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很早就知道龍文區朝陽鎮橋頭村樓內社有處古樸滄桑的老城牆,因為離漳州只有不到十公里的路,騎著摩托車很快就可以到這裡。老城牆為明代釜山城殘留下來的遺址。記得第一次來是2004年,十幾年間又先後來了幾次,不變的是古城裡的老榕樹枝葉依然茂盛,而對古城的瞭解似乎也越來越多。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釜山城也稱“長橋城”,為明萬曆南京禮部尚書、漳郡名臣林士章所建。據光緒三年《漳州府志》卷二十一兵紀“城堡關隘”章節所載:“長橋土城,地城北十里。明尚書林士章築”。明萬曆九年(1581年)林士章辭官歸鄉,卜居於郡北之長橋,便著手建造該城,至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建成,工程前後歷時13年才完工。2000年6月,釜山城的“橋頭古城牆”列為龍文區文物保護單位。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據介紹,釜山城原有城牆周長約千餘米,東西直徑約290米,南北直徑約220米,城內成橢圓形,面積約有5萬多平方米。釜山城設四門,正門朝南,名曰“迎臺門”,西面輔門,名“孚兊門”,北邊、東邊兩道門都被堵了起來,稱“虛門”。釜山城牆高4米多,牆厚1米多,城牆上還設有跑馬道。釜山城歷經400餘載,幾經損毀,現餘西南側“迎臺門”和“孚兊門”以及一段約200餘米城牆,殘牆上有十來株數百年的大榕樹,至今還鬱郁蒼蒼,枝繁葉茂,交錯蔓延的根鬚將古城牆裹了個嚴實,形成壯美的“榕根牆”奇觀。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今城內存有釜山宮、平安大廟以及古民居等建築,城內仍住著近百戶人家,據說其中有一戶還是林士章的後代。從空中俯撖,整個村落建築尚保留有古城池的格局風貌。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相傳門額“迎臺門”三字為林士章所題,落款“萬曆辛卯立”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在當地,村民流傳這這樣的傳說,舊時釜山城的正門“迎臺門”主要是做紅喜事用,只有只有尊貴的客人來了,才能夠從正門進去; 村裡的“白事”則要從西門“孚兊門”進出。 查閱資料得知,“兊”同“兌”,含有西方之意。“孚兌”語出《周易•兌》:“九二,孚兌。吉,悔亡。”“孚”為信,“孚兌”,即有信而悅。九二爻以陽剛得中,爻在兌體,故說孚兌;雖近比六三,亦不失其志,故《象》說:“孚兌之吉,信志也。”宋程頤說:“二承比陰柔,陰柔小人也。說之當有悔,二剛中之德,孚信內充,雖比小人,自守不失,君子和而不同,說而不失。”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古城所在位置叫“長橋”,據考,這是源於古城旁的一座古橋,舊時古橋從這裡可一直延伸到九十九灣岸邊。文史專家沈少輝介紹說,“長橋”所在的九十九灣一帶水鄉、河汊、橋樑眾多,人們為了出行方便,便將這一帶的橋樑不斷續接起來,歷史上“長橋”的長度曾達到了“四百六十餘間”,“間”是古時計算橋樑兩跨之間的長度。堪比泉州安海的五里橋。查光緒三年《漳州府志》載:長橋“在二十六都,系乾橋。凡四百六十餘間,長一百二十餘丈,俗呼長橋。”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據說當年林士章建城時,由於古城臨港,林士章在城牆外命人疏通河道,引入九龍江水用來灌溉,又在河上建了一座長橋,方便物資及交通往來。現今在朝陽境內的流岡、橋頭等地還可找到幾處“長橋”遺址。“長橋”是古時當地村民進城趕集的重要通道,橋頭曾經是一個熱鬧的圩市,人稱橋仔頭圩。每逢農曆一,四﹑七為圩日,周邊一些打拳賣膏藥的江湖班子,看相的術士,拔牙的郎中,說書的先生等小商販人來人往。當地流行有一句俗語“空籮擔趕赴橋仔頭圩”,印證了“長橋”過往的繁華。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2004年拍攝的城內寺廟和古民居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同一古民居2017年的模樣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相傳林士章在“長橋土樓”生活了近20年後遷到老家漳浦,清初,居住在釜山城的林士章的後裔經不起匪盜騷擾,也遷往漳浦。康熙年間,原鄭成的部下黃梧歸順清朝後受封為“海澄公”,黃梧駐守漳州府時將“長橋土城”改為營區,族親也有一部分居住下來,因此現今樓內村民以黃姓居多。城內的“釜山宮”前每逢農曆七月二十一都搭起普度公的祭壇祭祀各種亡靈,據說此傳統與當年黃梧祭祀戰死沙場的將士有關。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釜山城城角碉樓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2018年7月與閩南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學院師生一起考察釜山城。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明清時期至解放初“釜山城”還保基本保存完好,1958年因興修水利工程需要,釜山城城牆被拆掉了四分之三,後經當地村民的強烈要求,南門至西門200多米的城牆才得以保存至今。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小貼士】

林士章(1524-1600年),字德斐,號璧東,福建漳浦縣烏石人(今舊鎮浯江村人)。他自幼沉默聰穎,志向不凡,博聞善記,為文有大雅之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己未科進士,殿試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翰林院侍讀學士、經筵講官、國史副總裁。

林士章長期擔任國子監祭酒,林士章不但熟悉朝廷典章制度,而且通曉星曆諸術。在禮部任職6年,對朝堂陵廟之事日有修舉謀劃,對禮部各司之政事瞭如指掌。為官期間他制訂了嚴密的考課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了大批人才。林士章心胸寬闊,辛勤敬業,忠於職守,因而深受萬曆皇帝的讚賞,賜予御書“忠愛”匾額,褒彰他的忠君愛國。後人稱林士章為“忠愛公”。萬曆九年(1581)二月,林士章升任南京禮部尚書。因厭倦官場的你爭我奪,遂再三上疏,請求致仕歸鄉,獲得批准。回到家鄉,林士章卜居於郡北之長橋達20年,後遷老家漳浦。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卒,享壽77歲。今天漳州城區雙門頂的“尚書探花”坊便是為紀念林士章所立。

【風行漳州】龍文區樓內社釜山城

林士章十分關心家鄉的教育,為漳浦縣儒學、平和縣儒學撰寫《漳浦縣重修儒學大門記》《平和縣重修儒學始建尊經閣碑記》等碑記。歌頌重教興學的知縣、教授,勉勵學生勤奮上進,對漳州地區的文化教育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林士章文筆甚好,遺憾的是其著作沒有刊行,流傳於世的文章有《學博木灣陳先生創行鄉飲記》《仙峰巖記》《日觀賦》等。

本文來源:美篇“南風”2020年2月9日發佈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