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十大奇谋之---虞诩的“力保凉州之谏”

提起东汉王朝,人们的印象一定是因为历任皇帝非常短命,从而让外戚和宦官轮流坐庄,把持朝政,最终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摇摇欲坠,最后在黄巾起义和西凉糙汉子董卓的双重打击下走向灭亡的。其实,这并不是东汉的全部,东汉王朝也出过像班超、窦宪、邓训一样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在王朝的中后期,更是出了一位上马可指挥千军万马作战,下马可出入朝堂治理天下的文武奇才,因为他的力保凉州之谏,成功的为东汉王朝续命七、八十年。他就是

虞诩,一个今天人们不太熟悉的历史人物,却是有着媲美后世诸葛亮谋略智慧的一代奇才。

中国历史上十大奇谋之---虞诩的“力保凉州之谏”

虞诩的连环画演义形象

公元110年,汉安帝永初四年,因皇帝年幼,东汉朝政由著名的女政治家,集美貌和智慧于一身的邓绥邓太后主持,其实当时她才二十岁,风华正茂。在华贵的东汉朝堂之上,正在举行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由太后的亲哥邓骘国舅主持,他们的老爹就是东汉名将邓训,辩论的核心在于——是否应当将凉州给放弃掉。

凉州,古称雍凉,位于今天河西走廊一带,以甘肃为主,地跨青海、宁夏、内蒙等省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被称为“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是一块战略价值重大的军事要地。曾经是地处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与匈奴的驻牧之地。西汉武帝时,一代战神霍去病曾横扫称雄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凉州从那时起,就正式纳入了大汉的版图。汉武帝将凉州划分为四个郡,分别是武威、酒泉、张掖以及敦煌。凉州乃是物华天宝之地,此地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又加上草场千里,十分适合于农耕与放牧。在汉王朝的经营下,凉州成为了农耕经济与畜牧经济共同发展的富饶之乡。

这样一块宝地,邓骘将军为什么主张放弃呢?他给出的理由是:西北羌人作乱,朝廷连年与之作战,劳民伤财、徒劳无功,同时还要应付各种天灾不断,造成朝廷财政困难,西北一带民不聊生,整个凉州一片糜烂。他还用了个形象的比喻:说就好比衣服坏了,坏一件扔掉,保存好另一件,还有一件完好的,坚持放弃凉州。这种看似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居然忽悠了朝廷上大多饱读诗书的智谋之士。邓太后感觉不对劲也架不住朝堂上人多附议,于是随了哥哥邓骘的意见,决意放弃凉州,专心对付北方南匈奴。

中国历史上十大奇谋之---虞诩的“力保凉州之谏”

集美貌和智慧于一身的邓太后

当时参加朝仪的大臣里有个叫张禹的太尉,可能这人不太糊涂,回到家后,就和自己的参谋,时任太尉府郎中的虞诩说了当天的朝廷决议,没想到虞诩听后直摇头,直接否定了朝廷的决议,张禹是知道虞诩的才干的,也很尊重虞诩的意见,他们的关系类似于后世三国后期,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遇到的天水郡太守马遵和部将姜维的关系,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他们却是反过来,“弱将手下却藏龙卧虎”,且弱将还都很尊重手下强兵的意见。

中国历史上十大奇谋之---虞诩的“力保凉州之谏”

虞诩

虞诩说出了不可放弃凉州的原因:

“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凉州,求之愚心,未见其便。先帝开拓土宇,句力劳后定而今惮小费,举而弃之。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三辅为塞,则园陵单外。此不可之甚者也。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若弃其境域,徙其人庶,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如使豪雄相聚,席卷而东,虽贲、育为卒,太公为将,犹恐不足当御。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食侵淫而无限极,弃之非计。”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

“我听说公卿决策,应当放弃凉州,以我看来,看不出他的好处。先帝开拓疆土,历尽辛苦,才取得了这块土地,而现在却因为害怕消耗一点经费,便将它全部丢弃。丢弃凉州以后,便以三辅为边塞;以三辅为边塞,则皇家祖陵墓园便失去屏障而暴露在外,这是极不可行的。如今羌人、胡人所以不敢占据三辅而在我汉朝心腹之地作乱的缘故,是因为凉州在他们的背后。而凉州人民所以手执兵器,并无反顾之心的缘故,是由于他们归属于汉朝。如果抛弃凉州不管,迁徙那里的人民,人民安于故土而不愿轻易迁居他乡,必然产生叛变的意图。放弃凉州不是好的计谋。”


中国历史上十大奇谋之---虞诩的“力保凉州之谏”

东汉王朝与各少数民族范围分布图

虞诩在这里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分析了放弃凉州不可取之处:一是先人开疆扩土,好不容易有了凉州,你们就这样放弃了?要知道汉光武帝刘秀当年平灭河西割据势力隗嚣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连首都洛阳都差点让隗嚣端了。

二是凉州一丢,西都长安的三辅之地就是完全暴露在羌族人眼皮底下,那里的西汉朝从刘邦开始的历代皇帝的祖宗陵园怎么办?凉州地处羌族和匈奴的后方,并把羌族和匈奴隔开,使他们不能联合,且凉州心向汉室,一直是汉朝属地,是他们的战略牵制使得羌族人不敢深入内地作乱。三是凉州自古出人才,凉州人民风尚武,是出猛将的地方,一旦抛弃他们必定大失人心,他们必然会心怀怨恨,这些猛将型人才如果和羌族人联手对付朝廷了,该怎么办,即使姜子牙复活,率领孟贲那样的勇士征讨,也挡不住他们的进攻,那时候朝廷的麻烦就大了。

张禹便向虞诩进一步咨询应对羌族叛乱的解决办法,虞诩说:“现在凉州骚动,人情不安,我担心发生突然事变。应该下令四府九卿,各推举凉州士族子弟,都授予官职,表面上是奖励他们的功勋,实际上监视他们,防止他们作乱”,虞诩建议采取笼络凉州本地人的政策,将当地豪强子弟加官进爵,从而换取他们对于朝廷的忠诚。总体策略就是以“凉州人守凉州之土”,利用凉州士族来协助平灭羌乱。这与后来明朝以“辽人守辽土”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张禹很赞同他的观点,立即向邓太后做了回报,在英明的邓太后的指示下,朝廷废止了她哥哥邓骘的弃凉之议,命令四府都照虞诩之计办事。于是下令征召两州的豪杰为掾属,授任牧守长吏的子弟为郎官,来安慰勉励他们协助朝廷平叛。虞诩之谋成功化解了这场弃州危机。

中国历史上十大奇谋之---虞诩的“力保凉州之谏”

东汉凉州位置图

虞诩的战略分析是基于当时凉州在汉朝与羌族作战中的战略地位考虑的,是符合当时具体历史条件的。邓骘的弃凉之议只是缺乏能力的人推卸责任的办法,他如果有他老爹邓训一半的智商的话,是不会做出这种无能的决定的。

羌人虽然勇武、彪悍,但是社会组织和生产方式比狡猾的匈奴人落后,羌人淳朴、憨直,社会结构简单,当时还处于氏族部落阶段,分为成百上千的大小部落。从来不知道互相团结,只知道互相仇杀,所以始终不能集结像匈奴那样强大政权组织力量。正常情况下,完全不是汉军的对手。在东汉强盛时期,羌人暴动完全不值一提。因为:1、羌人诸部始终各自为战,从未结成过统一的反汉联盟;2、羌人诸部从未打过反汉的旗帜,也从未提出过推翻东汉朝廷的统一政治纲领,多以打劫或报复泄愤为作战目标;3、东汉朝廷的军事行动和剿匪有些相似,均属因乱用兵,乱止战终,并未确立全局性的平羌战争目标和计划,其作战规模与同期平行发展的汉匈战争相比较和村长带领的村民械斗差不多。

中国历史上十大奇谋之---虞诩的“力保凉州之谏”

羌族骑兵

当然,在不正常情况下,这种不正常是指东汉朝廷和军队腐朽堕落,贪污横行,压榨羌人。这些“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羌人才开始变得突然凶猛起来。到了汉安帝时期,羌人的暴乱已经成了气候,竟将国舅邓骘率领的汉朝中央军杀的大败,战死八千余人。得胜的羌人缴获了大量物资,瞬间鸟枪换炮,向汉朝各地发动了猛烈攻击,并造成了巨大破坏。其中,又尤其以叛乱发生地——凉州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人民流离失所,死伤惨重。在凉州大规模羌乱爆发的同时,并州一带已经归降很久的南匈奴也趁火打劫,加之内地不断爆发的自然灾害,让汉朝形势雪上加霜。于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邓骘便提出要放弃凉州,并且迁徙当地人民回三辅关中,以此来收缩防线,减少战争开支。于是“弃凉”之议,在这种背景下就召开了。

其实,东汉王朝持续100多年的羌战完全是由于东汉的政治腐败造成的,邓骘不从这方面找原因却认为是凉州拖了后腿,很明显是推卸责任的做法。平息羌汉战乱维系着汉朝国运之安危,历史使命要求汉军将领们要做到政治安抚和军事征讨双管齐下,在军事上必须是以最佳的战略战术和最小的代价获取胜利;在政治上必须以公正严厉的手段同步整治好边疆欺压羌人的贪官污吏。汉军将领们若想不辱历史使命,就必须在履职中做到军政兼优,这一点,虞诩在随后的军事行动中做到了,虞诩之后凉州本土出身的三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凉州三明”也做到了,最终解决了绵延百余年的羌族之乱。

中国历史上十大奇谋之---虞诩的“力保凉州之谏”

羌战

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他们是华夏族的兄弟民族,是所有少数民族里与汉民族血缘关系最近的民族,著名的蜀汉五虎将马超的奶奶就是羌族女子。经济上,羌民族兼具农耕和游牧两种产业特征,政权组织上则还处于部落氏族的原始社会阶段,他们和匈奴族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先进文明的引领、教化是可以安抚的。在汉武帝时,战神霍去病征服匈奴后,汉武帝在匈奴汗国河西走廊故地上设立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从地图上看,霍去病征服匈奴产生了这样一种战略态势:汉朝势力像一把大刀一样插在匈奴汗国和羌民族之间,把他们隔开,使羌民族无法受到匈奴的影响,阻止了羌族和匈奴结合成军事同盟的可能,汉朝朝廷需要做的上策是安抚、同化羌族,并联合羌族对抗匈奴,因为匈奴社会组织成熟,力量强大而统一,用和平和武力手段都不好对付。实在不行要用下策征讨的办法的话,也要阻止羌族与匈奴联合,孤立他们总比让他们联合起来好对付。虞诩的力保凉州之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的同时,确保了敌对势力继续处于分离状态,阻止他们联合到一起

。如果凉州一丢,南匈奴和羌族地盘势必连接在一起,南匈奴和羌族联合起来的话,恐怕东汉王朝不用等到后面的黄巾起义和董卓乱政,提前几十年就灭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