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身心健康,請避免“喪偶式育兒”

大寶學校舉行“”家長開放日”活動,家長們都很積極,我趕到的時候差不多都到齊了。教室後面,烏壓壓一片女同胞,只有一個爸爸坐在教室右後角,儘管他有意隱藏自己,但依然顯得很突兀。

這一點,在遊戲環節中就暴露出來。遊戲叫毛毛蟲搬球:家長分成幾隊排成排,後面一個摟住前面一個人的腰,每個人肚子上夾一個藍球,然後將藍球搬進前方球筐中,運輸最多的獲勝。這可把這位爸爸給難到了,心細的老師安排他站在隊伍最後抱著球走,才避免了一場尷尬。

別班家長聽說後,紛紛跑來參觀,寶媽們紛紛伸出大拇指,稱讚他是個好男人。


為了孩子身心健康,請避免“喪偶式育兒”


也不怪寶媽們大驚小怪,實在是“喪偶歲育兒”在中國太過普遍。

百度給的定義是: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顯著缺失。比如父母中的一方長期外出,或者父母均在子女身邊,但是缺少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如:早出晚歸,無交流)。

這缺失顯著的一方大都指的是父親。父親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缺失,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社會歷史問題。

儘管“五四運動”已經過去100年,但男權主義一直橫行,“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依然根深蒂固。我們常見的教育故事也依然是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故事。就連鋪天蓋地的育兒文章,受眾也大多是針對寶媽,而不是家長或父母。再加上生理原因,孩子從一出生就對母親依賴多一點,給父親一種自己插不上手的假象。

缺乏父愛的孩子,往往性格儒弱,憂柔寡斷,沒主見,沒自信,遇到一點挫折就容易氣餒。

《銀河補習班》裡的馬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為沒有父親的陪伴,他自卑,消沉,叛逆而又倔強,性格內向,沒有朋友。即使母親把他送進最好的學校,他依然不愛學習,經常拖欠作業,三番五次違反校規,校長擔心他是害群之馬,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如果不是馬浩文再次出現在他生命裡,辛勤陪伴,精心引導,他長大後想要有什麼作為也很難。

鄰居小鳳原本十分乖巧,因為她爸爸對她從來不管不顧,而她又十分渴望父愛,為了引起爸爸的注意,她逃課,泡網吧,早戀,每天塗粉抹脂,結交社會上不良青年,還學會抽菸,賭博,生生把自己折騰成問題少女,十幾歲就成了單親媽媽。

人們把孩子的這些行為現象統稱為“缺乏父愛綜合症”。

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我們應該行動起來,讓父親成為育兒路上的有力軍。

為了孩子身心健康,請避免“喪偶式育兒”


首先我們應該召開家庭會議,讓孩子勇敢提出心中訴求,讓爸爸知道孩子需要她

這天,果果在家裡看喜歡的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突然,她氣憤地關掉電視,跑回房間,撲到床上哭了起來。媽媽不明所以,在那裡急得團團轉,好半天,果果才問:“媽媽,為什麼爸爸從來不陪我?你看夏天的爸爸,多好呀!”

果果媽立刻採取行動,當晚就召開家庭會議,有媽媽撐腰,果果一一數落對爸爸的不滿:從來不接送我去幼兒園,從來不陪我畫畫,從來不陪我做遊戲,就知道喝酒,就知道打遊戲……

小姑娘心裡委屈,說的聲情並茂,說著說著就忍不住哭了起來。

果果爸爸心裡十分慚愧,但又不知道怎麼安慰女兒,向媽媽投出求助的眼神,媽媽趁熱打鐵,重新分工家務,規定每天由爸爸送她去幼兒園,晚上必須陪她一小時。

一段時間後,果果變得開朗許多,口頭禪也從“我媽媽說”變成“我爸爸說”。

為了孩子身心健康,請避免“喪偶式育兒”


其次,媽媽要學會放手,給爸爸一個施展的空間。

在《我家小兩口》裡有這麼一個橋段,小戚和若風帶寶寶去醫院打預防針,小戚上洗手間的功夫,若風給寶寶餵了沒加熱的奶,小戚氣得不停的責備若風。

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場景。不是爸爸不做,是媽媽們老是嫌棄爸爸做的不好。許多寶媽表示,與其讓他帶寶寶,還不如自己來的輕鬆,免得到時候又要給他收拾爛攤子,何必多此一舉。

嚴屹寬家也是這種情況,很多時候他想幫一把,奈何沒有他插手的餘地,好不容易逮個機會陪寶寶玩一下,卻因為寶寶身上被蚊子咬了個皰,家裡人恨不得把他拉出去槍斃。嚴屹寬表示:寶心裡苦,但寶寶不敢說。

我們不能因為嫌麻煩就沒收孩子與父親交流的權利,應該把孩子交給父親,放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沒有誰天生就會照顧寶寶?給爸爸一個機會讓他去感受。他會欣喜的告訴你:寶寶對我笑了,咱們家寶寶會吐泡泡,這熊孩子居然敢騎到我脖子上去……

而且,父親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妻子的不易,更有利於夫妻感情的融合,像這種多贏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適當安排親子活動,父母一起陪孩子玩耍、成長就更完美了。曾聽過這樣一句話:父母的狗糧是孩子最好的營養品。你們認為呢?


為了孩子身心健康,請避免“喪偶式育兒”


還有種情況,父親和孩子分居兩地,雖然少了陪伴的機會,但這並不影響他們交流。通迅產品這麼多,電腦,手機,電話手錶,想要溝通,那是分分鐘的事。

我家孩子每天睡覺前都要和爸爸打個視頻電話,有時候分享生活中的事,有時候問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有時候就是單純的叫爸爸、爸爸,然後兩邊的人一起傻笑。他們一直覺得,爸爸就在他們身邊!



作者簡介:心蓮,學習型三寶媽媽,愛寫作,愛生活。歡迎關注 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