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淺談中國古代瓷器的產生

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它是用瓷土或瓷石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作而成的器物。與陶器相區別,瓷器的特徵為:瓷胎燒結後,質地細密,不吸水或吸水率甚低;胎呈白色,胎壁較薄者具有高透明度和一定的機械強度,擊之鏗鏘有聲;釉呈玻璃質層,透明、不吸水;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把胎和釉燒成一體。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淺談中國古代瓷器的產生

瓷器到底誕生於何時?這在學術界仍有爭議。比較普遍的看法是瓷器產生於商代。但是,隨著新的考古資料不斷髮現,瓷器產生的時間有可能會提前至夏代。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淺談中國古代瓷器的產生

瓷器產生於製陶的不斷髮展和完善。在中國,陶器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年代距今約一萬兩千年至一萬年左右。製陶業的不斷髮展促進了製陶工藝的不斷進步,從而引發了制瓷業的出現: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淺談中國古代瓷器的產生

一·制瓷原料方面

陶土的不斷選擇和加工,導致了制瓷原料的發現

。新石器時期,陶土的選擇和加工過程演變如下: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淺談中國古代瓷器的產生

1.新石器時代早期:製陶原料就地取材,不作任何加工,成型方式為泥片貼築法。

2.新石器時代中期:對製陶原料進行初步加工,出現了泥製陶和夾砂陶的區別,成型方式為泥條盤築法。

3.新石器時代晚期:選擇自然沉澱過的陶土,即河湖沉積土,成型方式多為泥條盤築法,還出現了慢輪修整口沿。

4.新石器時代末期:人為加工明顯,並發現新的原料(白陶原料和印紋硬陶原料,成分與瓷土相近);使用輪製法,器物胎體薄而規整。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淺談中國古代瓷器的產生

二·窯爐構造方面

窯爐構造的不斷改進,提高了窯溫,為瓷胎的燒結創造了條件。新石器時代至商代,我國古代窯爐結構的演變大致如下: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淺談中國古代瓷器的產生

1.新石器時代早期:露天平地堆燒或一次性泥制薄殼窯,窯溫在700℃左右。

2.新石器時代中期至夏代:橫穴式直焰圓窯,窯溫在900-1050℃。

3.商代:北方為豎穴式直焰圓窯,窯溫在1000-1190℃;南方為半倒焰式馬蹄形窯和龍窯,窯溫在1200℃左右。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淺談中國古代瓷器的產生

三·高溫鈣釉方面

自然釉的啟發及對陶衣工藝的借鑑,促進了高溫鈣釉的發明。自然釉是在高溫燒造過程中,出現在一些器物表面、窯壁上的一層薄而發亮的玻璃相薄膜。器物上的自然釉被稱為“爆汗釉”,窯壁上的自然釉被稱為“窯汗”或“窯蠟”。這些自然釉多出現於器物向上的表面,如口沿、肩部等,很薄,光亮而不吸水。這些自然釉給予窯工們啟發,以便他們將之應用於器物表面,使器物美觀又實用。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淺談中國古代瓷器的產生

陶衣出現得很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出土陶片上就有發現——在黑灰色的胎體表面有一層灰黃色的塗層。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彩陶上,陶衣更加盛行,大部分彩繪都是在白色陶衣上繪製而成的。這種陶衣的作用主要有兩種:一是遮蓋陶器表面的缺陷,使之變得平整、光滑;二是襯托彩繪紋樣,使之更加鮮豔美觀。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淺談中國古代瓷器的產生

經過化驗,白色陶衣中助溶劑的含量非常少,大約只有10%;夏商時期,黑釉塗層中助溶劑含量增長到15%,但與商周時期瓷器釉中助溶劑含量25%相比還是偏低。助溶劑越少,需要的燒造溫度就越高,而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陶器燒造溫度最高只有1000℃,夏商時期黑釉塗層的燒造溫度雖然達到了1200℃左右,但由於助溶劑含量低,仍然不能被燒造成光亮的釉層。因此,白色陶衣和黑釉塗層不具備釉的本質,只具有釉的形式。這種情況說明,白色陶衣和黑油塗層不能在原料上為釉的發明提供直接的來源,但是它們在形式和工藝上,為釉的產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鑑——釉料的粉碎、調和、塗施等工序與陶衣、塗層的工藝幾乎一致。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淺談中國古代瓷器的產生

自然釉啟發了人們的思維,陶衣和塗層又提供了形式和工藝上的借鑑,那麼釉是如何形成的呢?由上段對陶衣和塗層的分析可以看出,釉的形成有兩個主要條件:即釉料的成分和燒造溫度。成分是內因 ,燒造溫度是外因,缺一不可。在窯爐溫度較高的條件下,助溶劑含量“達標”釉料的發現是釉產生的關鍵。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淺談中國古代瓷器的產生

通過對早期瓷器釉的化學組成分析發現,釉的成分與器物胎的成分比較接近,只是CaO的含量遠高於胎。由此可以推斷,釉中的CaO有可能是人為添加的。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摸索出了降低原料熔點的方法,就是增加原料中助溶劑的含量。這種助溶劑的來源可能就是人們在燒窯過程中看到的植物染料的落灰,即草木灰——在當時的窯溫下,落入草木灰後,坯體表面會形成光亮的自然釉。於是,人們將草木灰作為降低熔點的助溶劑。草木灰中除含鈣最多以外,還有少量的鉀、鈉、錳等氧化物。把這樣的混合物添加在釉料加工而成的細泥漿中,施於胎體表面,在1200℃左右的溫度下被燒成光亮、不吸水的瓷釉。高溫鈣釉由此產生。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淺談中國古代瓷器的產生

瓷器產生的小結:隨著陶土的不斷選擇,人們發現了白陶和印紋硬陶這兩種特殊的原料:這兩種陶器的燒造不但促進了瓷土的發現,而且也為瓷器的產生,在胎料加工、成型、燒造等工藝技術方面打下了基礎。陶窯構造的不斷改進提高了窯溫,高溫對瓷胎的燒製具有直接作用,對釉的發明和使用亦具有促進作用。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淺談中國古代瓷器的產生

從此,瓷器便在我國,也在整個世界上正式誕生了。由此可以看出,製陶工藝的進步是瓷器產生的基礎。


圖片來源於網絡、故宮博物院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絡、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