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闡述“洗手”的歷史:曾使一位醫生職業生涯毀於一旦

人人都知道洗手是保持健康的一個簡單途徑,但情況並非一直如此。據美媒報道,在19世紀40年代,一名醫生曾因提倡洗手而導致職業生涯毀於一旦。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3月6日報道,為了避免流感和冠狀病毒等疾病的傳播,或許爭議最小也是最有效的辦法是洗手。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提倡用肥皂和水進行20秒的擦洗,但這個建議並非一直是常識。在19世紀,它飽受詬病。

在19世紀40年代的歐洲,許多產婦都死於一種名為“產褥熱”的小毛病。即使在最好的醫療條件下,女性也會在分娩後不久病亡。這個問題引發匈牙利醫生伊格納茨·澤梅爾魏斯的關注,於是他著手尋找病根。

澤梅爾魏斯在奧地利維也納綜合醫院工作,該醫院有兩個獨立的產科病房:一個由男醫生負責,另一個由女助產士負責。他注意到,如果是助產士接生,產婦發燒死亡率要低得多。醫生和醫學生負責接生的產婦死亡率是助產士負責接生的產婦死亡率的兩倍多。

澤梅爾魏斯對這一現象的若干假說進行了求證。他研究了女性在分娩時的身體位置是否有影響,還研究了被男醫生檢查的尷尬是否會引起發燒。他甚至還想過,也許是照料發燒垂危病人的牧師把產婦嚇死了。但澤梅爾魏斯評估了每個因素,然後逐一排除。

在排除這些其他變量後,澤梅爾魏斯發現了罪魁禍首:屍體。在醫院時,醫生上午觀察並協助他們的學生做屍體解剖,這是後者醫療訓練的一部分。下午,醫生和學生在產科病房裡檢查病人和接生。助產士沒有這種接觸:她們只在病房工作。

澤梅爾魏斯假設“屍體微粒”被醫生和他們的學生從屍體轉移到產婦身上。與今天不同的是,當時的醫生不必在看不同病人的間隙擦洗雙手。他們在屍檢過程中接觸到的任何病原體都會被帶進產科病房。

彼時病菌理論尚處於萌芽階段,因此,澤梅爾魏斯沒有說“病菌”,而是稱之為“分解的動物有機物”。在與醫生接觸後,女性感染這種微粒,然後死於發燒。

1847年,澤梅爾魏斯在維也納綜合醫院強制要求他手下的學生和醫生洗手。澤梅爾魏斯沒有依靠普通肥皂,而是使用含氯石灰溶液,因為它可以完全消除殘留在醫生手上的腐爛氣味。工作人員開始對他們自己和儀器消毒。由澤梅爾魏斯掌管的產科病房死亡率直線下降。

1850年春,澤梅爾魏斯在享有盛名的維也納醫學會上臺向現場眾多醫生大讚洗手的好處。他的理論違背了當時公認的醫學智慧,遭到醫學界駁斥,醫學界對他的科學和邏輯都提出批評。歷史學家認為,其他醫生駁斥其理論的另一個原因是,該理論把患者死亡歸咎於他們。儘管產科病房的死亡率下降,但維也納綜合醫院還是放棄了強制洗手規定。

隨後數年對澤梅爾魏斯來說很艱難。他離開維也納,前往匈牙利的佩斯特,仍舊在產科病房工作。他在那裡率先堅持洗手,並像在維也納一樣大大降低了產婦死亡率。然而,他成功拯救生命,卻無法贏得人們對其理念的接受。

澤梅爾魏斯1858年和1860年發表了關於洗手的文章,一年後又出版了一本書,但他的理論仍未被當權派接受。持不同看法的醫生普遍譴責他的書造成產褥熱持續傳播。

幾年後,澤梅爾魏斯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他被關進了精神病院,不久後就去世了,死因可能是他手上的傷口感染引起了敗血症。

1867年,也就是澤梅爾魏斯去世兩年後,蘇格蘭外科醫生約瑟夫·利斯特也提出了對雙手和手術器械進行消毒以阻止傳染病的想法。他的觀點也遭到批評,但在19世紀70年代,醫生開始在手術前進行常規的手部清潔。

不久之後,其他人開始認可澤梅爾魏斯早先的工作。他的研究後來促使路易·巴斯德提出病菌理論,改變了醫生治療病人和調查疾病起因和傳播的方式。

外科醫生在19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常規的手部清潔,但直到一個多世紀後,日常洗手才普及。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手部衛生才正式被納入美國醫療保健體系,首個全國手部衛生指南問世。在澤梅爾魏斯的理論遭到嘲笑一個多世紀後,布達佩斯醫科大學更名為澤梅爾魏斯大學,以表彰他通過清潔來改善醫療的無名堅持。(編譯/汪強)

美媒阐述“洗手”的历史:曾使一位医生职业生涯毁于一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