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人性的本質

人性的本質

散文:人性的本質

人性的本質

近一年多的時間,除了吃飯、睡覺和必要的工作之外,我的大部分時間都交給了閱讀和思考,而閱讀和思考中國古典文獻的譯本(包括籠統歸類於中國國學的經、史、子、集的書籍)之上的時間,又佔據了這大部分時間中相當大的部分。

當然,就目前我的閱讀量的積累,以及思考的深度而言,我仍十分淺薄,但相較於青年時期的我本人而言,我還是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至少我知道了中國的文明起始於黃河流域,並逐漸發展到了長江流域,至少我知道了《詩經》、《離騷》以及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產生的大致時間、先後順序以及演變的過程,掌握了中國歷史朝代的更替順序,粗略瞭解了眾多被載入“史冊”的各色人等。

呵呵,終於不再把漢武帝等同於光武帝了,終於能區分劉裕的宋朝不同於趙匡胤的宋朝也不同於趙構的宋朝了,終於能在讀初中的閨女面前揮灑自如地”顯擺”,並能對其各科課程加以指導,想想這些難免產生細微的幸福和真切地激動。

為了擺脫別人眼中的”迂腐”,也為了避免閱讀時陷於一隅,我在閱讀祖國的古典文獻的同時,還特意收集了諸如《哲學的慰籍》、《浮士德》、《時間簡史》、《全球通史》等等眾多外國作者的各類著作進行閱讀,這充分發揚了我30歲之後的”好讀書,不求甚解”的習性。

終於明白了吠陀就是知識,終於明白了文明就是統治與被統治,終於能最大層度地做自己,終於能在被動的、油膩的中年做些主動的、積極的改變,甚是欣慰!

越來越喜歡讀人物傳記,越來越渴望瞭解他們的思想和人生,驚歎於他們在凡塵俗世中得到的深刻獨到的見解,驚歎於他們對古往今來人心的細緻入微的探索,更驚歎於他們在無常的世事和眾多的苦難中”探出頭來”的勇氣與智慧,以及他們對複雜多變的宇宙萬千進行簡潔、精準的高度概括的能力。

散文:人性的本質

關於“性善”與“性惡”的爭論,在中國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這使我讀《史記》和《漢書》時時常生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的感嘆,繼爾又感覺產生了新的更大的困惑。

我陸續嘗試粗略瞭解朱熹、王陽明和李贄,對他們的“格物致知”、“此心光明”和“萬物皆生於兩氣”的學術思想都感覺很是在理,但偏偏這些思想又存在著眾多的矛盾與對立。

讀《百年南師》,我對已故的南先生蕭然起敬。特別是讀到他輾轉檯灣、美國和香港助力金溫鐵路的建成,使這個數度上馬又遇數度擱置的項目起死回生,還有他將畢生蒐集的珍稀的古典文獻進行了無償捐獻的史事,於是,由衷地產生敬意。

南先生曾為我們留下過千古名局:“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總歸詩酒田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通讀完三千年的歷史,才會明白歷史記載的不外乎是功名利祿的事件。行走數萬里路去參悟人生的道理,才能體會最愜意的人生是逍遙無束、把酒吟詩的田園生活。

概括而言,也就是說人生一開始拼命的追求名利,追求金銀財寶,追求醇酒美色,追求鬥雞走狗,到頭來終歸將明白想要的不過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人生境界。我曾經十分痴迷他的這句金句。讀完《百年南師》時正值窗外飛雪,於是,我便更加喜歡此書此句:“幾點臘梅花欲蕊,經窗相對兩無言”。

散文:人性的本質

我曾在幾年前購買並閱讀過林清玄的多套叢書,對《與時間賽跑》、《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以及《身心安頓》、《菩提十書》中的部分篇章大多耳熟能詳,對他的反覆婚娶也有所瞭解,對他的毅力、佛性和才情更是十分敬仰。

按說,他去年彼時離世的消息我會產生悲傷的情緒,但恰恰沒有,不但沒有,並且我竟然較之往常更加平靜。“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據說,這是林先生臨終遺言,誠哉斯言,不是每個人都不會失去初心,不是每個人都能常保飛翔的姿勢。讀到這句話時,我的腦海突然冒出一句“天心月圓歸菩提,身心安頓赴黃泉”來,是的,他的書將與時光永在!

昨日,我從網上獲知南先生和林先生有過交集,他們也都曾在青年時進行過“閉關”修煉,也都曾遭遇過世人無端的非議,謗隨名高,千古不變。

世人追逐財色偏偏欲而不得,而他們在得而不欲之後偏偏又得,如此遭遇的不同,又如何能令流俗之眾做到“平心而論,異地以處”呢?

是的,林先生與父親發生爭執後一怒離家出走,實現了當初忿忿不平時勇猛的誓言,“娶最漂亮的女人,掙最多的錢”,可這又能怎樣呢?理想兌現的太早,他還不是在那一刻之後心如死灰,失去繼續奔跑的力量,捨身佛門,歸於寂寂,然後進入下一次的輪迴。

散文:人性的本質

讀《全球通史》,跟隨美國已故的偉大的歷史學家塔夫阿諾斯的筆觸,似乎又產生了“腦洞大開”的感覺。“歷史記載表明,人類生來既不愛好和平,也不喜歡戰爭,既不傾向合作,也不傾向侵略。

決定人類行為的不是他們的基因,而是他們所處的社會教給他們的行事方法”、“毋庸置疑,我們生來就具有基因所賦予的做出各種行為的潛能,但這些潛能變成實際能力的方式則取決於我們所受的訓練,取決於學習……”、“在消滅了所有可能的對手之後,人類不再面對任何敵人,我們面對的只是自己”、“文明的代價之一就是將人分成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這些觀點是不更歷史?更客觀?更精準?

人性哪有什麼善惡?不過是受環境影響罷了,不過是“近墨者黑,近赤者朱”罷了,偶爾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即使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是蓼蓼可數。

以出世的心態處理入世的紛爭,這是抵達“身心安頓”的不二法門,所謂的圈子、人性又何曾跳出過歷史的窠臼?

擠不進去的圈子不必硬擠,做人還是要儘量照顧一下自己尊嚴,條件充許的情況下,做人還是要儘量多行些善行多積些陰德,不是為了求得來世的因果報應,只為求儘量減少現世中更多的良心不安。

真心感謝互聯的時代,不用為衣食住行發愁,價值觀原本應該更加多元的存在,但終究還是沒擋住“趨利”的流行。

曾國藩說,能甘淡泊便有幾分真學問。我渴望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儘管我目前尚不能自甘淡泊!

散文:人性的本質


作者網風,一名熱愛文字的小城民警。自高中以來,在《語文報》、《法制日報》、《人民公安報》、《人民公安》、《當代民聲》《公民與法》、《河南公安(報)》、《警苑》、《大河報》、《華西都市報》、《婚姻與家庭》、《當代民聲》、《人生與伴侶》、《佛山文藝》、《開封日報》、《信陽日報》、《東莞日報》等地方日、晚報陸續發表散文、紀實作品近300萬字。正當壯年,慕古風,喜書法,愛運動,愛旅行、愛時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