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指甲、吃手、咬鉛筆……孩子小動作背後暗藏心理問題,要警惕

來源丨美媽講繪本

啃指甲、吃手、咬鉛筆……孩子小動作背後暗藏心理問題,要警惕

有網友做過這樣一首打油詩:


有個小朋友,毛病愛吃手;

指甲長了他不剪,放在嘴裡咬一咬;

天長日子久,面黃身體瘦;


愛咬東西是每個小朋友的天性,每個人在小時候都要經過一段“口腔敏感期”,簡單來說孩子在那段時間對用嘴巴探索世界的熱情特別高漲,所以吸手指,咬玩具,啃腳都是日常。


如果說3歲前的孩子愛啃咬,還符合正常的生理及心理發展,但是3歲以後的孩子還喜歡啃指甲,咬手,咬被角,履“教”不改,這種情況就可能是“口欲期停滯”。


這一系列的啃咬類行為障礙,一般都是在兒童期發病率最高。


心理學研究顯示,這些“啃咬”的動作能給孩子一種心理上的慰藉,屬於一種“行為退化”,能讓孩子抑制焦慮。


當孩子沒有成功度過口腔敏感期,比如1歲的時候孩子就愛嚼東西但總是被家長叫停阻止;或者後期因為外部壓力,都會導致孩子心理退回到“口欲期”。


啃指甲、吃手、咬鉛筆……孩子小動作背後暗藏心理問題,要警惕


啃指甲、吃手、咬鉛筆……孩子小動作背後暗藏心理問題,要警惕


這種喜歡啃手指的小習慣很容易被家長忽視,也有家長會疑惑,這樣的小毛病要改嗎?


答案是,當然要改!


對於孩子們來說,這些小動作暗藏危害,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


在啃食的過程中,指甲裡的細菌很容易被吞進肚子裡。


2007年,土耳其專家做過一項實驗,挑選了59名實驗對象來檢測每個人口水中是否有造成腹瀉或嘔吐的細菌。


結果顯示,76%會咬指甲的人測出陽性反應,而不要指甲的人中只有26.5%出現陽性反應。


可見,跟同齡的孩子相比,這些孩子更容易患病。


而且指甲、甲床在啃咬下也會受到影響,嚴重就會造成甲溝炎、指甲變形等。長期啃咬指甲還會還會影響牙齒的正常發育,造成牙齦損傷,牙齒畸形和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等等一系列有礙健康的後果。


還有的孩子常常啃手、啃鉛筆,啃著啃著就開始發呆。愛啃東西的孩子往往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專注力的培養。


也有的家長注意到孩子啃手指的壞習慣,想要幫助他們改掉,但是卻採用了錯誤的方法。


比如給孩子愛咬的地方悄悄塗上辣椒水、黃連水等等,希望通過這些古怪的味道,讓孩子放棄啃咬。


事實上,這種“厭惡療法”是不可取的。這些奇怪味道的“睡”,不僅會對孩子的皮膚造成傷害,還容易刺激孩子,讓他啃得更厲害,或者開始啃咬其他的東西。


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需要先搞清孩子愛咬東西的原因,再“對症下藥”。


啃指甲、吃手、咬鉛筆……孩子小動作背後暗藏心理問題,要警惕


啃指甲、吃手、咬鉛筆……孩子小動作背後暗藏心理問題,要警惕


造成孩子喜歡啃咬的習慣,可以從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去追尋。


生理上:


缺乏微量元素。

3歲以後,孩子還喜歡啃手、咬被子,有可能是體內缺鋅、缺鐵等原因。同時,還會伴隨注意力不集中、喜歡挑食、不愛吃飯的症狀。


還有可能是感染蛔蟲導致的“異食癖”。


在換牙期間,由於長牙的原因牙齦癢癢的,促使孩子咬嘴唇、磨牙齦等行為。


這些都需要通過醫生的檢查確定,切勿自行推斷診治。


心理上:


孩子感覺焦慮


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大,當他們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就會不由自主去啃手指來發洩自己的焦慮、恐懼的情緒,來獲得安全感。


這也是有的孩子為什麼寫作業遇見不會的題時,停下筆的時候,就會無意識把筆頭、手指放進嘴裡的原因。


缺乏安全感


父親、母親的角色是沒有人可以替代的。當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就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對於缺少安全感的孩子來說,吃自己的手指,會象徵性地讓自己找回在媽媽懷裡吃奶,或者吮吸手指時的那種溫暖、安全、被愛的感覺。


一旦這種習慣強化,就會使得吃手指頭替代成為給予安全、溫暖和被愛的自我安慰。


孤獨感


當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鬧的時候,孩子的手腳在運動,會有一種“肢體愉悅感”。


當自己獨自在家時,或者缺乏運動時,啃手可能成為一種排遣的方式。


啃指甲、吃手、咬鉛筆……孩子小動作背後暗藏心理問題,要警惕


啃指甲、吃手、咬鉛筆……孩子小動作背後暗藏心理問題,要警惕


當我們瞭解原因,就要幫助孩子一起改掉他愛啃咬的壞習慣。


生理上:


如果是體內缺少微量元素,可以遵醫囑藥物補充,也可以通過食補(如含鈣的海帶、蝦皮;含鐵的豆製品、動物肝臟;含鋅的豬肉、牛奶等食物)


其他一些細菌的原因導致的,就按醫生的建議打蟲或者其他治療。


如果是長倒刺造成的,就給孩子買一些孩子適合用的、滋潤的護手霜,督促孩子多塗塗。


心理上:


分散注意力


天氣晴朗、暖和的時候,讓孩子出去玩、多加活動,多些鼓勵。


讓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多接觸外面的新鮮世界。


為孩子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他用健康的方式釋放壓力和焦慮,也讓手腳肢體運動起來。


給孩子足夠的關注


平時可以跟孩子多互動,聊一些彼此日常中發生的事,多些交流。


每天抽出固定的一段時間,不需要太多,一起約定講繪本或者閱讀。給他安定和安全感,讓他感受到爸爸媽媽對他的愛,充盈他的精神世界。


“啃咬”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特別自然的動作。雖然我們很困擾,但想要徹底戒掉,還是得用科學的方法,從細節入手。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些關注,以免讓小的壞習慣釀成大的危害。


希望爸爸媽媽們,能夠溫暖而有耐心,幫助孩子改掉這些“”小毛病”,讓他們更加開朗,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