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 担当表率打好开局战

<table> 广州南沙 担当表率打好开局战

疫情下,中铁二十五局技术人员在地铁18号线隧道内开展测量作业。邓联旭 摄

/<table><table>

南沙战疫记录

/<table>

3月9日,随着“铁兵20号”盾构机的刀盘破土而出,顺利抵达南沙区东涌镇西樵村盾构井,广州地铁18号线节后复工以来的首个盾构区间隧道顺利贯通。这是我国在建时速最快的地铁线,其建设对于实现广州市中心城区与南沙新区的快速轨道交通连接,意义不凡。

这是南沙担当表率的一个缩影。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关键期,南沙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的信心不变,决心不改。疫情时期的南沙,正在积极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的要求,筑牢织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线。“把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为全年经济发展和南沙三区一中心建设开好局!”南沙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决心

推动重点项目火力全开

打好开局战,需要决心。

地铁18号线节后复工首个盾构隧道贯通,过程并不轻松。在施工过程中,中铁二十五局用好科技“加法”,将BIM技术和“智慧工地”平台等技术手段相结合,辅助人工监测,确保防疫和施工“双安全”。

记者在现场看到,他们通过RFID人员定位芯片,实时查看一线作业人员轨迹;利用视频图像分析系统自动对密切接触、不戴口罩和安全帽以及违规操作等危险行为作出监测预警,及时进行纠正,第一时间消除安全隐患。

项目负责人石超感触颇深:“要不是及时畅通施工通道,进行出土运渣,盾构不可能这么快完成。”原来,在复工初期正逢疫情扩散高峰期,工地附近村道封闭,车辆禁止出入。了解到情况后,南沙区东涌镇政府相关部门主动找到项目部,为施工打开通道,解了项目建设的燃眉之急。“我们全力支持地铁建设,但你们一定要确保车辆消毒,司乘人员无感冒发烧症状。”东涌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再三叮嘱。

通过中铁二十五局全体施工人员的努力,盾构机掘进先后克服了周边建筑物多,穿越范围内农田、鱼塘面积大,地质条件复杂和掘进风险高等难题,确保此次隧道顺利贯通。

在积极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复工复产,这是南沙的原则。截至3月12日,南沙区已连续38天无新增确诊病例,连续44天未出现无症状感染者。在取得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南沙区抓紧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动复工复产。一系列数据彰显南沙打好开局战的决心:列入广州市工业百强企业复工率达100%,排名前50名的工业企业复工率达100%,1000人以上企业复工率达100%。

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交通枢纽核心控制工程和地标性建筑—明珠湾大桥,在2月14日就进行了主桥钢桁梁架设复工工作,成为南沙区重点工程首个节后复工生产的项目。大桥建设者将整个施工工地作为隔离区,实行封闭式管理,采取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别隔离的措施,实现生产、防疫两不误的要求。

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定海神针”,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南沙建立健全一个企业项目一名领导、一个服务专班、一套工作方案、一组支持政策、一个调度平台的“五个一”机制,协调解决防护物资、用工、原材料、设备、物流等要素保障问题,推动企业项目高质量复工复产。

打好开局战,南沙决心不变。

细心

分类管理严防死守

打好开局战,需要细心。

随着疫情形势不断变化,及时调整防控工作重点,成为南沙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精准防控、科学防控成为南沙打好开局战的关键。2月2日,南沙区实现确诊病例零增长后,南沙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将防控物资、工作重心向复工复产转移。

南沙做的第一件事是摸清家底,逐一关怀。南沙区领导班子成员挂点联系重点企业,全区41位挂点区领导、28家责任部门与172家重点企业全面对接,实现100%走访联系。

为了便于追源溯流,广汽丰田除了实行错峰就餐、“高考”式就餐,还推出“扫码就餐”。就餐人员在就餐前和就餐后均要扫码,记录员工的就餐时间、就餐地点等信息。

“进厂上班六步走,分类管理严防死守。”这是昶联金属材料应用制品(广州)有限公司员工人人都会背诵的口诀。位于南沙区大岗镇的昶联公司,每一名工作人员进入厂区前都需要完成六个“规定动作”:戴口罩、测体温、全身消毒、填写健康信息申报表、签订同意书(承诺如实申报)、领取临时通行证。大岗镇坚持“大厂要更加规范,小厂要严防死守”,全力应对复产复工防控压力。

南沙通过提升防控工作精细化水平。督促企业严格落实防控主体责任,结合实际把各项措施抓实抓细抓到位。以南沙“城市大脑”系统为基础,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共同研发“南沙区企业复工报备系统”,并于2月3日上线使用。该系统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备案申请全程网办、核查全程透明。基于企业大数据,该系统最大程度地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企业从提交复工备案申请到核查完毕,平均时间为8小时,最短只需3小时20分。

在全力促进企业复工复产方面,南沙出台有关政策,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出实招、解难题,有效解决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三缺问题”(缺员工、缺防护用品、缺原材料)。这些政策都有一个关键词:精准。如推动南沙港、龙穴造船基地等企业安排大巴车前住粤东、粤西等地专程接员工返岗;委托人力资源公司开展网上招聘,并帮助企业培训新员工;出台专门政策对企业招聘新员工给予补助。

打好开局战,南沙创新不断。

信心

全力冲刺大湾区建设

打好开局战,南沙有信心。

3月9日,南沙举办“2020年第一季度重点项目签约及集中开工动员活动”,此时正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实施一周年和南沙自贸片区挂牌近五周年之际。这一年,许多人感慨,南沙有些不一样了。

去年6月,新鸿基地产南沙庆盛枢纽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将打造成为大湾区地标,并配合港科大(广州)开学时落成,项目建设采用香港的建设管理模式,是香港与内地规则衔接的一个成功案例。

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郭基煇在致辞中表示,选择南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南沙与港澳两地的合作不断深化,很多港澳企业都去南沙投资;二是南沙交通便利,未来还将形成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生活圈”;三是南沙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我深信未来将有更多香港人到南沙投资、创业、工作和生活,我们将携手打造大湾区美好的未来。”郭基煇说。

南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也是广深两大城市深化合作的桥头堡,两大国家战略在南沙时空交汇、机遇叠加。

南沙同样有底气。在推进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南沙紧紧把握科技创新是首要任务、开放合作是关键环节、民生福祉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平台建设是重要载体等四个方向。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谢明表示,南沙的产业调整、营商环境等都为广州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支撑,这批项目集中签约动工,将助力广州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助推广州经济结构性指标继续向好,新动能比例持续增加。

南沙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更有信心。石超自2018年初从陕西来到南沙参与广州地铁18号线建设,两年的时间他见证了南沙区发展的蓬勃势头。“作为南沙区的建设者之一,我亲身感受到营商环境更加开放公平,政府政策更加便民利民,办事效率高效务实,企业发展的机遇越来越多了。政府对于基建也加大支持力度,前几天南沙区一下签约开工59个大项目,大型生产研发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都按下加速键。”

他坚信,在南沙,清风徐来,繁花自会盛开。

■观察

快马加鞭又一程

面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投资是关键、项目是抓手。湾区南沙速度不慢,但仍需再快一点。

广州市把南沙自贸片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使命巨大,责任光荣。如果将2019年比作大湾区建设的开局之年,今年则是大湾区建设的攻坚之年。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南沙要当好表率;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南沙仍在探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南沙,没有理由放松!

2019年一连串优异数据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全区经济总量超过五成,南沙初步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但经济体量小、产业结构仍待优化是摆在南沙面前的问题,南沙没有借口放松!

这种初步呈现的高质量发展态势,能否承受住疫情的大考,能否在更加激烈的湾区竞争中领跑,引人注目。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关键时期,南沙集中展示一批具有战略性、带动性、标志性的项目,既给大湾区全面启动建设一周年交出答卷,也为加快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加油鼓劲。

湾区明珠、开放枢纽、未来之城,南沙的任务还很重。这更是广州乃至广东的期待。

大湾区建设发展浪潮中,南沙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更是探索者。

湾区南沙:请再快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