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有人说,美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痛苦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这句话有一定道理。

武志红老师在其著作《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中说:“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并且,只受一次还是理想状况,更可能的情形是,我们一生都在不断地重复同一种苦难,也即不断地陷入被同一个心理模式所左右的轮回。

这么说来,好像拥有不幸童年的人,他们的一生都将与痛苦抗争,这是宿命论的论调。但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样的宿命确实真实存在。

想想看,我们自己或身边的朋友,很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多次恋爱的对象,有很多的相似点,甚至分手的原因都大致相同;朋友的不幸婚姻,在第二次上演,原因也是如出一辙,等等。

那么,这痛苦背后的推手到底是什么呢?怎么做才能摆脱不幸童年的“诅咒”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武志红: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武志红: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先看一个朋友的故事:

我这个朋友,在她出生八个月后被父母送到乡下的奶奶家生活。因为父母工作忙,加上经济条件有限,父母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但这样的做法让她的内心第一次感受到了被抛弃。后来,直到上小学她才算真正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期间,她过着“打游击”的生活,经常在自己家和奶奶家轮流住着。

这样“漂泊”的童年生活,让她特别没有安全感,且很难相信别人,包括父母,因为她不知道什么时候父母还会离开自己。于是,她的内心关系模式就是,不要太相信他人,包括最亲密的人。

成人后,她的第一次婚姻以失败告终,原因是对方有外遇。他们俩认识的时候,是处于两地分居状态,对方在部队,她在另一个城市做老师。原以为等对方复原后可以在一起好好生活,但可能是聚少离多,两个人的感情基础也不是很好,最后分道扬镳。

离婚后,她自己带着女儿生活,在经历四年的空窗期后,她再婚,但是婚姻状态还是不好。她和我说,她总觉得对方不可信,害怕再次被抛弃。

我朋友的经历,用武志红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童年的被抛弃感,在她成人后再次经历着,这真的是宿命吗?

其实,这是她内在的关系模式导致的。

武志红: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武志红: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原生家庭就像一个舞台,每个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这让我们很难改变,而这些角色定位,就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式形成的雏形。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以下简称《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书中说到:“我们童年的早期经历之所以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不仅因为童年早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而且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在特定阶段对某些线索特别敏感。

可见,我们在童年时期的所有经历,会在大脑中形成特定反应模式,而这些模式总和就是我们成人后的人格、心理健康和智力的物质基础,而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由此形成。

那么,内在关系模式是什么?

武老师用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把这个内在关系模式形象地解释为,“'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这个内在关系模式也是在6岁前基本建立的,所谓'内在的小孩',其实就是孩子自己一方角色的内化。所谓'内在的父母',则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内化。内在关系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现实关系的内化。 ”

简单来说,我们内在关系模式就是,童年时,我们怎么和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怎么和他人相处。

像我这个朋友,她的“内在的父母”就是不值得信任的父母,“内在的小孩”就是自己不值得爱,经常被抛弃的小孩。她的内在关系模式,就是没有值得相信的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人。

她和现在老公的矛盾,大多是因为她不信任对方,比如,对方晚回家,或晚一点回复信息,她都特别气愤,经常这样质问对方”你是不是想像我父母和前夫那样,抛弃我?不爱我?”

你看,这样的质问就是她内心关系模式的反应,而对于她老公来说,这样的质问就是不被信任,还和那些她认为“不好”的人做比较,这样使得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要知道,婚姻关系中,不被信任,或拿现任和前任进行比较,都是大忌。

但是我们还要清楚,这个相处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是在很多时候这种内在模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武志红: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武志红: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童年的经历虽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多影响,但是要知道,它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因为成长是存在的,只是这个改变不是那么容易而已。

武志红老师说:“童年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这就是命运的轮回。我们之所以陷入这个轮回中,原因很简单——我们渴望改变别人。童年时,你想改变父母,长大了,你选择像父母的恋人或配偶,再去努力改变他们。

改变他人,是容易的做法,但效果甚微。因为他人很难为我们的渴望去改变。

对于我这个朋友来说,即使父母改变了,和她解释当年的做法,并不是要抛弃她,而且父母现在也表现出特别爱她,但如果她的内在关系模式没有改变,她依然会再次经历“被抛弃”。

前面说到,我这个朋友再婚后,仍然很难相信对方,其实就是她的内在关系模式没有改变造成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她只有改变自己才能真正走出童年的阴影。而改变自己的开始就是认识自己,即内省。

英国国民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说:“若要改变过去的经历对现在生活的影响,关键不是压抑现实,而是内省。我们能够描绘自己,分析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了解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评估自己的动机—这些能力将我们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最有价值的是要认识到,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是过去经历的一种表达。在认识到这一点的那一刻,我们就会有所改变。

如果我这个朋友意识到,自己的童年经历以这样的方式影响着自己,那么改变就会发生。

武志红: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武志红: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我们总是想着改变别人,把自己痛苦的原因归于他人,而我们要知道,自己生活的幸与不幸,都是自己的事。

正如武老师说:“许多成年人的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并不在别人身上,而在你自己心中。 ”这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摆脱童年的痛苦,答案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其一,自我觉察是关键。

自我觉察,就是重新审视自己,看看自己的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是有问题。像我这个朋友,她总是不信任伴侣,就是她性格的原因,如果她意识到这个他们婚姻问题的关键,就会慢慢改变自己,进而改变婚姻的质量。

武志红: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其二,不要想着改变他人。

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中说:“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我们把期望改变对方,以让自己的婚姻幸福,会导致亲密关系紧张,因为试图改变对方不是真爱。

与其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不如自己去创造美好。

在重复经历童年痛苦这件事上,我们只有让自己看清一个真相,才会把问题聚焦在自己身上,那就是我们要接受童年的痛苦是存在的。

因为我们接受这个真相,就不会向外求,而是向内求。就像我这个朋友,如果接受这个现实,就不会责怪父母,进而会信任伴侣和他人。她不信任伴侣,就是不接受真相(自己被抛弃),进而责怪父母,把自己成长的责任推到父母身上。

武志红: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其三,改变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

当我们通过自我觉察,把答案放在自己身上时,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就会发生变化。就像我朋友,如果认识到自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她就不会怪罪父母,进而选择信任父母,这样也会信任伴侣,关键是看她如何选择。

正如武老师所说:“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武志红: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我们说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负面影响很大,并不是在强调宿命论,而是要我们认清自己,看清自己内在关系模式,以摆脱负面影响,更好地活出自己。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看到这些“重复”或“轮回”也给我们带来疗愈最初痛苦的可能,因为痛苦或创伤是我们成长这一生不可缺少的。

“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诗人鲁米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