種功能,成為了這個生物體體內的一部分,那麼我們根本不會把這樣的基因片段當做是一個生物。

假設這樣的基因片段可以跟隨著生殖細胞傳播到下一代,甚至這樣的基因片段會融入到一個生物的染色體之上,那麼它就變成了這個生物體的一部分。那麼我們也不會把這樣的病毒當做是生命,甚至都不會把它當做病毒來看。

絕大多數的這樣的病毒所攜帶的基因片段都是對生物體有害的,但是極少數對生物體有益的可能就成為了生物體本身的一部分。因為有害並且要不斷的傳播,你會把它當做是一個生物但是由於的情況下,你就會把它當做身體功能的一個分支了,你就不會覺得它是生命了,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我們人的身體可能是由無數的生命所組成,而我們一時所能控制的自己,可能只是我們身體上所有生命中的其中一個而已。所以我們活著,我們可能並不只是自己活著,而是讓非常多的生命和我們一起共生。

這種感覺應該是非常奇妙的吧?


外語那點事


不管是普通的感冒還是水痘,或者是其他的病毒。病毒在自然界很常見,它們的數量遠比地球上的任何生物數量都要多。一旦感染卻很難治療,因為抗生素對它們基本不起作用。原因是病毒不像我們習慣的其他生物那樣是有生命的。事實上,我們很難將其歸類為“有生命”或“沒有生命”。這是為什麼呢?

不符合生命的定義

病毒甚至不是細胞。儘管它們有遺傳物質,如RNA或DNA,被蛋白質外殼包裹,但僅此而已。它們沒有任何細胞器,甚至沒有細胞膜。

大多數時候病毒並不活躍,它們不消耗任何能量,也不能自我複製,甚至不能獨自存活。病毒“活著”的唯一時間和方式是當它們接觸到宿主細胞的時候,它們與細胞上的受體結合,將自己的遺傳物質注入細胞,劫持細胞的能量和複製工具來複制自己。

病毒的簡單結構,上圖為登革熱病毒。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堅持認為,病毒之所以沒有生命,是因為它們不符合我們對生命的定義。它們不能進行新陳代謝,不能對環境變化做出任何反應,不能生長,不能排洩。它們唯一真正進行的過程就是繁殖,但它們不能自己繁殖。由於它們大部分時間都不活躍,沒有宿主甚至不能生存,因此一些人認為它們沒有生命,也不是活著的。

揭示病毒的起源

病毒的獨特結構一直讓生物學家困惑,病毒是怎麼來的?是什麼製造了病毒?

1992年,科學家發現了mimivirus巨型病毒,直徑400納米,大約是大腸桿菌細胞寬度的一半,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具有比某些細菌更大的基因組文庫。其中的一些甚至擁有蛋白質基因,可以轉化mRNA來製造新的病毒。此外,它們還有DNA修復、新陳代謝和蛋白質摺疊的基因。所以它們實際上能夠自行復制。

2015年,伊利諾伊大學作物科學和卡爾·韋爾斯基因組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古斯塔沃·卡埃塔諾-安諾勒斯(Gustavo Caetano-Anolles)和他的研究生阿爾尚·納西爾(Arshan Nasir)追蹤了病毒的進化史,病毒DNA中有太多的隨機突變,因此不能提供信息,所以他們檢測了蛋白質摺疊。它們是病毒和細胞中特有的蛋白質,由基因編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更加穩定。

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生命樹每個分支的3460個病毒和1620個細胞的蛋白質摺疊。在細胞和病毒之間共有442個蛋白質摺疊,只有66個是病毒獨有的。科學家的發現表明,病毒和細胞一起進化,然後出現了分化,也就是說病毒和細胞比我們想象的更為相似。但病毒在進化的過程中發生了退化,結構變得更簡單,而不是更復雜。也許較少的細胞機制對病毒來說更為有利。它們在地球上的數量也證明了其進化的成功。

它們是什麼?

人類喜歡以自己容易理解的方式對事物進行分類。例如,我們根據相似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我們可以根據我們所知道的來定義生命,但是當像病毒這樣的東西完全不符合我們的定義時,我們就會感到困惑。

大自然的運作方式並不總是黑白分明的。例如,有些寄生蟲,如細菌和真菌,不能自己繁殖,需要一個宿主來完成它們的生命週期和生存。他們仍然被認為是活著的。另外,如果你拿一粒種子,你會說它是活的嗎?它沒有任何生命跡象,但當種子被種植,並有適當的條件,然後它開始發芽和生長,就變成了生命。在這方面,病毒與之非常相似。它們在到達寄主並繁殖之前並不活躍,但是一旦進入宿主就會變得具有生命特徵。也就是說,只有活著的東西才會面臨進化和生存的壓力,而病毒就可以利用環境來複制自己,它們在複製自己的過程中會發生突變,也就是進化,而且非常多樣化。

病毒確實有生命跡象。但它們不太符合我們對生命的定義,沒有細胞結構,而這正是我們對如何給病毒分類感到困惑的主要矛盾所在。也許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我們對“生命”的定義。


量子科學論


病毒像不像是太極圖中的交界線?既無生命又有生命,既不屬於陽也屬於陽,既不屬於陰也屬於陰。人的細胞戰神病毒人類活,反則為死。病毒到底是什麼?從哪來的呢?會到哪去呢?



冉昕汐


因為病毒是介於非生命體和生命體之間的這麼一種東西。目前,關於病毒是生命還是非生命,科學界還存在爭議,所以說病毒既無生命又有生命。

認識病毒

19世紀,伊萬諾夫斯基在研究菸草花葉病的時候,發現了病毒的存在,他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病毒的人,被稱之為病毒學之父。

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 此外,還存在一類比病毒結構還簡單的病毒,統稱為亞病毒。它們包括擬病毒、朊病毒、類病毒。其中,朊病毒就是蛋白質分子;類病毒和擬病毒沒有蛋白質外殼,就是裸露的核酸長鏈。

病毒個體很微小,需要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得到。生命分為動物、植物、真菌、細菌、病毒,除病毒外都具有細胞結構。 細胞生物的遺傳物質中包含DNA和RNA,而病毒僅包含其中一項,遺傳物質外包裹著蛋白質外殼。

病毒只能存活於活體細胞中,並利用細胞中的物質進行自我複製,脫離了活體細胞,病毒就什麼也幹不了。 因此,讓人們產生了困惑,病毒究竟屬於生命還是非生命?

病毒的地位存在爭議

地球上的生命是碳基生命。通常生命具有新陳代謝、生長、繁殖、遺傳、變異、應激性這幾個特徵。 在這些特徵中,新陳代謝是最重要的。

病毒不僅沒有細胞結構,更沒有新陳代謝功能。 病毒只有在活體細胞中,才能夠利用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進行繁衍。脫離了活體細胞,病毒便不再表現出任何生命活動跡象,完全是沒有生命特徵的化學物質。

特別是亞病毒的發現,讓人類對病毒的地位產生了疑問。很難想象,蛋白質分子和核酸長鏈也能算作生命。 病毒的結構還是太簡單了,達不到完整生命體的標準。可以認為,病毒是一種具有生命結構的複雜化學物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