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光倒流大明王朝能否延续?

diyuanzhixing


崇祯是昏君,或者说他本身就不想做皇帝。要不是他哥哥天启英年早逝,根本轮不到他当皇帝。他也没有受过帝王之术的培训。他上台之后,不肯重用魏忠贤,毛文龙,卢象昇这些哥哥留下的老臣。

杀毛文龙是因为他想控制住毛文龙手下的军队,加强中央集权,可如此一来,毛文龙被杀后他手下的尚可喜,耿精忠等人一怒之下都投降了清朝。这些人在清朝灭明朝的过程中出力最大!

连一代明君天启皇帝都在谨慎处理和毛文龙之间微妙的关系,即便是国库空虚的情况下也从不拖欠毛文龙军队的饷银。毛文龙也打的努尔哈赤抱头鼠窜。而毛文龙一死,第二年皇太极就带兵打到了北京城下!!!


旅行青年说


一、天灾人祸断国运,制度僵化亡国起

在大明王朝后期,刚好赶上大小冰川时期。多个的地区出现粮荒,而国家的相关部门却没有第一时间进行处置。加上各类制度僵化,造就上下不能一心。更加激起了多地民变,大明王朝对其进行只是采取单一的剿灭工作,而没有从根本入手进行解决。使得本就有限的国库变得更加的空虚,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加速其灭亡时间。

二、特权阶级忙享乐,天下百姓苦堪言

自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对其朱氏子孙给予较多的特权。使其占用了大部分的国家资源,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国库的负担。历代君王都是遵循其祖制,没有对其进行改革。使其在后期,成为国家的一个非常大的负担,就像一些大企业的企业利润非常差的情况下还要负担员工非常好的福利待遇一样,这样只会让企业迅速倒闭。大明王朝后期就是一个亏损严重的大企业一样,还要负担其对员工非常好的福利一样,如不采取强硬手段,等待其只有灭亡。而连年征战对于普通百姓的赋税越来越多,民众苦不堪言,加速社会矛盾的升级,最终,大明王朝成为了历史。

三、吏治腐败朝堂斗,庙堂之上无忠臣

朝堂之上陷于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的内斗之中,将国家生死存亡抛向脑后。地方上更是贪官遍地,无人精于国家吏治。庙堂之上更是大多的良将忠臣一一被朝堂边缘化。从毛文龙到袁崇焕,一个个可以拯救危机的大明朝的忠臣被无情抛弃,亡国已是定局。


惜花公子


这似乎不是一个如果能解决的,比如:如果取得辉煌政绩的万历首辅张居正死后,不会因权重被认为权臣等于奸臣等于贪官,被人攻讦否定,如果万历皇帝不会据诬蔑不实之词便决定对死后的张居正抄家问罪,如果皇帝决定对死后的张居正抄家问罪时群臣会像劝万历不要改立太子一样的劲头群谏,不会仅是一个被万历打断了一条腿的邹元标终生为张居正喊寃求昭雪的话;

而是认真研究解决完善税政方式方法制度,法定选任各利益阶层代表成立机构,确定税政方案逐步形成国会,逐步推行君主立宪相权责任制,令张居正改革成功的方面能够延续,张居正执政期间,对各利益集团税政或有偏颇也能有效纠正;皇室君权只作为保障制度运作的权威存在外不插手会担责挨骂具体税政、政务,这样大明王朝应能延续;

很明显,如果能这样,不会出现天启朝由内廷司礼监太监魏忠贤把持的税政;君不见,清高自傲的崇祯帝不愿意与臭名昭著,声名狼藉的魏忠贤为伍,铲除魏忠贤是崇祯帝形象光辉浓墨重彩的一笔,君不见,魏忠贤被勒令离京迁往陕西时,那随同而行惹崇祯龙颜大怒的文武大队其实是大明王朝名不正言不顺的税政机构,铲除魏忠贤废除工商税,增加农业税正是崇祯要命的败笔啊!很明显无论把希望寄托在崇祯掌握专权专制的皇权,还是由万历拟改立的福王朱常洛掌握专权专制的皇权上,不改革都没希望;

政举牽涉文化,文化似有政治经济属性,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封建皇权文化很浓厚,附庸权力,而不是制约权力,总是欠缺适应工商经济的文化,是以辛亥革命后,总是有一大帮子人撺掇着权势者如袁世凯的称帝,瞎折腾;如果有可能,但很难的。


历史的微妙启示


绝对能,千万别被所谓的历史趋势所忽悠住,这一点我一直很不太认同国内的史学研究的观点,总有一种人类文明发展是注定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最终变成什么样,有一种极强的宿命的感觉。这些认为人类文明一定会怎么怎么样,中国古代的王朝只能存在300年左右之类的话,事实上这些话就是挂着唯物招牌,干的唯心的事。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本质上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就拿明朝末年来说,确实当时造成明朝灭亡的负面因素多于正面因素,但并不是说崇祯就一点办法没有,想一想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多么的艰难,他所出的环境难道就比崇祯好?结果不是仍然开创了大明王朝,事实上我个人认为,明末时期,明王朝的整体局势远没有到大厦将倾,无法力挽狂澜的地步。

1,在明末的主要三方势力中,明朝政府始终是其中管辖土地面积最广,管辖人口最多,以及综合实力最强的一支。

2,在这三方势力中,明朝政府始终占据着法理上的优势,也事实上获取了最广大士绅阶层以及读书人的支持。其余两支势力,一个属于流寇,一个是异族,在身份上就很难获得被认同。


窗外1225


我认为不可能。一、明朝皇帝大多昏庸无能。

比如朱元璋性格多疑,借“胡蓝党狱”诛杀功臣;朱祁镇听信太监导致做了俘虏皇帝,复位后却恩将仇报把忠臣于谦给杀了;朱厚照在宫中搭“豹房”淫乐无度,中国历史上最贪玩也是最好大喜功的皇帝;朱翊钧不理朝政30年等等。

二是明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发兵西安,兵锋大明京师北京城,早在几个月之前为南迁犹豫不决,自缢于景山。当然历史不容假设……。

三是明朝崇祯皇帝重用太监魏忠贤,使朝纲混乱不清,导致恶人当权。杀掉了清朝心头大患的重要将领袁崇焕,导致清军便挥军入关,明王朝再也无人可以阻止清王朝的兵锋,被清王朝一路覆灭。

四是十六世纪70年代到十七世纪20年代,整个世界处于翻天覆地的大变动时期。中国封建王朝社会已经发展到晚期,在历史大变中,明朝未必迎来新时代的曙光,相反在崇祯皇帝手里把明朝推向绝境,加快了终结的历史进程。不知各位亲有什么看法?欢迎批评指正![祈祷][祈祷][祈祷]




视图时代


明朝的灭亡不是由时光造成的,明朝乃至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是因为那个朝代背叛了民心,正所谓民心不可欺、民心不可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微呼其微1


如果崇祯南迁,大明王朝还能延续的!!!


首先从政治的角度而言,南迁是具备可行性的。虽然明末的议事制度又很多繁文缛节,但总体而言,明朝还是始终维持了皇权至上的基本原则,崇祯如果早下决断,主动担当,决议南迁,从政治的角度而言,内阁是阻止不了的,但作为最高统治者,放弃北方疆土以及京师和宗庙陵寝这样的责任,皇帝本人必须要主动出来承担,但贯彻始终,崇祯帝本人始终没能表现出这样担当的勇气,崇祯在位期间多次更换内阁成员,监禁斩杀了很多官员,这说明崇祯在朝政上的大权始终在握,如果在南迁的问题上崇祯也能够乾纲独断,而且有着为社稷存火种这样的正当理由,为什么不能通过?


其次从南迁具体步骤而言,从李自成兵发陕西开始,崇祯如果在此时自然可以从容南迁,甚至可以有效部署北方的人力物力调往南方,但是此时山西作为北京的西部屏障依然在明朝手中,而且宣府、大同还有大量驻军,这个时候崇祯拒绝南迁我们还可以理解。但是到了二月李自成已经攻入山西,形势很危急,这个时候崇祯如果命令驻守长江中游的左良玉部至太行山之东南进行侧翼掩护,有人这时候肯定要说左良玉是军阀不听指挥,我要说明一下左良玉虽然在与李自成的朱仙镇会战惨败之后一直消极避战且不听调动,但是此人一生一不从贼二不降清,就算他在到达防区之后不敢和农民军作战,但是这样一支军队活动在农民军侧翼完全可以起到牵制作用,同时崇祯还可以调动江淮地区的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高杰诸部,可沿运河防守水陆交通线,这个时候崇祯南下还是基本可以得到有力保障的,但是崇祯对此并未有任何部署,而是和阁臣无休止的陷入勾心斗角之中,不能不说可惜,到了二月底三月初,李自成的军队已经先后攻破宣府、居庸关,逼近京师地区,刘芳亮部东渡黄河、出固关,自南面攻克保定,彻底将明廷南迁的漕运之路阻断,此时的崇祯还可以有最后的机会,那就是从天津登船,由之前天津巡抚冯元飙提前安排的船只从海路南迁,这条路线如果排除自然天气造成的意外事故,依然是非常保险的选择,但这个时候已经是时不待我,争分夺秒,可惜崇祯此时依然拘泥于和文官们的拉锯战,到了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完成对北京的合围,城破之际崇祯曾试图带扈从出城,但被守军击退,无奈于景山自缢。

第三,从经济的角度而言,崇祯如果南迁,东南的财赋足以支撑半壁江山,有明一代,江南便是明朝的赋税重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曾以东南之财赋,养西北之士马,而有明朝两百多年之江山,到了明末江南经济重心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只不过江南虽然富裕,但大量的赋税都要北上运到北京,南京只是一个空架子。崇祯如果南迁之后漕运本身的巨大开支可以节省,同时江淮地区的明军补给线大幅度缩短,而补给的难题则可以丢给农民军以及入关的清军。崇祯殉国之后,南明小朝廷虽然财政也很困难,但依然可以供给江北四镇,崇祯如果南迁,可以有力的调动南京的官僚集团效率,在富裕的江南地区启动战时机制,难度要远远小于坐在北京城里空想筹款,更何况,南迁之后,西北中原那些灾荒之地的沉重包袱可以暂时扔掉,剿寇和守辽的军费开支也可以从户部的账单上暂时抹去,而且崇祯的名望和号召力不是南明那几个藩王政权可以比拟的,明末为何有如此多的汉奸,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崇祯死后的正统缺失,在封建社会,法统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一支强大的军队。


第四,从军事的角度来谈一谈南迁的前景。很多人都认为南明的军事能力很孱弱,在满清八旗军队面前不堪一击,实质真的是这样吗?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南明军事力量的主要构成。以南明的弘光政权为例,当时其在其旗下的军事力量主要有三支,一支是湖北的左良玉军,一支是著名的江北四镇,最后一支就是直属于朝廷的京营(此京营非彼京营,这里指的是弘光政权建立后守卫南京的军队),这三支军队大概有多少人呢,网上所说的左良玉八十万,江北四镇四十万,这种数字肯定是不可信的,水分太大,这方面的资料也不是很多,当时时任弘光朝廷都给事中的李清曾经在《三垣笔记》中就军费开支算了一笔账:武昌的左良玉有五万人,每年军费一百万两;江北四镇各三万人,共计十二万,每年军费二百四十万两;京营六万人,每年军费一百二十万两;其余八镇共十二万人,每年军费二百四十万两。这么看来弘光政权的军队总计应该在三十五万人左右。很多人认为南明的军队根本就是军阀,但他们从有军阀倾向到军阀实质化上有一个最关键的节点,那就是明朝中央政权的崩溃,而核心就是崇祯自缢。在这之前,这些军队大体上明朝中央政府还是可以调动的,或者说这些军队的将领为了自身的利益还是不愿意明廷亡于流寇或者满清之手的,而汉奸风潮正是在崇祯驾崩之后,吴三桂开的坏头,在此之前在崇祯在位期间除了像洪承畴这种厚颜无耻的人之外,投降满清的明廷高官少之又少,在汉族士大夫心中,崇祯作为大明的法统不倒,他们还是很鄙视满清的,祖大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崇祯南渡,这些军队至少可以说投降满清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话说回来,崇祯南渡,吴三桂会不会投清都很难说。(PS:也许他会只身往南逃?)那么南迁之后最主要的对手清军兵力有多少呢?根据满清官方档案资料,萨尔浒之战时,八旗总男丁6.9万,当时以满洲八旗为主。而到顺治入关时后数年的另一份统计,因为持续几十年战争的损失,,真满洲只剩5万、编入八旗的蒙古不足三万,剩下二十万作用,都是历次战争中陆续俘虏、征服、归顺的汉八旗男丁,满清称为“包衣”。合计八旗男丁总数不过三十余万,按照其“三丁一军”的惯例,核心兵力不过十万,实质上历史上的南明其实主要是亡于汉奸军队之手,如果崇祯南迁能解决大批汉奸军队投敌的问题,那么满洲军队其实对南明的军队而言,并没有什么优势。


最后,从领导风格来聊聊。崇祯这个人作为皇帝确实有很多的不足,但是这个人比起弘光来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弘光作为一个藩王,还是福王这种和东林党有很大过节的藩支,他得到皇位之后,首先他的自信心就很不足,其次从弘光政权的表现来看,满清入关、李自成西逃期间山东河南等地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弘光政权居然毫无动作,甚至提出了联虏平寇这种荒唐的策略,当然史可法史阁部对此难逃干系,但作为皇帝也并没有看到弘光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崇祯则不一样,他绝对不会和满清媾和,从他对辽东的态度来看,他更不会坐视山东河南拱手让人,而南明的这些军阀们调动他们进入这些地区应该问题是不大的,这样就可以将北部的防线由江淮线推到黄河线,而李自成在拿下北京之后和清军必然会有一战,如果李自成胜,则李自成处于明清的南北夹击之中,如果清胜则必然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和刚刚与自己大战一场的李自成身长,这样清军就会陷入明朝在北京陷落前的窘境,同样是两线作战,无论如何,对于明而言都是化被动为主动的有利形势,这就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攻守之势异也。

历史的烟云早已消散,崇祯、李自成、皇太极这些风云人物也都归于尘土,历史不能重来,但如果我们能从历史长河中的那些遗憾假设中得到启示,又何乐而不为呢?就以唐太宗李世民的那句名言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吧: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维C牛奶咖啡糖


不能延续。明王朝存在的时间为1368-1644年,一共276年。到了明王朝后期明朝的国运是腐败透顶积重难返了。

1,首先是社会土地兼并严重,全国的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面。特别是朱元璋家族展开繁殖竞赛,到了明后期朱元璋的子子孙孙们发展到了100多万人,这100多万的皇族在全国享受特权,明朝全国老百姓供养着朱氏家族,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明朝的历朝昏君很多:明武宗朱厚熜信鬼术重用奸臣,明宣宗喜欢动物荒废朝政,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理政。实行特务统治,朝廷内有朋党之争,太监专权时有发生;到了崇祯帝上台时明帝国大厦摇摇欲坠,但是崇祯帝本人疑心太重,心理不健康时常疑神疑鬼,多断少谋,崇祯帝不具备做帝王的才华。

3,明末处于小冰河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抢劫;由于气候导致的农业欠收国内时有起义发生。此时的明朝处于内忧外患之者,犹如一条行将就木驶入河中的破船。后金崛起后,明朝的国运也就走到头了。

其实明朝有276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不算太差的一个封建王朝。


雄鹰展翅长空


如果时光都倒流了,那大明王朝当然在延续。假设没有李自成,张献忠这么强大的农民军,也没有满族外患,我认为明朝也逃不脱封建王朝的300年大限。也就是没有可能延续。


lijing429


时光不会倒流,世人都是活一天就少一天。历史不会改变,人类社会会有日新月异的发展,愿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战政热爱世界和平,要日拥立仁政社会共和国,招战乱国人民近快过上没有战争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