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懼病毒“面對面”

疫情防控離不開一群勇於“逆行”的醫護人員,而咽拭子採樣,則是距離病毒最近的工作。這項工作要求醫護人員直接面對病人口腔,用無菌棉籤深入到咽喉部位,停留幾秒,左右擦拭……對於醫護人員來說,每一次咽拭子採集,都是一次冒險。

在吳川市婦幼保健院,就有這樣一個咽拭子採樣的4人小組,負責院部發熱患者及住院病人的咽拭子取樣工作,她們分別是周凱瑩、陳巧雲、肖曉玲、林詩敏。她們都是“95後”,年紀輕輕,卻勇於擔當,迎難而上,織密疫情篩查網。

自從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後,周凱瑩、陳巧雲、肖曉玲、林詩敏就成為並肩作戰的小夥伴,她們4個人輪班,一個班次幾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每天週而復始,卻沒有一個人喊累說苦。為了準確獲得標本,她們在採集過程中不懼與病毒“面對面”。

“來,小朋友好乖,看這邊,嘴巴張大。”周凱瑩用手機上的小視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左手迅速用壓舌板壓住舌頭,往下一摁,右手持無菌拭子迅速採集標本。周凱瑩說:“咽拭子採集,採樣人被感染的風險更高,咽拭子採樣需要被採樣人張嘴,將棉籤伸進患者喉嚨,擦拭扁桃體、顎弓。一個張嘴的動作,意味著可能產生大量攜帶病毒的飛沫。”

周凱瑩說,她們穿著一層又一層的防護服,戴著緊繃的口罩和滿是霧氣的防護眼罩,頭上扣著笨重的防護面罩,由於行動不便,採樣這個精細活兒也變得更加困難,尤其是當護目鏡蒙上了一層汗珠之後,視線會變得模糊,她們只能儘量靠近患者,以便能準確採集到合格的咽拭子標本。由於條件反射,有些人會突然噴嚏、咳嗽,直接噴向採集的醫生護士,採樣人此時與患者相距不足50釐米,即便全副武裝,稍有不慎,還是有可能被感染。每採樣一個人,就有可能與病毒“面對面”一次。

一位坐著輪椅的老伯來到咽拭子室,陳巧雲輕聲地向老伯解釋採集注意事項,囑咐他不用害怕,然後快速而輕柔地幫老伯採集標本。陳巧雲說,如果咽拭子標本採集的質量不合格,就有可能導致核酸檢測不準確,既浪費醫療資源,又對疫情防控帶來極大的隱患。因此,作為咽拭子採樣人,必須操作嚴謹規範,經過培訓並考試合格後才能上崗,以保證患者與醫務人員自身及周圍人們的安全;而標本的採集與保存、運輸也要注意無菌操作,並確保採集標本合格及保存的有效性、運送的安全性。

咽拭子採集的醫護人員,個個都是勇士。當人們問她們“不怕嗎?”肖曉玲說:“說不怕就不誠實了,因為我是醫者,永不言怕,只是他們需要我,我就來。”肖曉玲說,有的發熱患者不願意接受採樣,一看到我們穿著防護服就特別排斥;也有些小朋友哭鬧、不配合,一直往後躲。遇到這種情況,肖曉玲和隊員們每每都耐心解釋,採樣對象安心了,大家也安心了。“作為醫護人員,我們義無反顧,只有做到了精準取樣,保證每項檢測結果準確無誤,才不負這身白衣。”肖曉玲說。

“我們很有信心戰勝疫情,相信很快我們就能脫下防護服了。”林詩敏是4人小組中年齡最小的一員。林詩敏說,為了儘可能做好自我防護,採樣小組必須穿好全封閉防護服,戴上防護眼罩、防護面罩等,防護服常常一穿就是幾個小時。全副武裝之下,憋悶、缺氧最為常見,護目鏡很快就被水霧擋住視線。林詩敏說,她們離病毒距離很近,也很危險,但她們從不後退,雖然休息時間很少,但小組的每個人從不喊累,因為她們都覺得自己必須要盡到一個醫護人員的責任,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盡一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