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今話自學

自學可以成材,這已為古今中外許多大學問家的榜樣所證明。縱覽史書,靠刻苦自學而成名的科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可以說不勝枚舉。我國南北朝時代的江總,是一位為時人“雅相推重”的大名鼎鼎的文人,而他卻是靠自學成名的。《陳書•江總傳》載:“總七歲而孤,依於外氏,幼聰敏,有志性。……及長,篤學,有辭采。家傳賜書數千卷,總晝夜尋讀,未嘗輟手。……年少有名。”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幼年即“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能通六經百家學。”靠自學成為文壇巨匠。至於元代牧童出身的王冕經過刻苦磨練成為著名畫家的故事,已早為人們所熟知。

談古論今話自學

中醫藥學的基礎理論是以中國古代的先進哲學思想為指導的。同時又受儒家學說的深刻影響。因而自古以來醫理哲理水乳交融,醫學儒學密不可分。古代的不少醫家是先攻儒書而後習醫的。文人通醫者亦為數不少。清代著名醫家徐靈胎曾經說過:“蓋醫經文辭古奧,非儒不能明。”儒、醫之間的這種關係,還意味著,通過刻苦自學掌握中醫學術有著更為有利的條件。很久以來,民間就有“秀才學大夫,好比快刀拉豆腐”之說。這種說法,雖然似乎把學醫形容得過於簡單,但從中我們也可以領悟到,在具備了一定的文化功底之後,只要潛心自學,專心致志,中醫藥學的科學高峰,決非高不可攀。歷史上自學成名的醫家也決非少數。如清代沈金鰲,並未投名師。開始時專志儒書,及至不惑之年才攻讀醫書,自學成材,終成名家。

自學能夠成材,當然不是說學醫可以一蹴而就,不需要艱苦努力。在中國醫藥學這一廣闊田園裡,不經過辛勤耕耘,是不會有所收穫的。“梅花香自苦寒來。”攀登科學的巔頂須以勤為徑,抵達知識的新岸當靠苦作舟。讀一讀一些著名醫家的傳記,瞭解一下他們的成材之路,我們可以獲得很多教益。如何自學?怎樣成材?我看起碼有以下幾點:

談古論今話自學

其一曰立志

“有志者事竟成。”從事任何學問沒有矢志不移的精神是不行的。晉代針灸學家皇甫謐,少時家貧,常常“帶經而農”,中年患風痺症,仍然“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學醫時曾寫下這樣的詩句,來表達他的堅強意志:“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歷史上一切有成就的醫學大家,無一不俱有這樣鐵石般的堅強意志。

“立志”是歷代名醫成材之本,而這個“志”決不是“無源之水”。志向之所以能夠確立,都有其思想基礎。張仲景如果不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出於救死扶傷的責任感,也就不會去“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也就不會有《傷寒雜病論》這部不朽大作的問世。歷代醫家,有的是鑑於自身或親屬罹疾病之苦,而決心從醫;有的則是受到家庭的影響薰陶,而熱愛醫學。今天,我們就是要以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為己任,以振興中醫藥,為“四化”建設服務為天職,立志去探求“偉大寶庫”的奧秘。

其二曰苦讀

中醫藥典籍文字古奧,醫理深邃,不下苦功夫,是決然學不好的。明代學者吳夢祥講到讀書時寫道:“古人讀書皆須專心致志,不出門戶。如此痛下功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輟,一曝十寒,則雖讀書百年,吾未見其可也。”我們當然不會主張“不出門戶”,但在讀書上“專心致志”,切忌“或作或輟,一曝十寒”,卻是應該記取的。晉代皇甫謐讀書達到入迷的程度,“時人謂之書淫”。唐代名醫孫思邈,一生攻讀醫學成癖,直到“白首之年,未嘗釋卷”。這些赫赫有名的醫學家,如果不是這樣一心苦讀,是不可能取得那麼有影響的成就的。

談古論今話自學

其三曰博學

祖國醫藥學內容極其豐富,與多種學科都有聯繫。古代不少醫學家,又同時是熟諳經史百家的博學文人。漢代華佗“遊學徐土,兼通數經”。皇甫謐“勤力不懈”,“博綜典籍百家之言”。劉宋•王微“少好學,無不通覽,善屬文,能書畫,兼解音律、醫方、陰陽、術數”。梁代陶弘景“讀書萬餘卷,善琴棋,工隸書”。清代柯琴“博學多聞,能詩古文辭”。此類例證,當然還有很多。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從正曾經說過:“學不博而欲為醫難矣。”這些醫史上的大家走過的治學之路告訴我們,學習中醫學一定要多讀書,做到博學多識,善於在有關的各學科中汲取營養。不能設想,一個孤陋寡聞、知識貧乏的人能夠成為有所作為的醫藥學家。

當然,這裡所說的博學,絕不是主張人們去漫無邊際地亂讀。自學、讀書還是要有選擇的。博與專是辯證的統一。要在博的基礎上去求專,在專的條件下去求博。這就是由博反約,又由約及博。明代李梃在這個問題上有很好的見解,他說:“如欲專小科,則亦不可不讀大科;欲專外科,亦不可不讀內科。蓋因此識彼有之,未有通於彼而塞於此者。”我想,大科與小科、外科與內科的關係是如此,推而廣之,醫學與其他有關學科之間的關係,亦復如此。

談古論今話自學

其四曰踐履

中醫藥學是以歷代醫家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基礎的,因而學好它的關鍵是臨床實踐。醫界古來就有“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的諺語。宋代大學者朱熹,在《答曹元可書》中,曾講過一段非常精采的話:“為學之實,貴在踐履。苟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無異;然欲行而未明於理,則所踐履者又未知其果為何事也。”他精闢地講了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學得了知識不去實踐,就同不學沒有兩樣;要實踐不明白道理,那你就實際上不知道是在幹什麼。這段話對於學習實踐性極強的祖國醫藥學說來,尤為重要。讀讀醫學史就可以發現,任何名醫,都是在為患者解除病痛,經過無數次的醫療實踐成長起來的。

以上提到了立志、苦讀、博學、踐履等幾點。這只是筆者感到重要的幾個方面,不可能包括古今醫家成材的所有經驗。簡言之,只要我們堅定信念,矢志不移,刻苦學習,持之以恆,定會在發展振興中醫藥事業上有所建樹。

李慕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