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国家的东方(大结局)

同样的趋势在近来邢台出土的陶器上也表现得颇为明显。邢台的陶器群更趋简单,因为大多数陶器标本皆出自墓葬,而一般说来,随葬器物的类型变化幅度要小得多。不过也正如河北的考古学家们指出的,邢台的考古资料表现出确凿无疑的殷商传统,这在大量的低裆鬲和几乎是同等数量的大口罐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更不用说豆和簋的风格传统。与洛阳地区一样,邢台的墓葬器物组合中也不见爵和觚这类酒器。所不同的是,邢台早期陶器中包含了一部分数量虽少,但却是明确无误的常见于渭河谷地的西周陶器类型,比如出自M172的瘪裆鬲以及另一件出自M4的高领鬲。不管这两件器物是当地自行生产的还是由周移民带到此地的,渭河陶器传统的到来已是不争的事实。

西周国家的东方(大结局)

要言之,考古发掘证明,一方面东部地区的西周贵族阶层拥有与渭河流域完全一致的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而另一方面,东部平原上的陶器作坊却又根据当地商文化传统继续生产着老式风格的陶器。正如上文指出的,从灭商伊始,周王朝便面临着由此而产生的东西部的分隔。陶器分析显示,即使在克商成功数十年后,平民墓葬中这种东西文化间的差别仍是十分显著的。不过在西周中期,随着周文化的陶器类型被逐渐引入东部平原,这种情况有了稍许改变。这从饰有齿状扉棱的陶鬲上即可见一斑,属于1974年北窑青铜作坊遗址第二期(与图14.12相似);这种纹饰在周式风格的青铜鬲上很常见。其他一些周文化风格的陶器在下窑村M167中也有发现。在东部平原北部,周文化陶鬲(图14.12)和一种柄中部有突棱的新型豆(图14.14)在邢台的西关外被发现;这种类型明显是在渭河谷地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渭河谷地的陶器类型在西周中期也经历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在鬲的形制方面,器身逐渐变低,最终变得与东部地区承继了商文化传统的鬲难以区分了。

西周国家的东方(大结局)


东西部之间的文化融合过程到西周晚期显然速度加快了。例如在洛阳地区,出土了由著名的周代贵族召伯虎所作的青铜器,与这些青铜器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件陶鬲,其风格与渭河传统的陶鬲毫无二致(与图14.13相似)。典型的西周晚期陶器类型在新郑,以及河北磁县的两个遗址中均有大量发现。这三个遗址的陶器组合中包含了来自同期渭河谷地中的大多数器物类型,除已经提到过的鬲和豆外,还有折肩小口罐(图14.15)、小型盂,都属于西周晚期的典型器物(图14.16)。西周晚期这两种陶器传统的完全融合,反映了这两个地区在周克商之后引入的周人贵族文化的带动下的最终和全面的整合。

西周国家的东方(大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