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间休息”和“训练频率”到底怎么安排?全面总结干货

组间休息

组间休息时间是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变量,很多运动机构建议组间休息30秒到2分钟。但如果训练的目标是增长力量,那么超过两分钟的组间休息时间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无氧运动后的部分恢复发生的很快,但完全恢复是不会在几分钟内发生的,具体情况取决于多种人个人因素,比如训练组的强度、训练者的疲劳度和营养状况、训练者的年龄、训练环境的温度以及生命状况等。根据负荷的不同,竞技型的力量和爆发力运动员通常会组间休息十分钟甚至更久,相比之下,如果你只关注增肌效果,那么通常的组间休息只有45秒或者更短,如果训练目的是增强肌肉耐力和体能的话通常休息时间极短,如果安排的话,也只会安排在不同动作之间。

“组间休息”和“训练频率”到底怎么安排?全面总结干货

考虑组间休息在训练组之间的安排同样重要,热身组的作用是为正式组做准备,你要牢牢记住这一点,重量最小的热身组不足以产生疲劳,为下一组加载配重片时间就足休息了,随着重量越来越大,热身组组间的休息时间也要相应延长,记住:热身组是为了帮助正式组,而不是干扰他们,如果热身组后要完成三个大重量的正式组,那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15组从开始到只比正式组的重量少5磅的热身组会适得其反,因为这样的热身组会让你十分疲劳,会影响到正式组的训练强度。

“组间休息”和“训练频率”到底怎么安排?全面总结干货

训练频率

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为提高“肌肉健康”每周训练两次,很多运动机构制定了每周训练三次的计划,而绝大多数精英级举重运动员每周训练六天,每天训练多次,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首先,美国运动医学的指导是针对久坐的,完全没有训练适应状态的普通美国大众的最低层次的建议,并不适合训练多年的运动员,明智的运动员应当无视针对普通大众的运动建议。其次,教科书的建议几乎总是忽略对个体差异的考虑包括运动能力、训练水平、训练目标以及所有其他会影响从频繁的训练中恢复的因素。


“组间休息”和“训练频率”到底怎么安排?全面总结干货

最后,精英级运动员已经高度适应了训练,他们不仅能够承受更高的训练负荷,而且需要比初级训练者和中级训练者更高的训练负荷才能充分打破内平衡,产生进一步的适应状态,这种级别的训练所需的刺激是无法通过每周三次训练达到的,必须均匀地分配在一周的时间内,这就需要比每周三次训练更高的频率,有些运动员甚至每天需要训练多次,具体细节我们会在接下来继续讨论。

“组间休息”和“训练频率”到底怎么安排?全面总结干货

每周训练次数太少无法给身体施加充分的刺激,也不会产生积极的适应状态。“分部位”训练是随便练着玩的人和健美运动员常用的训练组织方式,即每天训练不同的身体部位或肌群,直到把全身练一遍,如果每周只安排一次胸部训练,即使每周有多个训练日,胸部也无法得到足以形成超负荷的训练,从而无法产生最佳适应状态。

“组间休息”和“训练频率”到底怎么安排?全面总结干货

肱三头肌则与之形成了鲜明对照,作为最受欢迎的胸部训练动作,卧推训练往往包含肱三头肌,肩膀也参与了推举,手臂有专门的训练日,并且对大部分人来说背部一般是指背阔肌,这样他们又会做很多的背阔肌下拉或反手引体向上,如此一来,肱三头肌就有可能每周训练了四次甚至更多,这是个不合理安排训练的典型例子,它同时包含了不足量和过量的训练频率。

“组间休息”和“训练频率”到底怎么安排?全面总结干货

还有一点需要记住,训练的伤病率不会随着力量训练频率的提升而提高,不过,如果每周做五次以上的有氧训练,伤病率则会很高,如此高频率的有氧训练计划包含了成千上万个小幅度的相同重复的动作,他们与力量训练有着本质的差别,即使力量训练的频率也很高,最终结果就是,耐力训练因为动作的高度重复导致其受伤频率高于力量训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