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講“五事七計”是影響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

:“為往聖繼絕學”之宏願,倡導“體用一源、知行合一、修學並舉”為宗旨的中華國學真修實證的修學平臺。

第二個“天”,指晝夜、陰晴、寒暑、四季更替,要知天時。大家都知道的赤壁之戰,諸葛亮可以說是看透了天時。而大戰之前,曹操的謀士程昱(yù)、荀彧都提醒過小心孫、劉用火攻,但是曹操並沒有放在心上,結果大敗。赤壁之曹軍百萬大軍全軍覆沒,曹操痛哭郭嘉之死,“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絕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還有一個跟赤壁之戰類似的發生在明朝的戰役——鄱陽湖之戰,當時朱元璋也是巧妙的利用風向,用火攻以二十萬大軍大勝陳友諒率領的六十萬大軍。可見知天時對於戰爭的重要性。

第三個“地”,指地勢的高低,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要、戰場的廣闊與狹窄,是生地還是死地等地理條件。古人講用兵之道特別講究“地利”,例如“失街亭”,其原因主要在於諸葛亮自身的失誤,他錯用了馬謖守街亭。馬謖實際上是一個奇才,例如他向諸葛亮提出“用兵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諸葛亮憂心司馬懿受到重用時,馬謖以反間計使其被削去兵權。而馬謖失街亭的原因主要在於其不知地理。

第四個“將”,指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關愛士卒,勇敢果斷,軍紀嚴明。孫子認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作為一個合格的將領應具備五種品德:智慧、誠信、仁愛、勇敢、嚴明,而其中最基本的應該是智慧,沒有智慧不足以為將。

第五個“法”,指組織結構,責權劃分,人員編制,管理制度,物資調配。

“五事七計”中的“七計”是由“五事”演化而來的,就是用七個方面來分析敵我雙方的情況,具體分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熟練、賞罰孰明。

《孫子兵法》講“五事七計”是影響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

《孫子兵法》的首篇中講:“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意思是如果君王聽我計策,用計定能勝,我便留下,如果君王不聽我的計策行事,用計必然失敗,我就離開。這句話表明了兵家思想權變之處,也就是識時務。漢初的著名軍事家韓信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韓信早年貧窮,為了建立功名投奔項梁的軍隊,並無建樹,項粱戰敗,又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了郎中。他屢次向項羽獻策,以求重用,但項羽都沒有采納。漢王劉邦入蜀,韓信脫離楚軍歸順了漢王,做了個接待賓客的小官。

後來犯法被判處斬刑,同夥的十三人都被殺了,輪到韓信,他抬頭仰視,正好看見滕公夏侯嬰,韓信知道夏侯嬰與漢王交情深厚,便大聲對夏侯嬰說:“漢王不想成就統一天下的功業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夏侯嬰感到他的不同凡響,又見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夏侯嬰和韓信交談後很欣賞他的才能,於是向劉邦進言,劉邦就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但並沒有察覺他有什麼出奇超眾的才能。韓信多次跟蕭何談話,蕭何認為他是位奇才。漢軍與楚軍爭雄不利,不得不退入漢中,漢軍到達南鄭時,各路將領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幾十人。韓信揣測蕭何等人已多次向漢王推薦自己,但是漢王卻還是不任用自己,於是也就逃走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報告漢王,親自追趕他。

有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大怒。過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劉邦,劉邦罵道:“別人逃跑就算了,怎麼你也逃跑呢?”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趕逃跑的人。”漢王說:“你追誰呢?”回答說:“韓信。”漢王又罵道:“各路將領逃跑了幾十人,您沒去追一個,卻去追韓信。”蕭何說:“那些將領容易得到,至於像韓信這樣的傑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個人。大王果真要長期在漢中稱王,自然用不著韓信,如果一定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沒有可以和您計議大事的人了。”漢王說:“我當然是要向東發展啊,怎麼能夠苦悶地長期呆在這裡呢?”蕭何說:“大王決意向東發展,能夠重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來,不能重用,韓信終究要逃跑的。”漢王說:“既然你如此看重他,我就讓他做個將軍。”蕭何說:“即使是做將軍,還是留不住韓信。”漢王說:“那任命他做大將軍。”蕭何立即拜謝說:“太好了。”

於是漢王立刻就要把韓信召來任命他,蕭何卻說:“大王向來對人輕慢,不講禮節,如今任命大將軍就像呼喊小孩兒一樣,這就是韓信要離去的原因啊!大王決心要任命他,要選擇良辰吉日,親自齋戒,設置高壇和廣場,禮儀要完備才可以呀!”漢王答應了蕭何的要求。眾將聽到大王要任命大將都很高興,都以為大將軍非自己莫屬。等到任命大將時,被任命的竟然是韓信,全軍都感到驚訝。韓信當上大將軍以後,果然不負眾望,在戰爭中表現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多次以少勝多,很快幫助劉邦平定了北方。可見,人主是否具有識才的眼光,用才的胸襟,對於將帥才能的發揮是具有決定性影響的,也正因為如此,孫子才特意在兵法開篇就講到了這個問題。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所以致人而不致於人。

感謝您的收看,更多精彩內容盡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