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小情緒”,如同海底撈針?行為學“ABC觀察法”來幫忙

經常聽到這樣的一句話:“六月的天,小孩的臉。”這句話一語雙關,不僅表達了六月的天氣變幻莫測,還體現出孩子的情緒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很多家長總會抱怨說自己的孩子總是無緣無故就發很大脾氣,又是摔東西、又是尖叫哭鬧的。其實,並不是孩子的情緒太難懂,而是我們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去理解孩子的心理。這不,行為學“ABC觀察法”就能夠幫助你讀懂孩子的小情緒,從而能夠對症下藥地疏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讀懂孩子“小情緒”,如同海底撈針?行為學“ABC觀察法”來幫忙


有次,我在商場裡逛街的時候,聽到一個男孩在大聲哭鬧,他的媽媽當著很多人的面斥責他,聲音之大引起了許多圍觀群眾的好奇心。原來是因為男孩想要自己憧憬已久的樂高玩具,但是遭到了媽媽的拒絕,願望得不到滿足的他就這樣抽泣起來。而男孩的媽媽此刻沒有選擇去教育孩子,而是直接拉著他準備離開,就這樣孩子鬧得更厲害了,說什麼也不肯走。在眾目睽睽之下,這位媽媽也是尷尬至極,但卻無計可施。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得到一些什麼樣的啟示呢?首先,孩子向父母索要玩具是再常見不過的事,但是這並不代表家長應當要滿足孩子所有的、甚至是無理的要求。家長可以拒絕孩子,但拒絕的方式有很多種,那種不分青紅皂白的拒絕,想來無論是誰也不一定能夠坦然接受吧。其次,這位母親到底在什麼地方出了關鍵性的錯誤、最終招致了這個難堪的局面呢?我想大家也都能夠猜到——就是在孩子開始哭泣的時候,沒有認識到自己處理方式的錯誤,而是一錯再錯。最後,作為家長,應該明白的是,孩子在尚不能夠完整地表達內心想法時,發洩情緒就是他們在表達的一種表現。孩子或許是害怕你的離開,或許是對陌生的環境不適應,又或者是得不到你的關注和愛護等等。當我們發覺很難理解孩子的時候,不妨嘗試一下“ABC觀察法”。


讀懂孩子“小情緒”,如同海底撈針?行為學“ABC觀察法”來幫忙


那麼,到底什麼是“ABC觀察法”呢?

A代表前因,就是孩子哭鬧前發生的情況

我們都知道,一件事情發生就一定有它的時間、地點和起因。孩子哭鬧的時候,先別急著亂下定論,想想看孩子到底想要什麼?哭鬧的原因是出自生理、病理、還是心理呢?生理和病理的解決方法往往簡單粗暴:有時候孩子看到商品店裡的糖果,並不僅僅是被花裡胡哨的糖果包裝所吸引,還有可能是孩子對於食物的生理需求,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可能餓了,這種情況下,一些其他比較健康綠色的食品其實也能夠代替糖果,這樣就可以在不損害孩子健康的情況下解決孩子的生理需求了。病理需求不用說也知道,如果孩子生了病,身體不適,很容易牽扯到情緒,從而哭鬧不止,這種情況也只能及時就醫、利用其它東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讓孩子沉浸在疾病的痛苦中。

除了生理和病理之外,容不得半點馬虎的是心理問題的解決。別看孩子小,孩子也是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前進著的,心理問題並不是因為年紀小就會不存在。想想看,如果家長總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誇讚別人家的小朋友,那麼小小年紀的孩子是不是也會產生一種抗拒與牴觸的心理呢?這並不是孩子善妒,這是珍惜父母的愛的一種表現,首先就不能否定這種情緒存在的合理性。身為父母,在孩子沒有安全感的時候,可以教給孩子有關於愛的道理,進而從小培養他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讀懂孩子“小情緒”,如同海底撈針?行為學“ABC觀察法”來幫忙


B表示行為,就是孩子哭鬧行為的本身

對於不同的事情,孩子做出的反應也會不盡相同。比如,在離開了一個熟悉的環境、來到陌生環境的時候,孩子會本能地產生一種依賴的情緒;比如,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孩子會抱有一種退縮、受挫的情緒;再比如,自己的願望沒有被滿足、想要的東西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時候,孩子會懷著一種失望的情緒。

在這麼多情況中,家長面臨的挑戰其實無非就是觀察孩子悲傷的程度。仔細觀察一下,孩子是在真正悲傷地流淚,還是在耍無賴想博得你的關注?如果是前者,那麼父母可以循循善誘,告訴孩子,未來的道路還很長很長,眼前的這些挫折只會讓成功的人更加堅強,從而培養孩子堅毅勇敢、不輕言放棄的美好品質;如果是第二種的話,父母可以等到孩子的情緒平復下來之後,再讓他明白:無緣無故地發洩情緒是沒有意義的,並不能解決什麼實際問題,而是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讀懂孩子“小情緒”,如同海底撈針?行為學“ABC觀察法”來幫忙


C表示結果,就是觀察孩子哭鬧之後的行為

在瞭解了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之後,我們不僅要使用恰當的方式走進孩子的內心,還要學會觀察孩子對於這個方式的接受程度到底如何。如果我們說了很多人生道理,孩子卻沒能真正聽進心裡去,豈不是白費口舌了嗎?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就要找到自己的孩子最能夠接受的教育方式,這一點至關重要。比如,孩子因為想要用橡皮擦掉作業上的錯題,卻不小心把作業紙擦破了,急躁的孩子有可能就會用眼淚來發洩情緒。其實,孩子很有可能是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遇到了難題,我們可以選擇讓孩子去喝一杯水、暫時從緊張的學習氣氛中脫離出來,再幫孩子擦好作業上的錯題後,再陪伴孩子一同改正題目。教育孩子不要畏難、熱愛挑戰難題的思維方式,必將有利於孩子今後的成長。

這就是行為學所提倡的“ABC觀察法”,通過這種嚴謹周密的分析,相信每一個父母都能夠準確地瞭解什麼是孩子心中所想、也就不會再誤以為孩子的小脾氣都是無緣無故的了。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派給父母的禮物,孩子有情緒並不可怕,這證明他在你面前是完全坦誠、透明的。如果沒有用合理的方式去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那才是真正的可怕,如果你現在就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心軟、進而滿足孩子的要求,那麼當他知道這種方式能夠達成他想要的結果之後,就一定會有故伎重演的那一天。


讀懂孩子“小情緒”,如同海底撈針?行為學“ABC觀察法”來幫忙


所以說,治標不如治本,只有深入剖析孩子的行為,恰當地使用“ABC觀察法”才能夠給予孩子最切實的幫助。這樣一來,孩子的情緒問題解決了,家庭也會變得更加和睦。哪怕是在今後的人生旅途中,孩子再次遇到類似的事情發生,也不用擔心他會情緒失控了,這難道不是最好的結果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