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疫情期间家里是开窗户好?还是不开啊?

努力小宝贝


疫情的现阶段,家里最好是通风处理吧!可以每天清晨打开窗户换一下新鲜的空气。使室内的空气流动,这样保持每天屋内空气清新,使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吃Fan睡觉打豆豆


说实话,我每天都在为这个问题而纠结烦恼。每天清晨,我还没有起来,老妈就会起床打扫卫生,直接推开我房门,把窗帘拉开,窗户打开,让嗖嗖的北风和漫天的PM2.5全部快乐地一股脑涌进我的房间。一般等房间变成冰窖的时候,也都是我起床的时候。为了这个问题,我跟她讨论了很多次,我说外面细菌多,传染,雾霾严重。她说多开窗通风有好处。

导致最后的常态就是我不停地关窗户,她不停地开窗户。于是乎,后来我放弃了。所以我觉得,开窗户还是不开窗户,决定权在家里的老妈手里了!


乔先森和范先森


疫情期间,这类情形建议开窗――

1、楼层在3楼以上。病毒一般通过飞沫等载体传播,3楼以上开窗,病毒一般“飞”不了这么高;

2、窗户离街道、过道至少有3米以上距离;

3、晚上;

4、卫生间的窗户尽量24小时打开(门可以关上)。

如下情形可以考虑暂时不开窗――

1、窗户离人行道、过道过近(3米以内),同时窗户边经常有人路过甚至咳嗽、打喷嚏;

2、窗户对面的住户、场所是医院或有确诊、疑似病人;

相信祖国!全民重视,防护到位,一定早日战“疫”成功!


泛家居咨询师张兆伦


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特别强调,“这个病大家记住一点,把所有的窗户都打开,拼命的通风,就是很好的预防。那么今天跟随李医生一起来看看正确的通风方式。

疫情期“开窗通风”指南

  • 最佳的开窗方式:打开居室中距离最远的两个通风口。要让空气有进有出,经过整个房间,通风效果才好。


  • 勤通风的标准:每天3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同时在开窗通风时要注意保暖。
  • 开窗时间段:8时~11时、13时~16时这两个时间段内,大气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可以适当开窗通风。上午10点和下午3点是开窗的黄金时间。

新冠病毒会从窗户进来吗?

一些人因为对“气溶胶传播”的忌惮,而不敢开窗。

首先要明确,气溶胶传播≠空气传播!!!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中国医科院实验动物所开展的实验显示,气溶胶传播要同时满足3个条件(密闭的空间、较长的时间、高浓度病毒),才有传染的可能性。在通风环境中,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冠病毒。

可以。医院建筑设计都是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民用建筑就算是在发热定点医院附近,也足以保障安全有效的距离。

小区有人确诊,能不能开窗通风?

可以。中日友好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处副处长郭丽萍表示:患者排放的病毒气溶胶在开放环境中快速稀释,浓度显著降低,活性受到影响,被吸入的几率与剂量都大幅度减少。在附近没有近距离患者飞沫时,健康人感染的几率比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都低。如果说你的小区不是一个聚集性发病的小区,作为小区一般居民,无需过度恐慌,在家中只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开窗通风并不会有感染的风险。

家人居家隔离,能不能开窗通风?

可以。如果有居家隔离者,必须单间隔离,或处在全屋出风的位置。公共区域或其它房间自然通风时,必须关闭患者所在屋子门。

对抗疫情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我们仍应该提高警惕,做到“勤通风、多洗手、做好防护”,以防病毒卷土重来。


精神科李文惠


要定时开窗通风的!病毒在空气里呆不了多长时间!但不要长时间开,容易感冒的!如果普通感冒发热了,也会疑似!需要注意!

这次疫情主要两个传染途径:一个是飞沫,不要和家人以外的人多接触,实在挺不过去就要保持行1米以上的距离,重要的是一定要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重要的事说三遍!

还有一个是接触确认病例传染,这点离我们虽远,但也得注意,有些人是隐形传染者,本身不发病,但是它传染别人,被传染的人发病,所以飞沫传染这点一定要注意!老实得待在家里就好了!

还有就是小道消息太多,不要轻信,官网上的多关注就好,得听官网的,电视上循环播放,一般有新消息第一时间都可以听到!注意一下就好了!不用太害怕!

都会好起来的!




门前南山


最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能不能开窗户?纠结了好几天,今天得知当然可以,而且勤通风对疫情防控很有好处。大家都知道,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于是,很多人担心外面的空气有病毒,开窗通风会将外面的病毒放进来,使家里人感染。其实,不是这样的。首先,通风可以稀释病毒浓度

病毒感染人体后,是否发病,主要和病毒浓度、毒力大小、人体的免疫力等因素有关。在封闭的场所,如果有病毒感染者,可通过咳嗽、飞沫将病毒播散到空气中。密闭空间病毒浓度大,感染力大,而开窗通风后,可有效稀释室内病毒浓度,预防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人体后,身体抵抗力强的,可能不会发病,而身体弱的,可能症状严重。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死亡病例,大多是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而年轻人症状较轻。其次,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短

可能有人觉得,大家都通风,室外空气中的病毒含量肯定就多了,我再开窗通风,不就容易将病毒放进来吗?其实不然,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内生存和繁殖。离开了人体,病毒存活时间是有限的。

另外紫外线也可杀灭病毒。由于室外空气的稀释,通风不会使室外的病毒进入室内。那么,既然室外空气会将病毒稀释,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短,我们出门为什么还要戴口罩呢?我们戴口罩主要是为了和人密切接触时隔离飞沫,尤其是去人群密集场所,如超市、地铁等公共场所。毕竟,我们出门活动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另外,病毒还可通过接触传播,如手接触了附着病毒的物体表面,然后手又接触了口鼻、眼睛等部位,就容易感染。因此,一定要记得勤洗手,尤其是外出归家后、处理食材前及吃饭前。

综合上述:勤通风可有效稀释室内病毒浓度,降低感染风险,有利于疫情防控。要注意,通风时避免受凉感冒。除了勤通风,还要注意出门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





河北杨子


很多人担心外面空气中有病毒颗粒或者其他脏东西,开窗后会不会把病毒引进来?

今时不同往日,请大胆开窗

武汉以外大部分地区,已经很多天没有新发病例,外界干燥、通风环境下,加上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冠状病毒颗粒很快会被杀灭。

离开了人体细胞,无法复制,几个小时就会失去活性。在大家的配合下,我们已经实现了张文宏教授的“闷死病毒”目标,各地已经开始谨慎复工。




开窗通风不仅能预防病毒,还能预防细菌性肺炎,增强体质

人类需要清新的空气,流通才能清新!我们的气道顺畅,才不会发生阻塞性炎症。

这是我们最近遇到的一位病人,因为咳嗽、发烧CT发现肺炎,他的肺炎是因为左侧支气管发生堵塞,被癌细胞堵住了,气流不畅,气管分泌的粘液无法顺利排出,中心型肺癌引起阻塞性炎症。肿瘤合并这种炎症是很常见的。

这场战疫,我们离胜利不远了

重症病人集中收治,轻症病人在方舱医院密切监控,这是控制传染源的最重要环节,我们做得很好!

这是已经休舱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26天时间共收治1056例病人,零死亡,这是一场并不伤感的告别!最近这样的好消息接二连三!

过去这段时间,正是由于这些人的默默付出,已经还给了我们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迎着朝阳,开始新生活吧!

最后提醒一句,开窗户尽量中午开,在艳阳高照的时候迎接清新空气,沐浴阳光!


影像科豪大夫


从疫情开始之初,国家就一直号召大家出门戴口罩,在家勤通风,注意勤洗手,到现在国内疫情基本控制的情况下,很多朋友还在纠结到底要不要开窗通风的问题。对于这个,答案没有什么异议:您放心开窗通风就好,这么做是避免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很多朋友之所以总在纠结开窗还是不开窗的问题,是因为对于此次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由于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很多朋友就会有这样的一种想象,这种新型病毒会悬浮在空气中,随着空气四处飘散,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染给人,如果真的是这样,当然不能开窗通风了,谁知道换进来的空气中有没有新型冠状病毒啊?但真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目前已经基本确认,主要的传播途径有三种——

一种是飞沫传播,是指病毒通过感染者打喷嚏、说话、咳嗽喷出的飞沫被其他人呼吸到,从而导致病毒感染其他人的一种方式,飞沫在空气中会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降,通常如果举例超过2米以上,通过飞沫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可能性就几乎不存在了,戴口罩,也可以有效的阻止飞沫传播病毒的可能性。

另一种冠状病毒引起感染的方式是接触传播,冠状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通过沾染冠状病毒的手触摸口鼻等部位,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从而引起的感染,属于接触传播的方式,要想避免接触传播,勤洗手,好好洗手是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措施。

原来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从目前多个实例来看,病毒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已经基本可以确认了,一人乘车导致13人感染的新闻相信很多朋友都看到了,在对这个病例的研究中,最远的传播距离达到了4.5米,这么远的传播距离,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最大,在第七版的诊疗指南中也指出,在密闭环境下,高浓度的气溶胶暴露的情况下,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

对于气溶胶传播,大家也不必太过担心,气溶胶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密闭环境中,人员相对密集的情况下,又存在高浓度的包含病毒的气溶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会产生气溶胶引起的病毒传播感染。所以说,如果能够勤开窗通风,反而是减少气溶胶传播的正确做法。

因此,从传播途径上来说,虽然空气中含有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性本来就不大,但即使空气中存在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勤通风换气的方式,也能够有效的稀释新型冠状病毒,减少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除了传播途径上介绍,我们再来分享一项新加坡对于新型病毒感染者所住病房的病毒采样研究,在此次研究中,选取了病人日常接触的物体表面,空气,病房通风口等多个采样样本,病人所在病房是专业的医疗区域,每小时通风换气12次,在这样的病房中,对于空气进行采样检测,不管是消毒前的房间还是消毒后的房间,病房空气都检测不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存在,这样的一个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如果能够做到勤通风,即使是新冠病毒感染者所住的房间,也可以减少空气中冠状病毒存在和传播的几率。

在当前的疫情形势下,虽然国内的疫情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但为了避免疫情的反复和进一步扩散,为了做好个人的自我防护,不管是待在家里的朋友,还是已经复工在工作场所工作的朋友,如果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勤通风换气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手段,不要再纠结了,勤开窗,勤通风,才是正确的做法。


李药师谈健康


大家好,我是左撇子说医,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你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欢迎大家关注!


自从疫情在我国爆发之后,我们也学会了如何防控新冠病毒,在新冠病毒防控方面,专家也告诉我们疫情期间要说开窗,多通风。虽然专家是这样说,但是许多人都担心开窗会让病毒跑进来,从而造成病毒感染。那么,疫情期间,到底是开窗好还是不开窗好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一、疫情期间为什么要开窗通风?



对于疫情期间开窗通风的问题,其实国家卫健委早就作出了建议,在2月2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指南》中,也明确指出了给出了通风的建议。那么疫情期间,为什么要开窗通风呢,我觉得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

①如果家里空气不流通,那么我们在疫情隔离期间长期呆在家里的话,我们和家人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就会滞留在房间内,室内的灰尘(空气中也有许多灰尘)也会在空气中累积。这样如果时间长了,不仅会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加,氧气浓度也会慢慢降低,而细菌、病毒就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下滋生,这样密闭的空间就形成了一个室内污染。

而据环保工作者测定,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可以比室外高2~5倍,有的甚至可以高出几十倍。就像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尤其是到了冬天,因为室内取暖的问题,往往容易造成家中的污染情况更加严重。

②如果长时间呼吸这样环境下的室内空气,容易使人缺氧,昏昏沉沉,(这就好比如我们有些人晚上睡觉喜欢蒙着头睡,但是一早醒来还是精神不好,昏昏欲睡),从而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就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气管炎等,而且患传染病的机率也会增多。特别是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果身体抵抗力变差,那么就更加容易被新冠病毒入侵,从而造成感染。

③如果经常开窗通风,那么就可以保证室内空气流通,从窗外进来的新鲜空气就能够很好地通改善室内环境,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因为新鲜空气中含有充足的氧气和负离子,它们可以促进我们人体新陈代谢,从而增强我们的身体免疫力,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

所以在疫情期间,我们应该多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二、疫情期间开窗通风,新冠病毒会不会跑进屋里,从而造成感染?

经过了上面的介绍,我们现在都应该知道了经常开窗通风是对我们非常有益的。但是开窗的同时,许多人更担心的是新冠病毒会不会趁着开窗通风时跑到室内来,那样造成病毒感染的话,岂不是太危险了?对于朋友们的这个担忧,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

首先,国家卫建委都已经建议了,自然就经过考量之后,才会公布。这个问题,你能想到的,他们自然能够想到,你说是不是?既然还不能消除你的顾虑,那么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

●①新冠病毒不经空气传播



我们担心的其实就是害怕新冠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播进行感染,但是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资料显示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在《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诊疗方案(试用第六版)》中指出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许多人不禁会问,那这个气溶胶传播不就是空气传播吗?其实不然,气溶胶传播并不等于空气传播,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

而且如果我们仔细看方案中过于气溶胶传播的说明时,我们就可以发现,气溶胶传播要同时满足3个条件,即密闭的空间、较长的时间、高浓度的病毒,才有传染的可能性。

●②新冠病毒的传播距离有限

还是有些人认为,虽然开窗不符合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的条件,但是也有可能通过飞沫传播啊。其实,新冠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的距离也是有限的。

李兰娟院士曾表示:一般来讲,我们说近距离接触飞沫传播容易感染,所以距离保持远一点,1.5米到2米左右是比较安全的。



这是因为当带有病毒的患者在说话、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病毒会随着飞沫喷出,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大一点的飞沫并不会飞得太远,通常在1-2米就会下落,而且飞沫在10秒左右就会沉降,带有病菌的气溶胶微粒悬浮在空气中,大部分集中在1米左右的范围,这也是医学上公认的致病传染区域。

当然,如果是顺风的话,人咳嗽时喷出的细小飞沫则可以飘出去6米远,而打喷嚏时更是可以飘到8米以外,但是这些都容易发生沉降,并不会长时间停留在空气中,更不会飘到高层建筑上。 再说了,现在疫情期间,人人都佩戴口罩,外面空旷的环境新冠病毒就更加少了,开窗自然也无问题了。

●③新冠病毒离开人体后存活时间并不长



李兰娟院士曾表示:新冠病毒在室温体外干燥环境中2小时活力就会下降,48小时就会灭亡!

也就是说,即使空气中不小心混有新冠病毒,新冠病毒在离开人体之后,因为没有宿主寄生,就没有营养物质供给,那么病毒就会慢慢死亡。

虽然说目前还没有资料研究新冠病毒在体外到底可以存活多久,但是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是亲戚,我们可以参考一下SARS病毒的数据。在2003年的时候,北京军事医学科技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院曾经发表了一篇论文,该论文对SARS病毒在外界物品中生存和抵抗力能力进行了研究,最后研究指出SARS病毒在金属、塑料、玻璃等光滑表面,100万滴度的病毒,在48小时后,存活的病毒数量只有10左右,基本可以确认感染能力已经很低;而在滤纸片、布片、木片、土壤等材料上,100万滴度的病毒在4~6小时内,病毒存活量还剩10左右。

也就是说,跟李兰娟院士所说的基本符合,新冠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时间越久,活性就越低,48小时后基本不会造成人体感染。

④空气中的新冠病毒含量低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曾经表示,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室外空气、各类表面存在几率很低。

即使是有病毒通过飞沫从患者口中喷出,大部分的病毒都会在近距离沉降,而小部分的病毒会形成飞沫核,可以飘到很远的地方,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病毒活性不仅会降低,而且大气中的空气也会对病毒进一步稀释,那样空气中的新冠病毒含量就会很低,基本不会造成身体感染。

因此,从病毒的传播途径、新冠病毒的传播距离、新冠病毒的时间以及空气中的病毒含量等方面去分析,距离越远,时间越久,感染风险就越低。而开窗通风基本上不会感染新冠病毒。




三、疫情期间如何正确开窗通风?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疫情期间开窗通风是不用担心新冠病毒感染,但是呢开窗通风也要讲求科学的方法。

●①最佳的开窗方式是使室内形成空气对流,只有使空气有进有出,经过整个房间,通风效果才是最好的。如果单单只是开一个窗户,那样没有形成空气对流,外面的空气进不来,里面的空气也出不去。所以应该打开室内中距离最远的两个通风窗口。

●②开窗通风也并不是一直开着,可以按照每天3次,早、中、晚各一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的标准。特别是在天气比较冷的时候,在开窗通风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感冒。

●③开窗通风也要讲求时间断,并不是什么时候开窗都好,我们可以按照8时~11时、13时~16时这两个时间段来开窗。因为这两个时间段内,大气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可以适当开窗通风。特别是一觉醒来的时候,开窗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对人的精神也是有好处的。在这里特别要提醒一下的就是不要在晚上睡觉时开窗,毕竟晚上温差比较大,外面的冷空气吹进来,人在睡觉的时候容易着凉,就会容易生病。



四、总结

总之,在疫情期间,我们应该多开窗,多通风,使室内空气流通,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样,开窗通风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避免弄巧成拙。

作者寄语: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关知识,我是左撇子说医,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你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帮我点个赞!如仍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谢谢大家支持!


左撇子说医


编审专家:汪明明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飞沫传播,以及接触传播。应该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指的是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在病人呼气、打喷嚏、咳嗽时进入空气中,其他人因吸入含有病原体的飞沫而发生感染。飞沫传播仅限于与病人近距离接触的情况下发生。

提倡大家开窗通风,与病毒通过空气传播并不矛盾。原因如下:1.飞沫传播仅限于病人身边有限的范围内。2.病毒在空气中存活时间并不长,必须找到下一个宿主才能存活下去。3.病毒使人致病是要达到一定的浓度的。室外空气中病毒的浓度较低,不易引起感染;开窗通风可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的病毒浓度,降低致病的风险。4.开窗通风,可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新鲜的空气有益身体健康,增加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