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忙忙碌碌過一生,不都是因為懶惰,而是不懂這些道理


南懷瑾:忙忙碌碌過一生,不都是因為懶惰,而是不懂這些道理

南懷瑾用通俗易懂的話,詮釋儒釋道三家的精髓,正如他自己自撰的一幅對聯:“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可以說是南老師一生學問和事功的寫照。

南懷瑾老師經常講:現在的人,太浮躁了,終日忙忙碌碌,也不知道忙個啥?早就忘記古人留給我們最重要的八個字: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這兩句話都是出自諸葛亮《誡子書》,原文如下: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馬雲把這八字,刻在湖畔大學內,激勵每個人要做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南懷瑾:忙忙碌碌過一生,不都是因為懶惰,而是不懂這些道理

淡泊明志

《道德經》: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追求名與利,是人心的根本病根。“名利最為浮世重 古今能有幾人拋”,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少英雄因名利而身敗名裂!名利是因,權勢是果。權與勢,是人性中佔有慾與支配欲的擴展。雖是賢者,亦在所難免司馬遷所謂“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真是不易的名言。看淡名與利,要立大志!正如王陽明所言: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一個立大志的人,在面對周圍環境的誘惑,面對他人的成功,就不會心急,慢慢地砥勵品格,慢慢地充實自己,提高個人的修養和學識,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標。

因為“淡泊明志”,所以才能“寧靜致遠”,要告誡自己,要沉著冷靜地應對各種暫時的成功或者失敗 ,才能在既定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南懷瑾:忙忙碌碌過一生,不都是因為懶惰,而是不懂這些道理

注重“靜”的培養

東西方哲人都推崇一個“靜”字。就像曾國藩所言:每臨大事有靜氣!一個內心是否強大,就看突發大事的表現,修為不夠的人,忙忙如喪家犬,原地打轉,亂了分寸!內心強大的人,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庸人和智者最大區別就是“靜”。庸人往往是心猿意馬,拴縛不定,遇到事情便混亂一團。智者平常就注重“靜”的培養,無事心能靜,有事心能定。只有了靜,才能有定力!王陽明心學最厲害的武器: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都是寧靜致遠的功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