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從小到大、無時無刻都存在,細思極恐

在中國,絕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都有控制慾,這種控制的形力從孩子出生開始一直到孩子成人都存在,並且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著,不同只是父母對孩子的控制程度不同。


去年在杭州發生過這樣一起離家出走事件,事件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平時學習成績良好,非常喜歡看書,離家出走的原因說起來讓人哭笑不得,這名大學生只是不願意讓父母給自己購買新衣服,所以賭氣離家。父母報警後,警察根據其母親提供的線索在市民圖書館中心找到這名大學生。


此事件在網絡上也引起了網友的熱評,其中一條評論獲得了廣泛的認同,網友認為,這名大學生的行為實際上是孩子對家長控制慾的厭惡。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從小到大、無時無刻都存在,細思極恐


有兩點可以看出在這個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第一點,從年齡上這名大學生早已是成年人,可父母還在為其購買新衣服,看來父母在生活中對孩子可以說照顧有佳。第二點,已經這麼大的孩子出家門就報警,家長對孩子的擔心程度可見一斑。


很多家庭對孩子控制是從小就開始的,或許那個時候因為孩子還小沒有完全的體現出來,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對孩子控制慾的體現就會越來越明顯。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空間的,這種空間包括了衣、食、住、行、學習、思考、運動等等,但大部分家長都會覺得孩子還小需要照顧,可這一照顧甚至照顧到了成年。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從小到大、無時無刻都存在,細思極恐


我有一個高中同學,她從來沒有自己系過鞋帶,因為她根本不會,她的鞋帶都是家人幫助繫上的,如果在上學的過程中繫帶散開了,還需要找同學幫忙。


類似的這種情況還有很多,家長覺得不會就不會,孩子長大了不就會了嗎。這話沒錯,一個繫鞋帶能有多難,20多歲的成年人還學不會嗎,可在我看來一個人在20歲時本應有了獨立生活能力時才學會繫鞋帶,這能說是正常嗎。


除了生活上還有一個現象特別能體現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這就是婚姻。現在年輕人結婚的年齡在某些城市裡已經推遲到了30歲之後,當然除了經濟原因這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家庭因素。


演員朱雨辰在出演電視連續劇《奮鬥》之後人氣火爆、片約不斷,個人的感情生活也被粉絲們時時關注著,可快40歲的朱雨辰至今還是單身一人,究其原因就是他的母親。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從小到大、無時無刻都存在,細思極恐


在某檔綜藝節目中,朱雨辰的母親表示,“我是在用生命愛自己的兒子”,朱媽媽十年如一日地每天早上4點鐘起來給兒子熬梨水,年過70高齡還依然在精心照料著孩子的飲食起居。朱媽媽不僅定義了對兒媳婦要求,還直言“對了孩子的婚姻我會干擾”,這樣的控制慾也是表現的淋漓盡致。


其實,像朱媽媽一樣的母親不在少數,她們多年來辛苦地照顧著孩子的每一件事,操心著孩子的婚姻生活,只要孩子找的對象有一點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會遊說孩子再去找一個,為了拆散兩人所使用的方法多種多樣,最後兩人不得以分了手。


這些父母從來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在控制孩子,他們會覺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而這一句”我是為了你好“不知讓多少人壓抑著自己,有些人一輩子在忍耐,有些人最終爆發。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從小到大、無時無刻都存在,細思極恐


還記得那個北大的高材生離家12年,拉黑父母,還發長文對父母多年來的行為進行控訴嗎?高材生從小成績數一數二,曾經的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在別人眼中妥妥別人家的孩子,卻完成了一封15000餘字的長信,行文間言辭激烈,滿是父母的“肆意操控”、“衝突”和“炫耀”。他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和審美來置辦的,幾乎沒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選擇的。原本以為,考上北大,就能遠離家鄉,逃離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沒有。


“在離家前,父母要求我給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大姨不斷給他打電話,甚至悄悄聯繫他同學瞭解他的情況。在孩子看來,這不是照顧,而是一種控制。


為什麼大多中國父母願意控制孩子呢?


我覺得這離不開中國幾千年來傳統,在古代也有”家“的概念,但這個家和我們現在理解的家是不同的。以前的社會中家指的家族,以父母長輩為中心,無論有幾個孩子都會被看做一個家。在傳統觀念中,父母為孩子所做的事都含有利益關係。


比如”養兒防老“或者婚姻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些之中都含有著某種利益關係,也就是說,父母所做的一切如果與利益掛鉤,那麼其控制就可以解釋的通了。


雖然現在已經是21世紀了,但是在中國人的思想觀念裡還依然存留著以前的意識,孩子成年之後就算結婚了,哪怕是搬走單過了,那也要管,因為你在父母的眼裡依然是給孩子。


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慾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雖然,這種控制行為會造成孩子成年之後很大危害,可我們的父母不以為然,一邊嘴上說著要給孩子更大的自由、更多的空間,一邊操心著孩子的穿衣、吃飯、喝水,乃至找工作、找對象。


其實,在孩子心裡需要的自主、獨立,需要的是更多的選擇,哪怕這個選擇有可能是錯誤的。


有一點是很多父母完全忽略的,孩子的成長是需要過程的,關鍵的核心在於過程,如果成長中沒有經歷任何過程,那麼孩子的成長可以說是失敗的,這個孩子成年之後獨立性、能力都會相對較弱。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父母是自私的,他們為孩子選擇好一切,讓孩子喪失了自己動腦思考的能力,看上去是省事了,但孩子卻失去了成長的能力,其結果就是父母辛苦了一輩子換來的可能是“啃老”。


尊重孩子的成長,其首要前提是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不要因為父母所謂的愛卻破壞了這個規律,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任何人都不能去幹涉、去影響,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間,需要屬於自己的成長過程,孩子不是家長的私有物品。


借用《肖申克的救贖》的一句話:“那些鳥兒註定不會被關在籠子裡,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主自由的光芒。”


孩子終要長大,就讓他們好好享受這個過程吧。

Happy爸爸,家庭教育指導師(高級),分享育兒經驗、詮釋育兒體驗。(原創文章,圖片來自網絡,如有版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