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義(15)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1.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天下萬物的奧妙全在於道。善良的人把道視為珍寶。不善良的人也需要道,因為道能使他得以保全。

解釋:不善良的人信道、修道,可以使自己的心變好,可以增加自己的德行,從而保全自己的生命。

2.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美好的說辭,可以使他得到眾人的尊重。美好的行為,可以使他得到眾人的擁戴。不善良的人,如果丟掉了道還剩什麼呢?

解釋:善良的人和不善良的人,都由道而生。道的作用自然能顯現在不善良的人身上。

3.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所以,當立天子、設三公那樣的國家大事,施行各種重禮,卻不如把道奉上。

解釋:大道無形,道不重形式,而重人心。

4.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過去的人把道視為珍貴的原因是什麼?不是“求道、得道,免除他犯錯的罪過”嗎?所以,道是天下最珍貴的。

解釋:不怕犯錯,只要能認識到錯誤和悔改就是好的。修道之人時時刻刻以道為標準,自察其心,有過改之,無過加勉,才能不斷地進步。

《道德經》解義(15)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動作,但以無為的心態作;做事,但以無為的心態做;美味,但以沒有任何味道的心態品嚐。

解釋:沒有任何一件事放在心上。

2.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大形成於小,多形成於少。把大看成小,把多看成少,或者,把小看成大,把少看成多。少抱怨,要守住自己的德性。

解釋:對於大的事物,王細微處看。對於小的事物,放大了再看。要考慮全面。

3.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對於困難的事物,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對於大的事物,從小的地方入手。任何困難的事物都是從容易形成的。任何大的事物,都是從細微處形成的。因此,聖賢之人從不認為自己是大的,才最終成為大的。

解釋:不認為自己大而最終成其大,與自滿、不求上進不是一回事,自滿、不求上進是有為的,不認為自己大是無為的。

4.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隨意許諾的,因為不能事事都做到,所以失信的就多。認為什麼事都容易做成,卻往往有更多的事做不成。所以,有些事聖賢之人都把它看成是很難的,但,聖賢之人懂得“天下難事必作於易”,故此,能從容易之處入手,這樣,困難就被解決了,也就沒有困難了。

解釋:聖賢之人和非聖賢之人都會遇到困難,但聖賢之人懂得解決難題的方法,最終就沒有什麼事情能難住他。

《道德經》解義(15)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在安穩的時候容易持有;在事物未變化的時候容易判斷和謀劃;在脆弱的時候容易潰散;越小的事物越容易丟失而找不著。事物變化之前就做好了預防措施;局勢混亂之前就制定了治亂的制度。

解釋: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就能掌控事物的運行過程,實現特定的目的。

2.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兩個人合抱過來的一棵大樹,開始於一顆小芽。九層高的樓臺,開始於一小堆土。一千里長的路,是長第一步的腳下開始的。

解釋:遠始於近,大始於小,難始於易,日月星辰始於塵埃。

3.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以有為的心做事,必然做不成。人們所執著的,終將失去。所以,聖賢之人什麼事也沒做,也就沒有失敗過;什麼也沒抓在手裡,也就什麼也沒有失去過。平常之人做事常常在快做成的時候失敗了;如果能像開始做事那樣用心,也就像聖賢之人一樣沒有失敗了。

解釋:因為不在意,所以沒有失意。因為不執著,所以沒有失去。不忘初心,能得始終。

4.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所以,聖賢之人要眾人不要的,不把眾人當做珍貴的視為珍貴;學眾人不學的,以補救眾人的過失。從而,輔助萬物迴歸於樸素自然的大道。

解釋:眾人不要的,聖賢之人要。眾人丟棄的,聖賢之人撿起來並且視為珍貴。

《道德經》解義(15)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1.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過去對道比較明瞭的人,是教人們厚道、善良,而非教人們投機取巧。人們之所以不向善,就是因為自作聰明。

解釋:自作聰明,投機取巧,耍計謀,算計,自利,自大,這些都與大道背道而馳。而,大智若愚,大雨如注;所以,作者認為要讓百姓愚鈍,其實是勸人們歸道,以得到真正的大智慧。

2.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所以說,人們一個個小聰明,投機取巧,互相算計,其實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得到真正的大智慧,才是他們的最大福氣。

解釋:

3.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要明瞭,愚和智其實是道的兩種表現形式。能明瞭愚和智的差別,就是個具有高深德行的人。無形的道理和有形的事物合二為一。

解釋:天下萬物歸道,萬法合一,而後顯於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