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要义》第四讲 正确的方法

正确的方法


当你禅修时,你要懂得用方法禅修。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产生内观。如果你将事物当成永恒的,那怎会有内观呢?如果你当它们为好的、美的,有灵魂、有自我,那怎会有内观呢?


「名法」和「色法」(心和身)是无常的现象。你需观照这些无常的现象,以看见它们的实相,为无常的。它们生起与消失,并且不断逼迫着你,因此它们是可怕的、是苦的。你需要如实地观照它们,以见其实相为苦。它们是空无个体(身)、无灵魂、无自我的过程。你需要观照以见到它们为无个体、无灵魂、无自我。你必须尝试如实地观察它们。


因此,每当你见、闻、觉或知时,你必须尝试如实观照那由六根门生起的身心现象过程的实相。当你看时,你必须标记「看、看」。同样地,当听时,标记「听、听」;当嗅时, 标记「嗅」;当尝时,标记「尝」;当触时,标记「触」。疲倦、热、痛和难以忍受的不悦感受也会因接触而生起。观照它们为:「疲倦、热、疼痛」等。念头、想法也可能出现, 当它们生起时,标记「思考、想象、渴求、愉快、高兴」。

但对初学者而言,是很难观照到所有由六根门生起的一切现象,他必须从少许几个开始。


你以这样的方式禅修。当你吸气和呼气时,腹部的移动、即其「上升」与「下降」(起、伏)是特别显著的。你以观照这个移动(movement)开始,升起的移动,你观照它为「起」, 下降的移动,你观照它为「伏」。这种起与伏的观察,并没有用上经典的字眼。不熟悉禅修的人们,于是以藐视的态度说:「这种起伏的修法,与经典都没有关系。它甚么都不是。」他们可能以为它甚么都不是,因为它没有用上经典的语汇。


然而,本质上,它是真实的现象(paramatha)。那「起」 是真实的,那「伏」是真实的,那移动的风大是真实的。我们使用通俗的话语「起」与「伏」是为了方便,在经典的专 门名词,起伏是「风大」(vāyo-dhātu)。如你专注地观察腹部的起和伏时,会有支撑( vitthambhana )、动摇(samudīraṇa)、带动(abhinīhāra)的现象。在此,支撑是风大的特相(lakkhaṇā),动摇为其作用(rasa),带动是其现起(paccupaṭṭhānā,或呈现)。

如实地知道风大的实相,意即知道它的特相、作用和现起。我们禅修以了解它们。


内观始于清楚地分辨出「名法」(心)与「色法」(身)。为达到这一点,禅修者以色法开始修习,如何做呢?


「(禅修者)应以特相、作用等方式观察。」《清净道论》

lakkhaṇa-rasādivasena pariggāhetabbā(Visuddhimagga)


当你观照「名法」或「色法」,你应观照其特相或作用。「等」是指现起。与此相关, 《 摄阿毗达摩义论 》(Abhidhammatthasaṅgaha)颇为切中要点。


「见清净是依特相、作用、现起和近因分辨名和色。」

Lakkhaṇa-rasa-paccupaṭṭhāna-padaṭṭhāna-vasena nāmarūpa-pariggaho diṭṭhivisuddhi nāma.


意思是:内观始于「名色分别智」。在七清净的次第里,首先你必须圆满「戒清净」和「心清净」,接着「见清净」。要达到「名色分别智」和「见清净」,你需观照名与色,通过其特相、作用、现起和近因来了知它们。一旦你如实地了知它们,你便获得「名色分别智」。一旦此智圆熟,你即具有「见清净」。


《内观要义》第四讲 正确的方法


这里,「通过其特相了知它们」,意即了知名色的「特有性质」。「通过作用」了知,即是了知其功能。「通过现起」是指它们呈现的模式。在刚开始禅修的阶段,还不需要了知「近因」。因此,我们只讲述特相、作用和现起。


在《清净道论》与刚引述的《摄阿毗达摩义论》中,并没有指出以名字、数字、物质粒子群的元素或不断生起的过程来观照名色;而只是指出,应观照它们的特相、作用和现起。人们应小心注意这一点。不然,他可能掉进名字、数字、粒子或过程的概念。注释提及你应以它的特相、作用和现起来观照名色。因此,当你观照风大时,你观照它的特相、作用和现起。


风大的特相是什么?它有「支持」的特相,这是它的特有性质。风大就只此而已。风大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动摇。它的现起是什么?是带动。

现起即是呈现给禅修者心智的东西。当禅修者观照风大时,带动、推动、拉扯的现象会呈现在其心智面前。这就是风大的现起。当你观照腹部的起伏时,一切支撑、动摇、带动会变得清楚。这是风大的特相、作用与现起。风大是重要的。在《念处经》中,(古代的)注释者对身念处「威仪章」(iriyāpathapabbaṃ,关于姿势)与「明觉章」(sampajānapabbaṃ,行为的正知),均特别强调风大。佛陀说:


「当行走时,觉知『我在行走』。」

Gacchanto va 'Gacchāmi' ti pajanati.


佛陀教导我们每次行走时,都应标记「走、走」,以觉知行走的色法。注释者说明了如此观照时,智慧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我要行走的心生起。这产生风大。风大产生表色,当风大散布全身而将身体推动向前,这就是所谓行走。」(《大念处经注释书》)


"Tasmā esa evaṃ pajānāti – ''gacchāmī''ti cittaṃ uppajjati , taṃ vāyaṃ janeti, vāyo viññattiṃ janeti, cittakiriyavāyodhātuvipphārena sakalakāyassa purato abhinīhāro gamananti vuccati."~ 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vaṇṇanā


这意思是说:习惯在每次行走时,观照「行走、行走」的禅修者,他所体悟的是如此。首先,「我要行走」的心生起。这种意欲引起整个身体的紧松活动,随后,导致色身向前一 下一下的移动。我们说这是「我在行走」或「他在行走」。在究竟层面上,没有我或他在行走。只有要行走的意欲及走 的色法。这是禅修者所体悟的。在此,注释书的解说指出, 重点在于体悟风大的「移动」。因此,若你能够通过特相、 作用和现起了知风大,你就可以自己确定你的禅修是否正确。


《内观要义》第四讲 正确的方法


1) 风大的特相

风大有「支持」的特相。在足球里面,是空气在充满和支撑着,才使足球能够撑开来并保持坚挺。在日常用语,我们说球胀满及坚挺。用哲学的词汇,则说是风大在支持着。当你伸展手臂时,你感到有些僵硬。这是风大在支持着。同样地,当你以身体或头,按压一个充气枕头或床垫,你的身体或头将不会跌下来,这是因为枕头或床垫里的风大支持着你。一堆砖头的堆砌,是底下的砖支持着上面的砖,如果底下的砖不支持,上面的将塌下来。同样地,人体内充满着风大,支持着身体,使它能站得坚挺和稳固。我们说「稳固」是相对地而言,如有更坚固的东西,我们可能称它为「松懈」;如有更松懈的,它再次被称为「稳固」。


2) 风大的作用

风大的作用为「动摇」。当它强大时,就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是风大使身体弯曲、伸展、坐、起身、去或来。那些没有修习内观的人常说:「如你标记『弯曲、伸展』,只有如手臂的概念会产生。「如你标记『左、右』,只有如脚的概念会出现。如你标记『起、伏』,只有如腹部的概念会出现。」这对一些初学者可能是真的。但认为这些概念会一直不断生起是不对的。

对初学者而言,「概念法」(paññatti)与「真实法」(paramatha)都会出现。一些人教导初学者只观照真实法,这是不可能的。 在开始时要忘记概念法,是蛮不切实际的。将概念法连同真实法观察,则是可行的。佛陀是用概念法的语言,告诉我们在行走、弯曲、伸展时,觉知「我正在走」等。他没有用真实法的语言,告诉我们要「觉知这是支持、移动」等。虽然你禅修时,使用概念法的语言,如「行走、弯曲、伸展」, 但当你的正念与定力增强时,所有概念消失,只有真实法如支持和移动出现。而当你达到「坏灭随观智」(bhaṅgānupassanāñāṇa)时,虽然你观照「走、走」,但不会有脚或身体(的概念)生起,只有相续的移动在。虽然你观照「弯曲、弯曲」,但不会有手臂或脚(的概念)生起,只有那移动。虽然你观照「起、伏」,但不会有腹部或身体的影像,只有出入的移动。这些以及摆动都是风大的作用。

3) 风大的现起

在禅修者的心里呈现的「带动」是风大的现起。当你弯曲或伸展手臂时,犹如有某种东西在拉入或推出它。这种情形在行走时更为明显。透过标记「行走、左步、右步、提起、向前、放下」,定力增加并变得敏锐的禅修者,会相当明显的感到好像后面有什么东西推动向前。腿好像自动地被推向前。 腿是如何无需用力就向前移动,对他来说十分清楚。这样行禅标记很好,有的禅修者因而花很长时间行禅。


因此,当你观照风大,你应当以其支持的特相、动摇的作用、 带动的现起来了知它。只有如此,这观智才是正确及如其所然。


你可能问:「我们是否只有学会它的特相、作用和现起后才可以禅修?」不是,你无需学会它们。如果你观照当下生起的名法和色法,你也将了知其特相、作用与现起。当你观照生起的名法和色法,除了透过观照其特相、作用与现起之外,别无它法。


当你在下雨天仰望天空,你看到闪电,这亮光是闪电的特相。当电光闪亮,黑暗就被驱除。驱除黑暗是闪电的作用,它的功用。你也看到它的样子──长的、短的、是弧形、是圆圈、直的或大片的。你在同一时间里,看到它的特相、作用、现起。只是你可能无法说出亮光是其特相,驱除黑暗是其作用, 它的形状或外型为其现起,但你全都看到了。


同样地,当你观照生起的名色法,你知道它的特相、作用、现起等全部现象。你不需要学会它们。一些有学问的人们, 以为在禅修前你需要学会这些。不是的。你所学的只是名字概念,不是真实现象。禅修者观照当下生起的名色法,了知它们犹如以手触摸到它们一般。他无需学会它们。就如有大象在你眼前,你无需看大象的图画。


禅修者观照腹部的起伏,了知那儿的紧或松──其特相。他知道移出或移入的活动──其作用(动摇)。他也知道拉入和推出──其现起(带动)。如果他如实地了知这些事物,他需要学习它们吗?如果他只需自己体悟,他不需要学。但是,如果他要教导他人,他便需要学习有关它们的种种。


当你观照「右步、左步」,你知道每一步的紧松──其特相。你知道那个移动──其作用。你也知道它的带动──其现起。这是恰当的观智,正确的观智。


4) 苦受的特相

现在,如果想亲身知道怎样才能通过观照当下生起的现象,辨明特相等,就要试着禅修。现在你身体的某部分,肯定有一些热、痛、疲倦或刺痛,这些是难以忍耐的苦受(不舒服的感受)。将心专注于这苦受,并标记「热、热」或「痛、痛」,你将会发现,你正经历一种不舒服的经验和苦。这是在经历不舒服的经验时,苦的特相。

5) 苦受的作用

当这苦受出现,你变得精神低落。如苦受是一点点,那精神低落也是一点点。如苦受很大,那精神低落就很大。即使那些有强大意志力的人,如果那苦受很强烈,他一样会精神低落。一旦你很疲倦,你甚至不能移动。这使人精神低落是苦受的作用。我们说的「精神」,是指心识。当心识低落时,其相随的心所也低落。

6) 苦受的现起

苦受的现起是身体的压迫感,它在禅修者的心,呈现为一种身体的苦楚,是某种难以忍受的东西。当他观照「热、热、痛、痛」,对他来说显现出来的,是对身体的某种压迫,一种很难忍受的东西。它出现太多以致让你叹息。


如果你观照身体生起的苦受时,你了知正经验到不可喜的可触及对象──其特相;相应(心理)状态的退减──其作用; 身体的痛楚──其现起。这是禅修者获得智慧的方法。


注:

「标记」(note 或 label):意思是观照对象时,在内心默念「看」、「听」等词,以便更专一和准确地观察对象,在注释书,这被称为「彼生概念」(tajjā paññatti)。班迪达尊者在《佛陀的勇士们》解说「标记」时说:「在修习之初,你必须使用所缘的名称,以便获得精确的觉察力。 当练习成熟时,便不需要使用所缘的名称。关于这一点,《清净道论大疏钞》(Visuddhimagga Māhaṭīkā)曾有如下的问答说明:

Nanu ca tajjāpaññattivasena sabhāvadhammo gayhatīti? saccaṃgayhati pubbabhāge, bhāvanāya pana vaḍḍha- mānāya paññattiṃ samatikkamitvā sabhāveyeva cittaṃ tiṭṭhati. (Vism-mhṭ I 266)

难道不需藉由「彼生概念」来把握自性法吗?的确!在前阶段〔禅修者〕需藉由「彼生概念」来把握自性法。然而,当修行进步时,心会超越概念,而只安住在自性法上。」


「表色」(viññattirūpa)有两种──「身表」和「语表」,它是由心念带动身体和语言产生的色法。这里所指的是「身表色」。身表(kāya-viññatti)是心生风界的特别作用,使到身体移动以 表达自己的意念。作用是表达意念;现起是身体动作之因;近因是心生风界。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苦受(dukkhā vedanā)的特相是体验不可喜的触所缘;作用是减弱相应法;现起是身体遭受痛苦;近因也是身根。


《内观要义》第四讲 正确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