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弱小北周能逆襲北齊和滅掉南陳,為何蜀、吳合力卻敗給曹魏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三國爭霸的時期,其中以三國和兩晉南北朝最為突出。

在這兩段時期之中先後出現過多次三足鼎立,比如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五胡時期的後趙 成漢 東晉,前燕 前秦 東晉,再到後來的北周 北齊 南陳,一度中國大地上三國鼎立層出不窮,但是這幾次三足鼎立的結果卻截然不同。

第一次三足鼎立,是以曹魏最強,吳蜀皆弱,最終曹魏碾壓吳蜀,而後面的三足鼎立,則是前秦弱滅前燕,東晉弱卻抗住了前秦;北周弱卻逆襲了北齊,最終楊堅憑藉北周的家底滅了南陳統一天下。這幾次鼎立為何結果完全不同,又為何第一次鼎立中蜀漢和吳國雖然齊心協力卻不能撼動曹魏,但是後世政權卻一再以弱勝強呢?

三國:弱小北周能逆襲北齊和滅掉南陳,為何蜀、吳合力卻敗給曹魏

上圖_ 三國地圖


一、政治情況與策略截然不同

就當時而言,魏蜀吳三國的國家形式可以說是各有千秋,蜀漢雖然一度有諸葛亮這樣的絕代良相主持大局,後來又有蔣琬費禕這樣的賢臣與姜維這樣優秀的大將。但是始終上面是一個無為的平庸之主劉禪在坐鎮核心,雖然劉禪並非一個昏君,但是也絕對稱不上明君,所以蜀漢的局勢始終不得根本性好轉也是必然。

再看吳國,雖然孫權作為江東第三代領導人,得到過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評價,但是到了後期稱帝以後,孫權的執政情況越來越差,甚至可以用昏庸形容,孫權後期吳國爆發了著名的二宮之爭。也就是孫權的太子孫和與孫權寵信的魯王孫霸爭奪太子位。

要說這事也蠻無厘頭,孫和與孫霸的爭鬥原因完全是孫權實在是太喜歡制衡了,為了防止太子勢力過大順便打擊江東舊士族(吳中四姓)的勢力,孫權就乾脆支持魯王孫霸為代表的一系列江北士族,結果吳國徹底內鬥,可以說混亂不堪。

三國:弱小北周能逆襲北齊和滅掉南陳,為何蜀、吳合力卻敗給曹魏

上圖_ 孫權題跋像


反觀曹魏一方則不然,在曹操之後,曹丕和曹睿都稱得上賢明之主,曹睿雖然錯誤的託孤給了老奸巨猾的司馬懿,而且接替上臺的曹奐也是個幼主。但是菜雞互啄看的就是哪個更菜,當時孫權已經昏聵,劉禪更是不值一提,但是曹奐好歹有司馬懿這樣和諸葛亮都能四六開的選手坐鎮,可以說是高的不知道哪裡去了。

曹爽被司馬懿高平陵之變消滅之後,可以說司馬家族的後繼者司馬師和司馬昭都是人精,魏國政治雖然有淮南三叛的動盪中央卻穩如泰山,倒是其它兩國的情況卻是不值一提,比如吳國,光太傅 丞相這類重臣就死了一堆,陸遜更是被孫權活活氣死,再看蜀國也差不多,蜀國的費禕被刺殺,姜維和黃皓內鬥結果屯田避禍。可以說曹魏反而是情況最好的。

三國:弱小北周能逆襲北齊和滅掉南陳,為何蜀、吳合力卻敗給曹魏

上圖_ 姜維(202年-264年)


這裡再看後世則又是另一番景象,當年北周初期建立最為弱小,北齊最為強大,南陳大概排在中間,要說北周能夠統一,估計建立北齊的高歡打死都不相信。

當時北齊初期處於絕對攻勢,北周(當時還叫西魏)的首位老大宇文泰則拼死抵擋高歡的進攻,雖然在沙苑之戰以後北周終於有了喘息之機,但是仍舊時常有滅國的危險,更別提能夠反擊北齊甚至一統天下了。

這裡就得提及雙方高層的差距了,北周的後繼者宇文邕和北齊的後繼者高緯那可是天差地別,宇文邕上臺之初正巧遇上北周的“太上皇”大權臣宇文護掌權(廢了兩個皇帝比霍光還牛)。宇文邕忍辱負重,在宇文護的威脅之下生存,但是宇文邕關鍵時刻果斷出擊利用宇文護護衛不在身邊的空檔親手殺了宇文護。

三國:弱小北周能逆襲北齊和滅掉南陳,為何蜀、吳合力卻敗給曹魏

上圖_ 公元572年,北齊、北周和陳對立地圖


之後宇文邕勵精圖治,終於改革北周的軍制強化了北周的國力,佔穩四川,同時東征北齊,北齊的高緯則是一個著名的昏君,他在宇文邕進攻軍事重鎮晉陽的時候還在和愛妾嬉戲,正所謂“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可以說不理國事到了極致。

所以宇文邕才能輕鬆消滅北齊,而且他屠戮大將,比如著名的北齊柱石斛律光就死於他手,那位面容精緻如婦人的蘭陵王高長恭也是被他所殺,正如宇文邕所說:“如果斛律光還活著,我滅不了北齊(此人若在,朕豈能至鄴?)。”所以可以說兩國的高層差距過大導致北周可以反敗為勝。

三國:弱小北周能逆襲北齊和滅掉南陳,為何蜀、吳合力卻敗給曹魏

上圖_ 蘭陵王高長恭(541年―573年),原名高孝瓘,又名高肅,字長恭


二、綜合國力的對比恰恰相反

眾所周知,蜀漢與曹魏的國力差距過大是諸葛亮一再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但是究其問題所在,這個“國力”其實是綜合國力,這個國力不止包含經濟方面還有地理國土的優勢。

曹魏之所以能夠用持久戰拖死諸葛亮,其中一點就是知道諸葛亮北伐吃地理的大虧,運糧困難,中國地形大致是西高東低,北高南低。所以當蜀漢出祁山攻擊隴右的大政方針確定的時候,就註定走了一條“逆天而行”的道路,是逆勢而上,所以曹魏可以輕鬆的佔據地理主動,拒守險要死不出戰,諸葛亮如果強攻關隘就算死亡幾十萬人都未必到的了洛陽,那麼蜀漢的北伐必然失敗。

正是因為吃準了這一條,司馬懿寧可“千里請戰”“身著女裝”也不出戰,最終熬死了諸葛亮,可以說諸葛亮是被綜合國力差距所擊敗的,曹魏的軍糧源源不斷的供應,又佔據地理的絕對主動,是諸葛亮北伐不可逾越的障礙。

三國:弱小北周能逆襲北齊和滅掉南陳,為何蜀、吳合力卻敗給曹魏

上圖_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但是對於北周而言實際上綜合國力與北齊大致相當。因為北周佔據了關中和益州,益州是江南的上游地區,一般來說益州單獨和東吳對決都是處於下風。

因為經濟實力以東吳強於四川太多,但是如果益州在北方政權手中那麼就會成為東吳的心腹大患,因為北方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後盾可以彌補益州的經濟實力不足,而北方政權順流而下,江南幾乎是無險可守,所以欲滅江南必先佔據四川已經是古代共識。

因此對於南陳而言,北周就是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旦北齊被滅,南陳是必然玩完,但是由於北齊和南陳之間長期爆發戰爭,所以實際上南陳是不可能聯合北齊進攻北周的,所以北周不會面對曹魏那樣的困境,它主要對手只有北齊。

面對北齊,雖然北周的人口有很大劣勢,但是北周的地理是佔據優勢控制潼關 蒲板等東出要塞,據當年秦國的險要關隘以逸待勞,當年玉璧之戰高歡十萬大軍被韋孝寬幾千人卡的動彈不得就是因為地理因素能彌補軍力差距,所以實際上北周的綜合國力與北齊大致相當,所以最終能以弱勝強雖然依賴人謀,但更是綜合國力作用結果。

三國:弱小北周能逆襲北齊和滅掉南陳,為何蜀、吳合力卻敗給曹魏

上圖_ 北周官制簡表


三、 總結

雖然魏蜀吳三國和北周北齊南陳的情況看起來類似,但是結果卻完全不同。

應該說蜀國最初戰略規劃中的佔據荊州和益州再北伐的規劃還是合理的,然而蜀國沒有荊州,吳國雖然有一部分荊州卻無力北伐,最終被曹魏在人才 國力等方面碾壓也是必然。

反觀北周北齊南陳,雖然北周建立初期最弱,但是憑藉幾代人的努力和強大的地理優勢逐漸扭轉了綜合國力的弱勢,最終楊堅憑藉北周的家底一統天下,可以說充分說明,在歷史上弱勢逆襲並不是不存在,但是需要強大國力強大支撐和優秀人才與適當策略的正確領導才能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李延壽《北史》

【2】陳壽 《三國志》

【3】魏收 《魏書》

【4】姚思廉 《梁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