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辽东马市是“为他人做嫁衣”:成为女真族崛起的助推剂

在冷兵器时代,马匹的数量关乎着军队的战斗力,据《明典故纪闻》记载:明成祖曾对臣下说“古者掌兵政,谓之司马,问国君之富,数马以对。是马于国为最重。”因此明朝十分注重马政建设,为了得到优良的战马,明政府在边区设立了“马市”。

明朝“马市”是朝廷为了获取马匹而设立的边贸交易市场,初期是“官市”,以向官方朝贡马匹为主,后期逐渐发展成为“民市”,以民间综合贸易为主。明朝马市有多个,其中规模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是辽东马市。明朝设立辽东马市的初衷是为了得到优良战马,保边安寨,满足女真与汉族间的贸易需要,没想到却是“为他人做嫁衣”——马市成为女真族崛起的助推剂,为努尔哈赤部落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

明代辽东马市是“为他人做嫁衣”:成为女真族崛起的助推剂

明代辽东马市

一、马市为女真族提供了基本生活资料

明代的女真族是春秋时期肃慎人的后裔,是清代满族的先人,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主要居住在东北牡丹江、松花江及黑龙江流域。明初,由于受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女真人的经济结构以渔猎、游牧和采集等传统经济为主,由于长期不能冶铁,使用的农具由木质或骨质做成,致使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粮食严重自给不足;另外纺织业也比较落后,布帛缺乏,因此必须用当地的土特产与发达地区交换粮食和布匹,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明政府在辽东开设的马市为女真与汉民族交易货品提供了场所,使女真人能用马匹换取粮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

  • 女真人用马匹换取布、绢,明政府明确规定了马匹价格,“定直四等:上直绢八匹,布十二,次半之,下二等各以一递减” 。
  • 女真人用马匹换粮食,最好的马一匹换米15石,最次的换米8石,通过这种交换补充了粮食的供给。
  • 女真还可以用人参、貂皮、松子、木耳等土特产,换回粮食、布、盐等基本生活资料。

由于手工业和农业的落后,女真族通过马市与汉人进行交换活动,输入粮食布匹等生活资料,如明朝辽东边将李化龙所说:“马市为夷货流通之府,胡汉之人,胥仰藉焉。抢掠所获不足以当市易之利,夷人以市为金路,惟恐失之。”由此可见马市对女真人的重要性。

明代辽东马市是“为他人做嫁衣”:成为女真族崛起的助推剂

女真人

二、马市促进了女真族经济的发展

由于汉族与女真之间巨大的供需关系,辽东马市后期日益繁盛,逐步由单一的“马市”发展为综合贸易市场,从以官方贸易为主转变成以民间贸易为主,马市的繁荣与发展为女真族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辽东马市后期规模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马市数量的增加

明初,辽东马市只有开原、广宁马市,后来又相继设立了抚顺、清河、瑗阳、宽甸等马市,马市市场的增加为女真族提供了更多的交易场所。

(2)开市日期的增加

辽东马市设立之初,开市日期最初规定为每月开市一次,为期五天。后期变成每月两次,再到后来就几乎天天开市了。

(3)马市交易商品数量和品种增多

马市开设之初交易品种单一,只是女真族用马匹换取明政府的粮食、布匹、盐,后期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既有汉人的绸缎、服装、陶瓷、耕牛、铁锅、铁铧等,也有少数民族的貂皮、人参、木耳、蘑菇、松子、榛子、蜂蜜等。据档案记载,仅在万历十二年(1584)三月的十七次马市交易中,女真人就买进铁铧4848件;同月的29次交易中,买进耕牛430头,大量农具和耕牛的引进促进了女真族农业的发展。

(4)马市交易人数的增加

马市初期来贸易的人仅百十余人,但到万历年间,一次就达几千人甚至万人之多。

明代辽东马市是“为他人做嫁衣”:成为女真族崛起的助推剂

明代辽东马市

​马市规模的扩大对女真族的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女真人通过马市获得了更多的生活生产资料,尤其是铁制农具和耕牛的大量输入,以及从汉人那里学习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得女真的农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并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户知稼稿,不专以射猎为生。”从游牧、渔猎到农耕的转变是女真社会进步的体现,后人严从简曾说:“非抚顺马市则建州不得发达。”在明代后期,由于女真地区农业的发展,不但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甚至还能输出粮食等农产品。

辽东马市还推动了女真商业和货币经济的发展。努尔哈赤曾经常派遣商人到黑龙江地区、朝鲜等国去做生意,有一次就派三十名商人去黑龙江地区进行贸易。同时,女真人还“铸天命通宝钱”,白银也成了流通中的货币,改变了以前物物交换的落后状况。

明代辽东马市是“为他人做嫁衣”:成为女真族崛起的助推剂

三、马市加快了女真族的阶级分化和权利的集中

(1)加快了女真社会的阶级分化

随着马市的日趋发展,一部分女真贵族依靠商业活动和经营农业迅速壮大,通过垄断、投机、买卖逐渐积累了财富和实力,又通过部落吞并与斗争,最终努尔哈赤领导的建州女真实力逐渐强大,成为权利核心,并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实现了女真社会从分散到统一。

(2)开阔了女真人的眼界

马市贸易为女真族观摩汉族生产方式和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为女真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文明转化开辟了信息渠道,在马市贸易中女真人广泛接触汉人,吸取汉族先进文化理念,学习先进技术,了解明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开阔了眼界,思想日趋成熟,这些成为女真日后崛起的重要“软件”。

(3)促进努尔哈赤的崛起

辽东马市,有助于加强女真贵族的实力和特权,进而形成成熟的领导核心,其中以努尔哈赤的崛起最为典型。

努尔哈赤小时候就经常跟随祖父觉昌安往来于马市进行贸易,他广交汉人朋友,了解汉族封建经济制度和文化,熟悉明朝政治动向,据黄道周《博物典汇·四夷附奴酋》记载:努尔哈赤“好看三国、水浒二传,自谓有谋略”。通过互市贸易,拓宽了努尔哈赤的视野,使其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他将来领导女真人“入主中原”打下了基础。

明代辽东马市是“为他人做嫁衣”:成为女真族崛起的助推剂

明代辽东马市

四、马市激化了满汉矛盾,成为女真族“入关”导火索。

明朝后期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吏治腐败,辽东马市也是乱象丛生,边区官吏对女真人的欺压和敲诈加剧,由此激化了女真人与明朝官吏的矛盾。

(1)税收增加 敲诈勒索

明初,朝廷对女真族实行厚往薄来的政策,马市所征商税很少,汉族与女真族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明朝后期吏治日趋腐败,马市所征商税不断提高,地方官员对入市女真人强抑市价、敲诈勒索、胡乱收费,比如抚夷费、修边费等,使女真人损失严重,当时朝廷官员在奏折中曾提及此事:“言故事取商税以助抚赏,今征求无度,侵扣滋多,商人苦之”。

如弘治十二年,“广宁、开原、抚顺三马市,每遇夷人持马、貂诸物来市,被势家镇守等官纵令头目仆从减价贱市,十偿三四,夷人受其挫勒,扦阅积久,怀怨殊深,往往犯边”。

(2)对女真人随意谩骂打杀

对老百姓乱收费也就罢了,当地官员还对前来交易女真人打杀抢掠,随意扣人,并发生多次命案。明朝一份奏折就有一个案例:“辽东总兵张凤、巡抚于敖令其中军都指挥陈守节犒马市诸夷,克减盐物,诸夷不服。守节以白凤,凤令棰之,死者七人。”(《明世宗实录》)

(3)官欺民反

在马市交易中明官吏对女真人的蛮横粗暴,肆意欺压势必引起女真人的反抗,万历年间,努尔哈赤率兵攻明之前,在其发布的著名“告天七大恨”中,努尔哈赤针对明朝辽东官兵横行马市,勒买人参,强征貂皮的掠夺行经,义正辞严地指出:“文武边官,欺诳壅蔽,无怀柔之方略,有势力之机权;势不使尽不休.利不括尽不已,苦害侵凌,于态莫状”。可见马市也是激起后来“八旗入关”的诱因之一。

明代辽东马市是“为他人做嫁衣”:成为女真族崛起的助推剂

努尔哈赤部族

辽东马市促进了女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开阔了女真人的视野,加速了阶级分化,同时也激化了满汉矛盾。女真贵族通过马市这扇窗口了解了中原的文明和富庶,也滋生了他们对中原的觊觎之心。明王朝开设辽东马市初衷是为了与女真人通交易、保和平,客观上却为女真的崛起创造了契机,最终使努尔哈赤和建州女真发展壮大起来,并成了大明的掘墓人。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十五日,抚顺马市里一下子来了数百名女真汉子,他们携带着一捆捆的人参、貂皮等山货,凭着敕书进入马市,当城里的卧底打开城门后,这些人一下子变成了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厮杀,攻下了辽东第一座城池抚顺,吹响了女真人“入关”的第一声号角,随着抚顺、辽阳等地的攻陷,辽东各地马市也基本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