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授智慧。《教育的本質》

正確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

對於這個問題,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基於現代的大眾的認知來說,“一個好的成績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絕對不是教育最理想的效果。”

“正確的教育應該是素質教育”——這可能是大多數人最直接想到的答案。

但是如果進一步詢問“素質教育”是什麼?可能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就很難回答的準確了。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素質教育,絕不是增加幾節藝術體育課,減少一些家庭作業,從學生肩膀上的書包裡抽調幾本書那麼簡單。

除了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授智慧。《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

1、不要讓惰性知識,摧毀孩子的求知慾。

教育是教學生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而不是向學生填鴨式的灌輸不經過運用、驗證,無法與其他知識連結的惰性知識,過多的惰性知識只能讓其學會賣弄學問、墨守成規。

教育應該讓學生深刻了解知識的力量、知識的美麗,以及知識的結構,同時擁有足夠的知識來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

合適的教學方法應該是把各個學科的知識貫穿於整個教育活動中,向學生展現生活的所有層面,而不是人為把知識拆分為數學、語文、歷史等不同的學科,給學生灌輸孤立的沒有聯繫的知識。

比如在教授學生幾何知識的時候,可以給小型地區繪製地圖,瞭解它的道路、輪廓、地質、氣候、該地區與其他地區的關係,讓學生在實際動手中將機械工具、地理、數學、幾何等知識融會運用,相互連結

除了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授智慧。《教育的本質》

2、不能揠苗助長,更不能錯過黃金時期。

目前絕大部分學校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麼遵循難易程度的順序,要麼遵循時間先後的順序進行設計;這兩種方式並不總是合適的,幼兒學會說話和認字的難度要遠遠大於學習普通知識的難度;孩子早在幼兒階段就通過聽故事的方式瞭解了許多經典文學。

智力成長是有其自身的節奏,換言之教育有其本身固有的節奏,這個節奏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

浪漫階段:是學生剛剛理解某項事物的階段,是粗略的一瞥,是對要學習的事物的整體瞭解。

精確階段:隨著瞭解的深入,開始不滿足表面的認識,就到了精確階段,這一階段,是學習基本原理的階段,學生們將一點點學會如何對事物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吸納知識。

綜合階段:是對前兩個階段的總結,是對所學知識的系統分類,迴歸到對事物的整體掌握。

教育的這三個階段,除了落實到一堂課、一個學科的教學中外,學生的整體成長也符合這個規律。

在幼兒期結束後,孩子進入了青春期的浪漫階段,具體的來說差不多是8到12、13歲的年齡,這個時期正是瞭解世界的激發興趣的關鍵時期,要任由其欣賞歷史、故事、文字、聲音、形狀和顏色等。著名的蒙臺梭利教育法就是認識到了青少年浪漫階段的重要性。

在12歲至15歲的階段,孩子們進入可以學習精確知識的階段,這個階段應該著重培養孩子語言能力,如果不講精力分散在其他的學科,甚至可以學習多門語言。同時這個階段也進入了對科學的浪漫階段,應該去親身體驗科學的部分魅力。

當孩子到了15歲,就進入了語言的綜合階段和科學的精確階段,要調整教學安排將精力集中於數理化等學科的學習。

除了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授智慧。《教育的本質》

3、“書呆子”是教育的最大失敗。

任何教育都可以輕易的教授知識,但是要掌握智慧絕不簡單。知識的意義在於我們對它們的靈活運用,重要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如何運用知識的方式。訓練學生對知識的運用,應該充分結合自由和訓練兩種方式,在理想的教育中,訓練應當來自學生們的有選擇,而自由也在訓練的幫助下獲得更大的可能性。只有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才能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得出新穎的觀點,不加區分的訓練只會讓大腦變得麻木。

除了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授智慧。《教育的本質》

4、大學除了文憑,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眾多周知大學主要的職能是教育和研究,但其實大學存在真正意義並不是教授知識,而是年輕人與前輩進行探索的場所。大學的真正作用是老師以其豐富的經驗引導學生,在保持年輕人的想象力之下,積極探索知識。

除了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授智慧。《教育的本質》

總體來說,教育應該是遵循學習知識浪漫階段、精確階段、綜合階段的規律,教授學生運用知識的智慧,讓學生既擁有對美合人類情感融會貫通的文化素養,又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