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吃手”到底要不要制止?

幾乎每一個小寶寶都有將拇指、食指,甚至整個小手塞進嘴裡,津津有味地“吃”的場景,而寶寶吃手時那享受的表情又常令媽媽們忍俊不禁,都樂意給寶寶留下這樣一張萌照。然而,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媽媽們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開始阻止寶寶這種行為,而且寶寶年齡越大,媽媽們阻止他吃手的心情就越來越迫切。

  寶寶吃手是源自吸吮反射,他天生就有吸吮的本能,從而保證一出生就會吸吮吃奶。有趣的是,寶寶吸吮的本能並非在出生後才顯現,在媽媽產前常規B超檢查中就可以看到寶寶吸吮的鏡頭,偶爾還可以看到少數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就已經開始吮拇指了。

寶寶“吃手”到底要不要制止?

寶寶剛出生時,四肢活動還不自如,也不協調,吃手現象也比較少見。當寶寶2~3個月大時,四肢活動逐漸增加,協調能力也大大提高,很多媽媽會在這時驚喜地發現,自己的寶寶會吃手了。

  如何對待?1寶寶除了會用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的方法來認識身邊這個陌生的世界以外,還會用嘴巴來嘗,通過用嘴巴的啃咬來體會各種事物,其中包括自己的小手。2寶寶有時候會因為吃手過於用力,或將小手伸得靠近咽喉,從而引起噁心,甚至嘔吐,這無礙於寶寶的健康,不用擔心,也不必急於阻止寶寶吃手。

  寶寶6個月大後,吸吮反射會逐漸消失,吃手的情況也逐漸減少。當然,仍然有很多寶寶還在津津有味地吃手。

  吃手除了是寶寶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寶寶自我安慰的方法,當感覺疲倦、無聊、緊張時,吃手、吮拇指、咬指甲等動作可以幫助寶寶放鬆心情,獲得安全感。媽媽會發現,不少寶寶平時很少吃手,但在入睡前就會情不自禁地吮拇指、咬指甲。

寶寶“吃手”到底要不要制止?

如何對待?1對於1歲以內的寶寶,媽媽完全可以放鬆的對待寶寶吃手、吮拇指的習慣,不必急於糾正。經常看到媽媽一手抱著幾個月大的小寶寶,一手捉著寶寶的小手,想盡辦法不讓寶寶將手塞進嘴裡,可以說這樣阻止寶寶吃手都是徒勞,也有違寶寶的天性。2當然,由著寶寶盡情地享受吃手樂趣的同時,也要注意寶寶的健康,所以,要經常把寶寶的小手洗乾淨,以防他把病菌吃到肚子裡;在孩子精神好時,也可用乾淨玩具吸引他,鼓勵他來抓。

  1歲以上的寶寶還會時而啃啃小手、吮吮拇指,尤其是在入睡前,此時媽媽應該多陪陪寶寶,分散寶寶的注意力,但不必竭力阻止。如果此時急於糾正,反而容易引起寶寶的反感,甚至部分寶寶會將吮拇指、吃手作為引起媽媽關注的籌碼,進一步強化寶寶的壞習慣。

  如何對待?11~3歲的寶寶在入睡前或白天偶爾吮拇指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頻率過高,媽媽就要加以引導,用其他有趣的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給他找點兒事幹,讓他的小手忙著幹別的事,就不會放進嘴裡了。2寶寶3歲左右,上了幼兒園後,如果還是經常吮拇指、咬指甲,或者因為吮拇指、咬指甲引起各種問題時,就需要耐心糾正了,但也要注意方式溫和,不要強行制止。

  孩子3歲以後,特別是5歲以上,還頻繁地、不分場合地吮拇指、咬指甲;或者孩子這種行為的頻率突然增加,就需要引起重視,因為這時候吃手,確實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1過度、頻繁地吮拇指、咬指甲,可能造成拇指或其他手指變形、感染。2換牙後孩子仍然繼續吮拇指、咬指甲,可能影響他牙齒的健康生長,造成牙列不齊。3少數孩子還可能因為吮拇指、咬指甲而導致發音不清。4孩子進幼兒園或上學後仍然頻繁吮拇指、咬指甲,可能會遭到小朋友的嘲笑和捉弄。

寶寶“吃手”到底要不要制止?

如何對待?

  1、孩子吮拇指、咬指甲是一種自行放鬆、自我安慰的方式,因此,當3歲以上的孩子仍持續這種行為,或者頻率突然增加,應先找出可能導致他無聊、緊張的原因,如他在幼兒園是否有不愉快的經歷,家裡是否發生了令他擔憂的變故,他是否看了不太適合的電視節目等。

  2、檢討一下家長是否對孩子的關愛不夠,對他的要求過高等,如果有這些情況,要及時調整。

  3、很多3歲以上的孩子仍然需要以吮拇指、咬指甲作為入睡前的安撫,此時,媽媽可以嘗試多花點時間陪陪孩子,在他入睡前給他講個小故事,唱唱歌,減輕他對吮拇指、咬指甲的依賴。

  4、在對待孩子吮拇指、咬指甲的問題上,最大的忌諱就是採用打罵、強行阻止的方法。這種方法非但不能讓孩子停止,反而可能加重他受冷落、怕責罵的緊張心情。或許他在你們面前有所收斂,但在其他場合則可能更加嚴重。

  5、實際上,絕大多數需要糾正吮拇指、咬指甲壞習慣的孩子都在5歲以上,媽媽完全可以好好和孩子溝通,鼓勵他自己改正這個習慣。比如,可以與孩子訂立君子協定,只要他在一定的時間內做到不吃手,就給予獎勵;還可以在與孩子商量的基礎上,讓他戴上手套,或在手指抹上苦味劑等,提醒他少吃手。6如果實在無法阻止孩子吃手,也可以先讓他咬毛巾、毛絨玩具等,起到暫時緩解的效果,然後再一步一步地糾正他的不良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