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大學畢業相當於拿了兩個中專文憑?《中醫現狀調查(一)》

原出處:《中國新聞週刊》

原鏈接: 中國新聞網

迷茫的中醫藥學生

中醫藥大學的學生——這群中醫的後繼者,他們最能體會目前中醫的處境

王芳(化名)是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一名中西醫結合專業的碩士生,今年畢業。目前她除了在醫院值班,就是備戰3月的博士生入學考試。

提起“考博”,王芳一臉挫敗感。這並非因為學習不好,而是另有隱情。她原本鐵了心想考北京醫院呼吸科主任孫鐵英的西醫專業博士生,但遭到導師婉拒。導師對她說,他會優先錄取西醫專業的學生。就算她考上了,導師也擔心中醫出身的她能否順利畢業。不得已,她只好報考中醫專業博士生。

“我本科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後來考中西醫結合碩士,就是作為今後‘中轉西’的中轉站。”王芳接受本刊採訪時直言。

王芳說她對中醫感到非常失望。“我想學西醫,就是想知道西醫到底是什麼樣子,治病救人能達到什麼程度。我做了3年‘中轉西’的夢,如今徹底破滅了。”

事實上,各地中醫藥大學每年都有一些學生成功實現“中轉西”,考上西醫專業的碩士或博士。“這是令人羨慕的,”一箇中醫專業的本科生說,“他們脫離苦海了。”

“兩個中專文憑”

在中醫高等教育界,始終存在一種爭論,就是中醫和西醫的教學比例應該是“几几開”的問題。

望京醫院院長陳珞珈告訴本刊記者,近年來,全國各中醫藥大學裡,中醫課程和西醫課程的比例有“四六開”“三七開”甚至“二八開”的。其中小頭是中醫,大頭是西醫。

中醫的學生為什麼要用這麼多精力學西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基礎系副主任張保春向本刊解釋道,目前中醫院實行的是“西醫診斷,中醫治療”,因為疾病名稱都是西醫的,如糖尿病、高血壓,中醫沒有這些病名。學生畢業後要想當好一箇中醫大夫,必須先當好一個西醫大夫。而且在中醫院,除了個別老專家只出門診開藥方,幾乎所有醫生都是既會中醫又會西醫。

事實上,中醫藥大學開設西醫課程是符合國家制定的中醫專業培養目標的。1956年,國家創辦中醫高等教育之初,設立的中醫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系統掌握中醫學理論和醫療技術,並具有西醫學的一般知識的中醫師。“文革”後,1977年,高等中醫院校恢復招生,中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學習一定的西醫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初步具有整理研究祖國醫學遺產的能力,為從事中西醫結合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廣安門中醫院腫瘤科副主任張培彤就是“文革”後不久的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生。他說,當時學校開設的中西醫課程比例是“對半開”。

據張保春介紹,目前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課程設置是,中醫佔六成、西醫佔四成。他做過畢業生調查,反饋意見是,即使是四六開的比例,學生仍認為西醫課程開少了。

一位不願具名的北京中醫藥大學7年制本科碩士連讀生,給本刊提供了這樣一張課程表:一二年級,先在南開大學生命科學院學習兩年。期間,除了有南開大學文學系的老師給他們開一門醫古文課外,沒有其他中醫課程。三四年級回到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醫學基礎課。

其中,中西醫課程比例是,四成為西醫,六成為中醫。中醫課程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西醫包括生理、病理、藥理、生化、解剖等。五年級是臨床教學課程,其中中醫佔七成,西醫佔三成。六年級在中醫院實習。七年級寫畢業論文。整體算下來,中醫課程能佔到學習總量的一半或一半稍多一點。

事實上,最近幾年,中醫課程有進一步壓縮的趨勢。張保春說,本科生的中醫基礎理論已經從以前的108學時壓縮到81學時。此外,中國醫學史、瘟病學等課程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壓縮。

張志辰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的一個碩士生,此前他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讀本科。他告訴本刊,目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西醫課程已經明顯超過中醫課程,達到六四開。其中,“四大經典”是中醫的特色教育,過去是必修課,要講一年,現在已改成選修課了。

王豔芳目前正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眼科專業中西醫結合的碩士。她說,本科她是學西醫的。對於他們這種“西轉中”的碩士生,以前學校規定,中醫的基礎理論、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四門是必須要補學的。但從今年開始,規定只補中醫基礎理論一門就可以了。

“讓中醫學生學一些西醫肯定沒錯。但問題是,醫學本來就很難學,中西醫兩樣各學一半,結果哪個都沒學好。”張保春說,目前的情況是,西醫院校的學生畢業後就能獨立上臨床,但中醫院校的學生畢業後不僅要惡補兩年西醫,而且中醫也不能馬上上臨床。中醫藥大學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中醫藥大學畢業相當於“拿了兩個中專文憑”。

畢業後去做醫藥代表?

王芳想“棄中從西”還有一個現實原因,那就是中醫畢業後就業非常困難。她想考北京醫院呼吸科主任的博士,就是因為按慣例,畢業後都能留在北京醫院工作。但如果是中醫博士就沒那麼好找工作了。

陳珞珈也告訴本刊,今年就有好幾個中醫博士到望京醫院求職,但他一個都沒有聘用。

張保春說,北京中醫藥大學5年制的本科生一半以上的學生畢業後當不上大夫。王芳說她在該校讀本科的時候宿舍有8個同學,其中4個已經轉行;2個考上了研究生,一個是她本人,另一個考的就不是醫學專業;還有2個當了中醫大夫。因此,如果她能如願當上中醫大夫的話,她所在的宿舍也就有3/8的人做了醫生。據她所知,其他宿舍的情況也都差不多。

一個去年從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7年制本碩連讀的同學說,他們班一共20多個學生,2個讀了博士,2個至今還沒找到工作,4個當了醫藥代表,4個進了和醫藥無關的公司,剩下的當了大夫——最多一半的同學搞了本行。他說,他們7年制的碩士生還算好的,那些5年制的本科生出路就更少了,大部分都到醫藥公司做醫藥代表了。

一位畢業於山西中醫藥大學的學生介紹,與北京相比,地方上就業機會更少,有的中醫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轉行後幹什麼的都有,有在洗浴中心作足療師的,還有的去做 房地產買賣。

中醫畢業生就業難,除了因為中醫全面萎縮,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高校擴招。陳珞珈給本刊算了筆賬,目前全國有50萬中醫中藥人員,按照自然減員的比率每年減員2.5%,也就是每年只需要補充12500人。但2005年全國就招收了65000箇中醫院校的學生,嚴重供大於求。

即使是那些已經成為中醫大夫的畢業生,也未必能一直堅持下去。北京醫院針灸按摩科主任田麗芳說,1992年,科裡分來了一個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系的男生。這個學生熱愛中醫,扎針也非常好,可他最後還是選擇了出國。他一個月掙的錢,還不如當護士的愛人多。這個男生走了以後,科裡又連續走了兩個人,都去了醫藥公司。

田麗芳說,每年都有畢業生到北京醫院針灸科求職,她總要把針灸科的待遇問題講到前頭。“針灸是一種很需要經驗的技術,隊伍不穩定很難培養出好的針灸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