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真”人王德中先生的“四真”經

“三真”人王德中先生的“四真”經


——讀王德中先生《生活感知錄·時序卷》有感

王德中先生,1998年在徽州師專(黃山學院前身)高教研究室主任崗位上退休。曾任安徽寫作協會副會長、中國文章學研究會常務理事與副秘書長,徽州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等學術團體職務。先生的學術研究涉及文章心理學、教育科學、徽州文化、新聞採編等領域。系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寫作協會會員。主編或參編過《寫作學引論》《文章學教程》《文章學概論》《文章選讀》《現代文章學資料彙編》《大學生作文選》《徽州學概論》《戴震全集》(六卷本)等,發表學術論著約150萬字,2016年出版長篇小說《金湖之畔》,2018年出版博文集《生活感知錄·時序卷》,先生可謂著作等身,耄耋之年,抱恙伏案,仍筆耕不輟,實在令人敬佩。先生作為當代中國文章學界元老之一,40多年來潛心於文章寫作教學。創立了與《文藝心理學》相對應的《文章心理學》,填補了文章學高難分支學科研究的空白,這是先生40多年心血的結晶和驕傲。

1990年,我被徽州師專中文系錄取,先生教我們寫作,這便是我與先生相識的開始。當年先生所教的寫作課與眾不同之處就是沒有教材,全是先生自寫自編的講義,自然聽課筆記也是所有學科中做得最多的,及至畢業已攢了厚厚的一本,畢業後,分配至農村初中任教,我還曾翻出過當年的筆記,溫故而知新,所惜在後來的多次搬家中,不慎遺失,甚為遺憾。畢業後,與先生的聯繫便也斷了,直到徽州師專90中文25週年聯誼會期間,在班級微信群裡與先生再次相逢。2018年7月,收到先生抱病給我寄來的《金湖之畔》《生活感知錄·時序卷》,實為感動。微信裡,先生囑我看完後,把閱讀感受寫給他。我回復,我先拜讀完大作再說。後來,先生在微信裡再次提及此事,出於對先生的敬重,我便實話實說,自知學識淺陋,委實不敢班門弄斧。昨日,晚飯後我正在讀新到的刊物,先生通過微信再次發來信息:“我等著你給我的書寫點評說,一直盼望著!盼望著!”殷切之情溢於言表,令我感動,我趕忙回覆:“明天寫,學生學識淺陋,自當竭力去寫,不當之處還望海涵。”先生髮來一個握手的表情,說:“好!”

回完先生的信息,思緒便回到了與先生的初識。先生從事新聞採編近7年,教授高中語文10年,在高校執教寫作20年,在文章讀、寫、編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先生為人極其謙遜,我到現在仍然能清晰地記得當年,他把我們幾個作文擬作範文的同學叫到家中當面指點的情形。我的初中和高中階段是在祁門一中度過,胡志煌和胡從發兩位語文老師給了我很好的啟蒙,雖然當時我成績最好的不是語文,高考志願填的是英語系,卻不知怎的卻被中文系給錄取了,從此便與語文結下了緣。進入師專後,王德中先生所教授的寫作課打開了我的視野,讓我第一次知道什麼是文章學。雖然以當時的學識和閱歷,根本無法真正理解和消化先生所講授的理論,但卻給了我極好的文章學理論基礎,特別是先生對我第一篇作文的當麵點評,極大地激發了我的寫作慾望。後來,我在徽州師專校報上發表詩文,創辦90中文一班手抄刊物“野泉”,都是源於我所認為的先生的“肯定”。

王德中先生2018年出版的《生活感知錄·時序卷》,按寫作時間先後為序,收錄了先生2007—2009年的博文171篇,其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是先生近一年半時間裡,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的感知彙編,更是先生將自己的文章學理論運用於實踐的“一組文章寫作教師的下水作文”“一紮學習文章寫作的引路文章”。中國文章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語文專業委員會顧問曾祥芹教授對此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指出《生活感知錄·時序卷》具有“理論導寫”所不可替代、難以企及的“帶寫”功能。先生身體力行用清一色的“寫實—實寫”的短篇證明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文章寫作材料的富礦”,其文貼近、平易,可望可即,能很好地激發閱讀者的學習興趣,這對於現在中小學作文教學中,多數學生覺得“沒有東西可寫”確實具有極好的“帶路”功能。誠如先生在《博客應當講究品位》一文中所說:“高品位的符合核心價值體系的博文,才於自己有益,於他人有用,於社會有利。”“寫實”是《生活感知錄·時序卷》最顯著的特點,所選的每一篇文章均取材於現實生活,富有濃郁的人間煙火味,字裡行間流動著的是可望可即的凡人俗世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因而能給讀者帶來很好的“代入感”。 真料(使用真實的材料)、真情(作者的情感是真實的)、真誠(作者真誠地對待讀者)、真才(作者在聚財、運思、表達諸方面都有駕馭的智慧和過硬的基本功),沒有虛假,沒有矯情,是對客觀事象、主觀思維、主題情感的“實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生活感知錄·時序卷》是有品味、有境界的,毫無虛假浮泛的文風,“寫真景物,真感情”成為貫穿於全書的主線。通覽全書,真實的人、真實的事、真實的情、真實的想,充分體現了先生一直所倡導的“寫實—實寫”,講求“四真”的文章寫作理論,於他人有用,於社會有利。

真料、真情、真誠、真才,“四真”是先生“寫實—實寫”文章寫作理論的核心,通覽《生活感知錄·時序卷》,我真切地體會到,先生用一撇“寫實”,一捺“實寫”,寫出了詩人的真性情,學人的真學問,士人的真風骨。套用先生的話:“任何人的文風,都是其自身的政治意識、思想作風、道德品質、寫作動機、寫作態度等在其寫作活動中的綜合體現。” 通過《生活感知錄•時序卷》裡文章,我看到了先生的真性情,真學問,真風骨,此“三真”先生是當之無愧的。

先生先後在選文《原來我是一隻想吃天鵝肉的癩蛤蟆》及《我執著探討文章心理學的緣由》中談及我國社科的家譜裡沒有“文章學”的名字,“文章心理學”面臨著沒戶口的尷尬處境時,自嘲道:“不過,我這隻癩蛤蟆有點特別,儘管得不到立項資助,卻會繼續埋頭苦研、奮力前行!”文章讀寫能力是現代人的必備能力,而目前我國大中小學文章讀寫教學,費時多,效果差;各類媒體刊發的文章文質兼優的所佔比重偏低;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秘工作的人滿足不了工作的需求,凡此種種根子都出在缺乏“文章讀寫原理”,而“文章心理學”正是一門揭示文章讀寫原理的科學。《秘書寫文章為什麼會“毫無針對性”》一文則讓我讀懂了,先生在明知“沒戶口”的情況下,依然甘心坐冷板凳,潛心於“文章心理學”的研究原因,正是因為先生看到了“文章心理學”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周國平在《論真性情》一文中說:“所謂真性情,一面是對個性和內在精神價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對外在功利的看輕。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重的是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實際利益,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先生可謂是一個“真性情”的人。

中國文章學研究會的學術研究,是從屯溪起步的,已經走過了30年。而“文章心理學”只能算作一門潛科學。想要在探討一門潛科學中有所建樹,自然是困難多多,難上加難。先生為了求得“文章心理學”的真經,敢為人先,勇入虎穴。先生所撰寫的學術論文《寫作心理有異於創作心理》,正式從心理學的角度宣告了“文學”與“文章”的分野。此後,先生對文章心理學的探討,涵蓋了文章寫作心理、文章閱讀心理、文章編輯心理、文章讀寫教學心理等四大組成部分。創立了與《文藝心理學》相對應的《文章心理學》,填補了文章學高難分支學科研究的空白。從執教高校寫作以後,先生的研究方向包括徽州文化、新聞寫作、語文教學和文章寫作,但研究的重心始終定在文章心理學上,即便是退休之後,依然對文章心理學魂牽夢繞。為了切實體悟文章寫作心理和文章閱讀心理,從2007年5月起,他先後在“博客中國”“鳳凰博報”等平臺上開博,發表博文600餘篇,近百萬字,在積累了不少文章寫作心理方面的素材的同時,也給博文領域帶來一股清流。對讀書人而言,“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對時代的關注,對現實社會的關切,是對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責任和使命。然而在閱讀取向堪憂的當下,各類胡編亂造的“勵志文”“雞湯文”及無病呻吟的“風花雪月文”充斥於各種媒體,將人們隔絕在真實的生活之外。生活情趣化,人生詩意化,缺乏對社會生活的關注和深度思考,在各種媒體文章中漸成流弊。《生活感知錄·時序卷》激濁揚清,選文描寫樸實逼真,說明層次分明,敘述思路清晰,論證真實有據,行文平實,情感真摯。既有作者的自省,也有作者對社會萬象的關注、思考和建議。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堪稱一紮學習文章寫作的“引路文”,充分體現了一個學者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通讀《生活感知錄•時序卷》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先生做學問,求真務實,有擔當,生活中,先生也是一位“位卑未敢忘憂國”有擔當、有風骨的人。在各種空無一物的所謂“美文”流行的當下,偽真偽善大肆其道。人人都愛美,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權利和自由,但“美”離開了“真”便會空洞,離開了“善”則有可能成為“邪惡之美”。《生活感知錄》的內容是真實的,情感是真誠的,所思所感是真切的;情感是美的,所敘述的人物的品德是美的,文字更是美的;無論是立身處世之言,還是針對時弊的建議,都能讓我們看到作者那顆仁善之心。真善美成為全書的主旋律,是先生為人處世及學術研究的行動指南。真善美不僅是文章所應具有的普世價值,更應是為人處世永恆追求。從這點上來說,《生活感知錄》給所有的文字愛好者樹立了極好的榜樣,《生活感知錄》字裡行間流淌著的是親情、友情、師生情,還有先生對“文章心理學”的那片痴情,彰顯了一位學者的風骨和擔當。

套用先生的人生格言:“無論什麼人,都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滴。雖然都是一滴,但有淨汙之分。凡有良知者,都當力求給人類歷史長河加進一滴清水。”《生活感知錄·時序卷》就好比是文章歷史長河裡的“一股清流”,令人神清氣爽。先生這“一滴淨水”有真性情、真學問、真風骨,實在令晚生欽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