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对连云港情有独衷,曾经想把连云港作为起义地点


孙中山对连云港情有独衷,曾经想把连云港作为起义地点


孙中山先生于100年前,在与日本朋友秘密笔谈时,对连云港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给予了充分背定。

孙中山先生在近40年的革命生涯中,有近20年奔波于海外,历经千辛万苦,满腔热情地宣传革命主张,组织革命力量,募集革命基金。在那艰难岁月里,孙中山先生曾15次赴东瀛,侨居时间累计达9年半之久,为谋求支持和援助,与日本朝野各界众多人士广泛交往。孙中山先生结交日本友人的数量,说法不一:有的列出146人名单,有的人査找出270人的名字,有的统计约为300人,而见于孙中山先生著作的名单起码有数十人之多。尤其是致力于亚洲革命的宫崎寅藏等先生,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竭尽全力,终生相助,甚至置倾家荡产、流血牺牺于不顾。由于孙中山先生不会日语,经常借助汉文与日本朋友交谈。1897年8月至1898年8月间,孙中山与日本熊本县人士、多次来中国调査采访的大陆浪人宫崎寅藏先生,就起义地点等问题进行过多次笔谈,其中,有大量的笔墨谈论连云港。

孙中山与宫崎先生曾分别提出以广东或四川为起义之地。但经反复议论后,广东因1895年广州起义失利,“当地之官犹如惊弓之鸟”,提防甚严,“我辈举动较前略难”;四川因“不近海口,接济军火为难”,都颇感不妥。

然而,对于连云港,二位先生却共同认为是“最善”的选择。官崎先生首先提出,“诚如前之所言,在山东、河南、江苏交界可招二三万众,则以江苏之海州为最善矣。”他强调,“盖起点之地,必先求得人,其次接济军火之道,其三不近通商口岸,免各国借口牵制。海州之地,于此三者皆得,且可握运河,绝漕米,此亦制北京之死命。”孙中山先生大为赞同,并详细介绍了他实地察看的情形:“取道于海州之事,弟已于十余年前思量之(指1885年4月来上海时,见《孙中山与上海》)。曾到彼地盘桓七八天,细看海口之形势,不便入巨船。只离州城二十里,云台山在海中有可靠大船耳。且州城有厘金,每小船通过稽査甚严。”对于海州设卡征收厘金税、盘査甚严问题,官崎先生不以为然。他认为,既然以海州为起点,应首先占领海州和云台山,“到此时不怕厘金卡矣。”孙中山先生亦认为,若先夺取云台山,再夺州城,确是“恰好之地”。接着孙中山先生对海州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具体分析:凡起义地点,“总求急于聚人,利于接济,快于进取。在海州,则进取、接济亦利于广东矣,惟聚人,则弟于此毫无把握。……如阁下云此地可招二三万众,亦可集事矣,盖海州既有两便,又有其人,则北可进据山东以窥北京,南可夺取淮扬以通大江……有人,有粮,有器,则成败在乎运筹指挥之策耳。”

后因形势变化,起义地点没有选定海州。但孙中山先生海州之行,却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其成功地撰写《实业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